首页 > 书画频道 > 徐州画像石 > 正文

画像石说略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07日 16:02)

  画像石

  古代门楣、石窟、祠堂、墓室、棺椁等的石刻装饰画。盛行于汉、魏、六朝及唐代。内容有历史人物、神仙故事、社会生产和生活等。表现形式,分阳刻(线条、块面凸出)和阴刻(线条凹进)两大类。很多作品在结构、造型和线条的运用上,达到朴质雄劲或生动遒美的境界。是我国一项丰富的艺术遗产。著名者有汉代武梁祠画像、孝堂山画像、沂南画像、河南汉墓画像、北魏孝子棺等。

  孝堂山画像石

  东汉石刻珍品。东汉章帝、和帝时期墓地祠堂画像石,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顶。旧讹传西汉孝子郭巨祠。据祠内画像内容,祠主可能是曾任诸侯王傅、相的二千石官吏。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36组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饮宴、狞猎百戏等图像。横贯三壁上部、场面宏伟的“大王出行图”,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的卤簿活动;北壁下部的“二千石出行图”,则表示了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还有伏羲、女蜗、西王母、风伯、雷公等神话内容以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画面。隔梁石的底面,刻有日月星辰。画像中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孔子”、“二千石”、“成王”、“胡王”等7条榜题。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为主,少数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洗练,形象简朴而生动,是汉画像中少见的精品。

  嘉祥山汉画像石

  汉代石刻珍品。1978年,在山东嘉祥宋山发现,共出土九块。采用减地极浅的平面浮雕,细部再加刻阴线,即"减地平及".从雕刻技法和画像内容看,和武氏祠画像石极相似,其年代当和武氏祠大体相近。这批画像石,雕刻精细、形象生动,艺术价值很高,为研究汉代画像石增添了可贵的资料。

  徐州东汉画像石

  主要分布于江苏徐州市及其周围地区。徐州画像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东汉早、中期;后期为东汉晚期。画像内容可分四类:①表现生产活动的纺织、牛耕等画像,如铜山洪楼所出的纺织图,双构所出的耕耘图,把当时的纺车、织机和二牛抬杠的犁耕状况描绘得非常细致。②反映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庖厨、饮宴等。③东王公、西王母、仙禽神兽等神话故事。④“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一类历史故事。早期画像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晚期画像则大量增加神话故事等内容。徐州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与山东画像石相近。前期多阴线刻,凹面刻,构图简单,线条粗犷。后期发展起浅浮雕、减地平面线刻等多种技法,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许多飞腾嬉戏的仙禽神兽和惊险壮观的百戏场面,充满活力和生活情趣,反映了石刻艺术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武梁祠画像石

  著名东汉画像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山东济宁紫云山下,是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和四个石祠堂的石刻壁画,所以一般又称“武氏祠画像石”.其中以武梁祠最早,故世称“武梁祠画像石”.从桓帝建和元年(147)起数十年间陆续建造。阳刻历史人物、神仙故事,以及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图像。旁有隶书题记。后因黄河改道,石室零落,部分没入土中,清乾隆五十年(1785),黄易等掘土发现画像石等。画像主要采用凿纹减地平面线刻技法,人物外留有平行凿纹.风格浑朴凝重,精丽传神.在汉代石刻中,是一组年代明确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和石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在国内外素享盛名。

  两城山画像石

  东汉石刻珍品。在山东济宁县两城山石室内,流传于今的有奏乐、舞蹈、杂技等人物活动,以及种种异兽、木连理等雕刻。刻法,先在石的平面,用浮雕刻出人物的轮廓,然后用阴线表现细部形象。作风古朴浑厚,刀法挺劲,具有气势。 南阳汉画像石 河南南阳画像石多装饰在墓内的门、门楣、立柱、前室和主室的墙壁上。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舞乐杂技、车骑出行、宴饮狩猎、天文星象、动物飞鸟等。以动物形象的画面为最多,艺术水平也最高。南阳汉画像石采用剔地浅浮雕技法,特点是在浮起的画像轮廓上,用简练的阴线条,构画出形象的细部;在画像轮廓外部,饰以平行横线或竖线作衬底,也有的为素面。造型简洁,神态生动,运线刚劲有力。这种粗放豪迈、浑朴古拙的特点,构成了南阳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

