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点击主持人 > 在线时空 > 正文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王志主持风格之优劣得失
——作者:珊瑚68 时间:2005-04-16 21:16:54
央视国际 (2005年08月01日 14:21)

  尽管远不能与美国著名电视人默罗所创办的同名访谈节目相提并论,王志主持的《面对面》仍然不失为一个颇具个人风格的电视栏目,而且王志和他所主持的《面对面》在一定程度正式在实践默罗所倡导的“电视媒体要对社会事物高度参与,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担负引导公众的责任”的精神。作为主持人,王志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被部分观众所认可的“质疑”风格,但是同时这种色彩鲜明的“质疑”风格也招致了众多观众的质疑甚至反感:王志这么做是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或者是争勇斗狠?仅就这一点来说,王志的主持方式远没有到达理想的传播效果,现试从传播来源、传播方式、传播心态三个角度将其主持风格之优劣得失予以解读。

  一、从信息源的可靠性来看。

  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应该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调动者、倾听者和把关人的中介角色①,他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信息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主持人和被访嘉宾一起构成信息源的一部分。主持人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在传播过程中,他的语言、态度等本身也在传播信息,同时又与受众在共同经验范围内共享信息,因此主持人的威信是影响受众是否选择和接受其信息传播以及传播效果如何的重要条件。根据耶鲁学派霍夫兰等人关于信息来源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的研究,对传播效果起制约作用的三种变量分别为:传播来源的可信度、知名度和动机②。现在着重从可信度与知名度两个方面来谈。

  1、主持人的可信度。

  美国传播学者们对美国三大商业电视网(CBS、NBC、ABC)历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年龄考察得出结论:43岁被称为是主持人的“黄金年龄”——成熟、稳重、权威和男性魅力,容易赢得人们的好感和信任。③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总导演田永明认为,一个令人信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具以下几种基本素质:相当的文化素质;独特的语言能力;个性特征、内涵,这是最重要的。④而王志的年龄(40岁)、风度(成熟,冷静)学历学识(博士在读)、语言能力、个性特征等基本上都与上述要点相吻合,再者,从湖南台到中央台,从《东方之子》到《新闻调查》再到《面对面》,王志多年的记者生涯使他具有丰富的历练和经验,同时他依托的是中央电视台这个具有相当可信度的平台,因此具备构成高可信度的种种条件。

  2、主持人的知名度。

  耶鲁研究证实,传播来源的知名度与其可信度一样,都同传播效果成正比。⑤谈及王志今天拥有的高知名度,颇有“几分时势造英雄”的意味。 2003年4月,“非典”肆虐时期王志和《面对面》栏目摄制组赶赴广州深入医院进行拍摄,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个进入“非典”病人重症监护区的摄制组。紧接着,由《面对面》栏目制作的对钟南山、张积慧、陈冯富珍等一系列新闻人物的专访被安排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高密度(10天7期)播出,赢得了广大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刚刚开播三个月的《面对面》栏目和主持人王志成为“非常时期”观众心目中的“非常栏目”和“非常主持”。而2003年也成为王志集中获奖的一个高峰期:从2003年5月份始,王志因为非典期间的突出表现分别获得中央电视台、国家广电总局、中直机关等颁发的五个奖项,并被授予首届中直机关五四青年奖章。2003年底,王志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的最高荣誉“金话筒奖”,并被新周刊、新浪网等媒体评为年度电视节目主持人。目前,我们可以搜集到的全国众多媒体记者对王志的采访报道也大多集中在2003年5月至7月之间。不过,王志和《面对面》的高知名度也不能完全归于偶然,虽然人们对王志的主持风格褒贬不一,但毕竟他是当下为数不多的有个性有思想的主持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以他为制片人的《面对面》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把镜头对准了“正在影响你的生活、正在改变你的判断、正在吸引你的注意”的人,非典时期的钟南山、主审马加爵的刀文兵、新婚的杨振宁等等。及时抓住那些处在新闻旋涡中的人,使《面对面》和王志保持了自非典以来的高知名度。而当前我国媒体已经发展到了品牌竞争阶段,具有品牌价值的优秀主持人是电视台最鲜活、最具个性的品牌,不但对观众具有广泛的号召力,而且对观众的忠诚度具有重要的影响。⑥

