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夜,一座座古建筑被“搬”上春晚舞台,飞阁流丹、玉砌雕阑,方寸之间重现千百年的美轮美奂。
听到了中国人的傲骨、被古建筑硬控、震撼……在#春晚#话题讨论区,网友们赞叹连连。这一场酣畅淋漓的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继“中国色彩”“中国纹样”之后,再一次丰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乙巳蛇年,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的第一个春节。“非遗”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构思总台蛇年春晚的重要词眼。总导演于蕾在采访中表示,从文艺本体到各种服化道,很难数清楚这一台晚会到底容纳了多少非遗元素,其中挑战最多、强度最高、体量最大的非《栋梁》莫属。
接下来,就让我们掀开层层叠叠的黛瓦飞檐,一窥《栋梁》的创作之基。
“零帧起手”
激荡“乘数效应”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古建。“总台蛇年春晚建组初期,我们就思考如何围绕传统文化将创意创新再翻一番,恰逢‘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简直天赐良机。”春晚副总导演赵大治回忆。
古建筑主题创作,大有可为!好的创意有时只需电光石火一瞬间,将其铸成佳作却需要付诸大量实践。在海量史料里深度探寻,从一座座标志性木石建筑中细致推演,从概念意涵到呈现形式,“我们尝试了许多版本,总觉得差点意思。”这点“意思”,可真是愁煞了导演组。“我们还尝试做了一套微缩景观版本方案,但从呈现效果来看最终不得已放弃了这个方向。”
改了又改,换了又换,节目框架最终淬火新生——以梁思成先生手稿为起始,从手绘图到传统建筑群,到斗拱,到祈年殿,最后落到“北京中轴线”,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古建筑进行数字化复原并拆解呈现,从全新视角看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和秩序。
孔庙奎文阁、佛光寺东大殿、四川旧州白塔测绘图
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太和殿、祈年殿、独乐寺观音阁、正定兴隆寺摩尼殿、钟楼、鼓楼、正定开元寺钟楼、光岳楼、曲阜孔庙奎文阁、奉国寺等12幅古建筑测绘图
伴随凤凰传奇的演唱,画面呈现从二维到三维,内容主体从构件到单体建筑再到城市空间序列,一切水到渠成。契合历法的精妙、云纹雕饰的华美、斑斓色彩的绚丽,殿宇、星宿等意象在古今衔接中和谐相生,展现人们从古至今未曾改变的对宇宙的无限遐想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这场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不仅仅是蛇年春晚导演组的诚意献礼之作,还凝聚着古建筑学专家学者与相关从业者的付出与心血。得知节目以古建为题,梁思成亲眷不吝提供先生手绘图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先生团队贡献了几十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崔冬晖副院长和团队从创作伊始便一路同行;清华美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市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天坛等各方在数据、资料支持以及内容呈现上鼎力相助……可以说,正是因着诸多栋梁之材,才成就了这《栋梁》之彩。
古建“搬”上舞台
需要几个步骤?
中国古建筑,是工程技术,更是艺术系统。以祈年殿为例,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美学意义历久弥新,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每次去看都会有新发现,多次勘察后我们下定决心,势必带全国观众一起走进祈年殿内部看一看”,《栋梁》视觉导演国丽分享,“它的内部构造极其复杂,要实现拆解之后的呈现准确无遗,非常重要,非常有挑战性。”
导演组勘察祈年殿
此“拆解”主要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古建内部解构之后的艺术再呈现。要确保每一帧截图都符合建筑学学术和测绘意义上的准确,这对视觉技术提出了超乎想象的高要求。
八辅作斗拱拆解建模过程图
从实地扫描到建模渲染,每一步都高精度复原。总台技术局高级工程师刘璐宁介绍,总台技术局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场景扫描重建技术对祈年殿进行了整体扫描,并运用可微渲染和高分辨率曲变重建技术,辅助少量稀疏视角的图像补充细节,生成具有精细几何纹理信息的高分辨率可渲染模型,让模型更有真实观感,为内容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祈年殿拆解建模过程图
1:1拆解化整为零,挑战拉满。祈年殿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有28根楠木巨柱支撑,分为内圈4根龙井柱、中圈12根金柱和外圈12根檐柱。3层屋檐相应设置3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要实现精细化的化整为零,网上搜集到的资料远远不够。我们请教了许多古建专家,查阅了大量资料,才对祈年殿的详细构造和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难在于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以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于是在建模过程中,大到构件形制,小到弧形变化,均经专家组逐一核对后再推进下一步。回忆起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导演组表示“轻舟已过万重山”,“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精雕细琢地‘重建’了一次祈年殿。”
综合舞台呈现的视角变换和艺术美感,导演组围绕建筑结构、几何形与立体感设计镜头语言,力图使每一秒变换都能将中国古代营造技艺的巧夺天工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并通过演员与建筑元素的互动,以及歌词与画面的关联性,用此情此景的呼应增强沉浸式观看体验。
“览集大成的宫殿,登祈年法祖敬天……”借助“拓展现实+数字孪生”技术手段,演唱者从总台春晚1号演播厅现场走进三维虚拟影像当中,仿佛无缝穿越到祈年殿“宇宙”之中,这从上到下180°特殊转场效果大有学问。上半部分的俯拍视角在春晚舞台上完成,下半部分的仰拍视角采用绿幕拍摄完成,演唱者站在一块高透玻璃板上,借助Q-Take现场实时对点技术,完成从现实到虚拟丝滑过渡,带来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180°转场画面幕后拍摄花絮
生生不息
无愧“栋梁”!