  陕北东汉画像石

  分布在陕西绥德、米脂、榆林等地。这一带东汉时属上郡。顺帝永和五年(140),因南匈奴侵扰,郡治南迁,此地战乱频繁,故画像石墓的下限不会晚于此年。目前发现的汉画像石,技法风格相近,题材内容雷同,说明时代接近,而纪年墓的材料则证明它们多是和帝、安帝时期的作品。墓主多是土著豪强。画像石多用于墓门,少数墓也嵌于室壁,个别墓弯窿顶上也嵌有画像石。画像内容主要有6种:①反映陕北高原地带生产活动的牛耕、放牧、田猎和农田作物;②表现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宴饮、乐舞等;③东王公、西王母以及仙禽神兽等神话故事;④孔子见老子一类的历史故事;⑤日、月等天象内容;⑥由蔓草状卷云纹所组成的二方连续形式的装饰花纹。画像的雕刻技法主要采用减地平面阳刻,物像细部大多不再加刻阴线,而用墨线或朱彩绘出。画像质朴凝重、简洁有力,拓片的效果宛如剪纸。作为边框的装饰性极强的蔓草状卷云纹,在画面上占有很大面积,这些都构成了陕北汉墓画像石的独特艺术风格。

  安丘画像石

  为东汉晚期画像石。山东安丘县董家村北出土。1959年发现,1960年山东省博物馆发掘。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集汉画像石艺术之大成。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画像石墓之一。墓内画像共60余幅,满布墓门和三个墓室,总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日月星象和伏羲女蜗、雷公出行、仙禽神兽等神话题材的画像,散布于各室顶部和四壁上部。中室和后室是表现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乐舞百戏、狩猎等画像,以及传说中的刘道锡捞尉陀鼎等故事的画像。画像分别采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凹面雕、阳线刻等不同技法,瑰丽多姿。特别是墓室中轴线上的三根石柱,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刻出众多而奇异的神话人物和各种神兽,是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

  射阳石门画像

  在江苏宝应县射阳附近古墓。有汉代刻石二。其一高五尺三寸,分三层刻划。上层孔子见老子像,中层模糊不清,下层三人供食器、烹鱼、腼鼎。另一石,亦刻三层,上层为大鸟,中层铺首衔环,下层一人手执刀盾,作风古拙。 沂南画像石 古代石刻珍品。约为东汉末年刻右,1949年发现于山东沂南北寨村。墓门、墓室壁面,都刻有画像,共有四十余块。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整个画面具有连续性和故事性。按其位置可分为四组。一、二、三组以攻战图纹为主体。墓前室东、西、南三壁横额,以表现祭祀图面为主,中室四壁横额,以刻划出行、丰收宴享、歌舞百戏画面为主。墓门横额和支柱图像,都是凸起的高浮雕,以增强雄伟气势;室内画面,皆施用薄浮雕和阴线,以保持壁面的平整感。画像布局、手法的处理,都表现出服从于建筑实用的需要。沂南画像,可代表从汉转变到南北朝的一种过渡形式,如羽人、怪兽,和六朝陵墓前石刻图像相近似,波形云草纹,更显示出与六朝蔓草图案的继承关系。 东汉曼衍角抵和水嬉画像石 东汉画像石珍品。1972年,四川郫县出土。曼衍角抵之戏刻在上部,共七人,均赤足,戴有假面。古代称这种人为“象人”。左起:第一人,假面似猴,右手持有长柄钩兵。第二人假面似猪,背负有坛形器。第三人正用力拖着第四人所坐的蛇虎之尾,向左进。第四人头上束三髻。曲肘前臂向上,坐在头部向左的蛇虎身上。第五人右手执盾,左手似持一长剑,头向后回顾。第六人双手握一物。末一人右手执一棍,左手持一瓶状物前伸。其中第四人可能为“东海黄公”。张衡《西京赋》:“东海黄公,赤刀粤祝,翼压白虎,卒不能救”《西京杂记》:“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是则为表演“东海黄公”少时制伏蛇虎的故事节目,乃汉代角抵戏内容之一。下部为水嬉画像:左边部分刻有一小船,船上三人,船周刻有鲤、鲢、蛇、蟾、鸟和莲等。其右有五人,均执板,一人中立左向,前后各有两人,均作曲腰行礼表示尊敬状。张衡《西京赋》:"于是命舟忆牧,为水嬉,垂翟葆,近羽旗。"这组画像,正是这样的水嬉题材。