  二、从传播方式来看

  1、从“两面说”和“预防接种”理论看质疑的效用。

  耶鲁学派霍夫兰的关于态度形成与转变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方面消息对最初赞同该消息者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最有效;而正反两方面消息则对最初反对该消息者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最有效。⑦根据威廉·麦奎尔的接种免疫理论,为使人们坚持某种信念,必须使他认清这种信念的弱点所在,只有事先经受轻微的攻击,才有力量抵御日后更强烈的攻击。⑧王志的主持风格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善于“质疑”,更是有人称他为“质疑典范”。王志本人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谈到:“质疑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态度,但是它更是一种手段,它把这两个点联系起来,把这个过程充分地展示。”“只有通过这种质疑的方式,只有从反面,用排除法把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之后,我才敢相信这个天是蓝的,我才敢相信这个终点它是真实的。”结合两面说和接种免疫理论,我们可以将王志的质疑理解为一种“欲扬先抑”,或者说在客观上产生了“欲扬先抑”的效果。一方面面对质疑,嘉宾必然要表白自己,这种状态能调动其谈话的欲望,另一方面,王志通过质疑将一些不利于嘉宾的反面消息、以及人们对其普遍所持有的“怀疑”或者“不解”甚至是对其轻微的攻击向当事人(嘉宾)提出,嘉宾必然会做出相应解释,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受众对嘉宾的理解或者谅解。效果最为明显的一期是2003年4月12日《水均益·前沿故事》一期中,王志对水均益的尖锐提问实际上给了水均益一个解释和澄清的机会,节目播出后,对水均益“逃兵”、“胆小鬼”之类的斥责之声反而得到了弱化。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王志曾经表示,在质疑时的提问应该聪明一些。比如问:“你说4:30来,为什么5:00才来?”就不如问:“你曾经说过你4:30来。”这既不失礼貌,又更能让对方感觉到一种“压迫”。例如在《杨振宁别传》一期中,王志这样提问,“我们都为你感到高兴,也希望你能幸福,那么您能不能帮翁帆说句话,她爱您什么呢?”而不是直接质疑“您比他大那么多,她爱您什么呢?”再有,善用质疑,使节目充满了冲突感和戏剧感,也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王志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这突出表现在他的采访能力,他对各种采访技巧应用得得心应手,“接下来呢?”,“是这样吗?”“为什么呢”,问题接得非常紧,互动式提问、假设性提问、反面提问比较多。他还注意提问背景、细节、假设性的提问、反面的提问,用了很多有益的方法,去探究对方的心灵深处。另外,王志比较善用体语:身体微微前倾、偏着头、皱眉、在提出尖锐问题时起缓和作用的笑声、手势、谈话过程中有意的停顿等。体语是非语言符号的一种,其功能主要在于传播态度与情绪,辅助语言传播,代替语言。⑨王志惯用的这些体语往往传达了语言难以准确表达的一些含义:质疑,发难,思考,同情,期待,等等。

  3、理智有余情感不足的主持风格。

  一般来说,情感型劝服比理智型劝服更加奏效。正如施拉姆所言,“大量实验表明,动感情的呼吁较之逻辑的呼吁更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在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情感。⑩对于主持人来说,加入情感的传播,容易唤起主持人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与心灵撞击而最终产生共鸣。王志早期主持的几期《面对面》的成功也引证了这一理论,在对“抗非”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及专家的系列采访中,王志几度落下眼泪,令观众为之动容。但是这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从整体来看,王志的主持风格过于冷静、理性、克制,仿佛总是置身事外,明显缺乏这种情感的流露。《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曾经针对王志在节目中理智有余情感不足的问题说过:“主持人作为一个公众情感的代言人、作为公众价值观念的代言人,有很多的地方能表现出自己应有的一些情趣。”“情感流露同样是构成一个主持人魅力的很重要的东西,在节目里不一定从头到尾都是喜怒不形于色,这个不一定好。”“小崔有几次很打动我,他听对方叙述了以后,控制不住情绪,显得有点失态,但是,正是他这种从专业角度上说的失态,征服了人的心,让人觉得小崔很有同情心、很善良。”而王志与崔永元相比,缺少的恰恰是这种打动人心的情绪的自然流露。