梁思成先生曾言,“中国建筑之个性乃我民族之性格”。词作者王梓嫣介绍,古建筑不仅仅是智慧的营造之法,东方美学的凝练,更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精气神的一部分。《栋梁》便秉承这一核心进行歌词创作,巧妙避开深奥专业的技术词条,借古建筑构件比喻中国人刻在灵魂深处的美好品格。
《栋梁》
(说唱)
且听我道来一曲 聊聊那古建奇谈
醉翁亭里酒一碗 全敬了琅琊水泉
我明明滴酒不沾 却跟着醉了千年
再看那陋室偏偏 却总是清茶几盏
若问那所求为何 竟是那大道至简
凤凰台前凤凰游 登高一呼诗百篇
我脚下江水壮阔 内心也起了波澜
走中线 挺直脊梁
昂起头 耸立九天
(副歌)
梁木横如山 狂傲千年不弯
青石筑风骨 尝尽人生苦甘
琉璃映霞光 随东风过千帆
风铎轻轻响 那定是家的呼唤
青瓦伴红墙 藏起岁月长篇
飞檐翘如翼 抚谁家堂前燕
斗栱牵起梦 探过星辰九天
石狮静守候 倾听着旧时的笑谈
(说唱)
我听闻智者乐水 怎仁者偏偏乐山
这明明是道多选 就踏遍万水千山
我走过亭台楼阁 也游过榭舫廊轩
览集大成的宫殿 登祈年法祖敬天
三滴水重檐攒尖 配三层殿台石栏
圆形的轮廓往复 是天地复始循环
看三十六根圆柱 撑起通天的期盼
先求那五谷丰登 再护我国泰民安
真的 我想问问迷人的祖先
到底怎么才能长成栋梁 生而无憾
我当真 听到了 五千年的呼喊
走中线 挺直脊梁
昂起头 耸立九天
(副歌)
看我的故乡 不卑不亢 神采飞扬
挺立着希望 生生不息 护佑八方
看我的脊梁 不偏不弯 坚韧如钢
守望着广厦 欢颜悠长 无畏风浪
(副歌)
看我的故乡 不卑不亢 神采飞扬
挺立着希望 生生不息 护佑八方
(说唱 合声)
我听闻智者乐水 怎仁者偏偏乐
这明明是道多选 就踏遍万水千山
我走过亭台楼阁 也游过榭舫廊轩
览集大成的宫殿 登祈年法祖敬天
(副歌)
看我的脊梁 不偏不弯 坚韧如钢
守望着广厦 欢颜悠长 无畏风浪
(说唱 合声)
三滴水重檐攒尖 配三层殿台石栏
圆形的轮廓往复 是天地复始循环
看三十六根圆柱 撑起通天的期盼
先求那五谷丰登 再护我国泰民安
真的 我想问问迷人的祖先
到底怎么才能长成栋梁 生而无憾
我当真 听到了 五千年的呼喊
走中线 挺直脊梁 昂起头 耸立九天
歌曲说唱部分,聚焦一部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和背后的动人故事。副歌部分则表达美好愿景和理念升华,将建造房子的栋梁之材和建造家国的栋梁之才进行类比,不仅仅只是歌颂坚韧不屈的古建筑,更是歌颂智慧良善的中国人。
“梁木横如山”一方面指建造房子的梁木可支撑房子矗立不倒,另一方面也喻指中国人的坚毅与刚强;“青石筑风骨”同样象征国人历经千磨万仞之后仍不服输的风骨。
“走中线,挺直脊梁,昂起头,耸立九天。看我的故乡,不卑不亢,神采飞扬……”一件件栋梁之材构建起了一座座房子,一个个坚韧的中国人构建起了一个个家,一座座房子、一个个家,最终组成了生生不息的“中华家”。
古建筑的栋梁之材构建了家的希望,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栋梁之才,挺我华夏脊梁!
文化遗产是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叠加体。广大网友的正反馈让总台春晚更加坚信,发现、珍视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古建文物,并通过文艺创作的方式赋予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条路走得对,接下来会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原文发布于2025年2月7日“CMG观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