  汉车骑出行画像石

  1972年河南唐河县南关外出土,现藏南阳汉画馆。图中前有两导骑,骑者手执弩,后有两辆轺车,前车树建鼓,鼓上有羽葆,二人击鼓;后车掌伞盖,乘有驭夫和主人,主人裁进贤冠;车后一人持长矛护卫,已漫漶不清。按:一马轺车前加鼓车者甚少见,《汉书·韩延寿传》,"延寿衣黄纨方领,驾四马,傅总,建幢棨,植羽葆鼓车、歌车。"可见达官贵族出行时才有鼓车。在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中,这类内容的画面很多,而表现的场面不一,形式众多。 汉范睢受袍画像石 1972年河南唐河县南关外出土,现藏南阳汉画馆。画面雕四人,左起一人戴锐顶冠,着长衣,弯腰,面前置一大型圆盒半开,内装有物。另一人,戴高山冠,着宽袖长衣,面向圆盒。后有二人,冠皆锐顶,着长衣,前人抱圆形物,后人抱一长形袍装口袋。此图与武氏祠榜题有"范且"和"魏须贾"文字的画像有某些相似之处,可能是范睢佯寒受绨袍的故事。画面古朴,刻划生动,简练,主题鲜明。 汉冶铁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珍品。1930年山东滕县宏道院出土。画像石左边,在用一个多管输风櫜来鼓风,中部是锻铁工序的劳动,右边形象不甚清晰,从画面看,当与采矿有关。画像质朴、生动、简洁、明快,主题鲜明突出。是研究我国冶铁史、雕刻史的重要资料。原石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汉牛耕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珍品。陕西绥德、米脂和江苏睢宁都有出土。绥德出土的上面刻着一农民,一手举鞭,一手扶犁在辛勤耕耘,牛在前面拉着铧犁,后面以树为景。下部刻有五株壮实的谷物,很象陕北高原种植的小米,富有乡土气息。陕北米脂和江苏睢宁出土的刻划了两牛抬杠,一人扶犁在耕作,这是当时先进的耕作方法。雕刻生动传神,构图均匀,疏密有致,朴质简洁,是三幅极优秀的石刻装饰画像。 汉斗牛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珍品。河南南阳出土。南阳画像石中,刻画的大多是牛与人斗或兽斗的场面,着重刻划的是牛的雄姿和斗牛时的暴怒。仅用几条简练的阴线勾画了颈项的隆起,小腹的疾收、锐利的双角和向上翘起的尾巴,使牛的狂怒和凶猛跃然石上。画面的重心在牛的前部,但为突出牛的强健和雄壮,把臀部画得粗壮,而腿的下部和蹄子却较细小,这种处理使人更感到牛的矫健和灵巧。 汉楼阁舞乐画像石 1972年河南唐河县南关外出土,现藏南阳汉画馆。画面中央一建筑物,立柱是一斗三升,支持屋檐,上有两个相对的望亭。屋檐和望亭两侧饰有四朱雀纹,作舞状。屋内有二主人就坐,前有一人作踏拊舞;左柱外-人,右柱外二人,鼓瑟,摇鼗。结构优美,情节生动。画像对研究汉代建筑和舞乐,提供了实物资料。

  汉画像石墓

  西汉晚期至东汉末,以石刻画像为装饰的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墓主多为强宗豪右和高官显贵。墓中的画像石原来有些施加彩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清理、发掘的汉画像石墓有近百座。汉墓中大量的石刻画像,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和艺术的宝贵资料。分布区域主要有4个中心:①河南南阳、鄂北区;②山东、苏北、皖北区;②四川地区;④陕北、晋西北区。此外河南密县、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邠县,也有零星发现。前3个区域都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陕北、晋西北区汉代属上郡,东汉顺帝以前是北方边防重地,其中心绥德又位于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上。这些地区,都广泛分布着可供开采构筑墓室石材的山丘。因此,当汉代豪富日益重视厚葬时,这些地区便发展起了耗资巨大的画像石墓。

  徐建委采

责编:徐建委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