  三、从传者心态来看

  1、媒介霸权意识的流露。

  在2000年《新闻调查》栏目组织的“王志作品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曾指出“我们必须重视中央台的重点栏目,其中包含‘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问题。毫无疑问,中央台作为权力的媒介,它背后巨大的权力不止是象征,而是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直接转化成的权力,这种超级媒体对于人们日常生活深刻的介入,使人们不得不感受到媒介的权力。当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时,就是另一种超级权力的形态,不是政治形态,它可以施治于普通人,施治于整个社会。有的栏目,好像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权力的媒介这样一个事实,而是尽情地使用自己作为媒介的权力,这种媒介的权力、出镜记者和摄影机,当他们确实代表一部分公众或者弱者的时候,仍然有那种酣畅,但另外一些时候就表现成一种暴力和侵犯性的因素。”虽然当时戴锦华在谈到这段话时是将时任《新闻调查》记者的王志作为正面例子列举的,但是我们看到,在担任《面对面》主持之后,王志经常流露的恰恰是这种媒介权力的“侵犯性”,在主持过程中单方面赋予自己所谓“公正”、“平衡”的话语垄断权,忽视嘉宾平等交流的权力,轻视受众自己的判断能力,使自己常常扮演一个“审判官”或者“测谎仪”的角色。美国传播学者唐·库什曼认为:“一个人想要进入人际沟通,不需要首肯对方的每个想法,但必须把对方作为一个独特自我或一个重要的个人加以支持,积极的尊重对这种互动来说是最基本的。”然而对对方的这种“支持”和“尊重”很难在王志的采访中看到。以2004年6月14日《刀文兵:主审马加爵案》一期为例,“您的意思别的案子可以不做铁案吗?“马加爵个人肯定没有赔偿能力。既然没有偿还能力,为什么还要作这个判决呢?”“不能执行的判决不就是一纸空文吗?”,面对一个职业法律工作者,王志的这些发问俨然以一个位其之上的“最高裁决者”的身份自居,这无疑是媒体权力的一种不恰当使用。

  2、“父母心态”在传播活动中的流露。

  美国社会学家贝尼尔在《西方组织行为学》中根据每个人在心理上、性格上的状态特点划分了三种“父母心态”、“成人心态”、“儿童心态”三种自我心态,其中“父母心态”以权威、优越感和专制为标志,父母心态高、其他两种心态低的人往往表现为“墨守成规、家长作风、缺乏幽默感”。很多反感王志的人认为他在节目中的表现过于挑剔、自以为是、咄咄逼人、缺乏温情,王志曾经这样为自己辩解,“我认为出现在节目里做嘉宾的人可以畅谈他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时他就成为强势的一方,但是此时他的对立方因为没有机会在节目中出现,就成为了弱势,而我要做的就是代表弱势的这一方说话,所以有时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对嘉宾比较苛刻。”然而正是王志的这种想法他导致了他在节目中流露出了过多的的“父母心态”。首先,这表现在王志的“家长作风”——“把关人”角色意识过于强烈,在节目中总是试图单方面控制节目话题和谈话走向,这种“专制”倾向往往会造成对一些更有价值的信息的捕捉。例如在2003年5月9日《张积慧·“前线”日记》一期中,针对王志“这个集体,一个临时的集体,它到底留给你们什么,为什么让大家那么留恋”这个提问,张积慧已经做了非常充分的回答,而且正是她认为医护人员都愿意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临时病区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不需要太多理由这一点才是最打动人心的,然而王志却不依不饶地继续追问,“到底为什么?”“对于你们来说实际上也就是个职业。到底什么在激励你们?我一定要找个理由?”“你们并没有特殊的待遇在这个期间。”“为了荣誉?”,明显是要诱导张积慧按照他的思路说出一些更崇高更悲壮的话,这无疑是画蛇添足。如果王志放弃追问,而是将张积慧和同事们都不愿下“前线”的行为和当时台湾医护人员纷纷逃离医院的现象做个比较,提出的问题可能效果会更好。其次,表现在过多过滥的“质疑”,虽然上文中分析了“质疑”的作用和优势,但是过度质疑往往会造成被访者的不安甚至愤怒,造成一种防御心理甚至抵触心理,反而使他们更难敞开心扉。尤其是对某些产生了防御心理、富有应对经验而又有备而来的嘉宾,比如赵本山,这种质疑就更加显得多余而且愚蠢。

  四、结语

  谈话节目往往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这是因为主持人的作用和价值在谈话节目中能够得到最为充分的显示,反过来讲,即主持人的优劣成为谈话节目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⑾《面对面》的成功与王志出色的控场能力、采访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即便是对王志的主持风格颇有微词的人也会承认《面对面》仍然是一个让人充满收视期待的节目。按照央视《新闻调查》第四代制片人张洁的说法,主持人有三个层次:“入眼”、“入脑”、“入心”,而王志目前是处在“入脑”的层次,即观众对他提供的事实,对他的知识结构、采访水平,有一种欣赏和佩服的成份。⑿然而,作为主持人,仅仅停留在“入脑”的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尊重受众心理,遵循传播规律,真正将自己融入节目,真正做到与嘉宾与受众的“平视”,才能“走到人们心灵之间”,达到“入心”的境界。(来源:人民网)

责编:李恩泉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