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情怀—吴长江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1日 13:14)
主持人:欢迎走进今天的《西部情怀》,今天到我们演播室做客的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吴长江,一起来认识一下。
嘉宾简介:
吴长江 著名版画家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长于素描 水彩 版画
石版画作品《挤牛奶》参加1982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
《尕娃》获1985年国际青年鼓励奖
《挤牛奶之二》《黄河》获1989年挪威国际画展评委会奖
2001年中国文联“采风成果奖”
版画《送牛粪》《藏女》《高原之子》《初春的牧场》等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
主持人:我看你的作品是以藏区题材为主,大多数是画藏区的人物,为什么对藏区的人物这么感兴趣
吴长江:我自己绘画的特点也是喜欢画人物,我到了青藏高原以后,我找到了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所以我基本上以人物的创作为主,另外我觉得这些可亲可敬的,这些牧民非常有特点,容易入画,所以我的这种表现方式也是一种写实的,很具象,所以我就基本上以人物创作为主进行藏区的创作。
主持人:你已经画了很多藏民,你自己有没有计算过你画了多少藏民?
吴长江:我想上千人差不多。我也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我1983年在青海玉树画过藏民青年,2002年在青海一个乡下画了一位中年,画完了以后他说你过去画过我,我说什么时候画过,他说差不多20年前,因为20年前我画他的时候是侧面的肖像,很清瘦的年轻人,但是20年前以后他比较胖,画的是正面,当时的感觉不很明显。但是他一直坐在那儿让我画,画到最后他跟我谈了20年前的画。我的创作表现高原藏族的人物很多是受到了他们的这种真情的感染,所以我一直延续下来,一直以表现人物为主。水彩和版画创作,而且我觉得这条路实际上给我很多新的启示。
主持人:我在美术因此等杂志上看过介绍你的文章,您1981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曾经有20几次到藏区进行艺术采风,1981年第一次采风去藏区的时候,你是怎么去的?
吴长江:我是版画系二年级的同学,下乡写生课,老师带着我们从兰州坐车一直到马其这些地方,第一次的印象是第一次看到这些穿着这么厚皮袍的藏族牧民,看到这些大草原,还有无尽的山,汽车旅行一直在公路上走了很长时间才到一个地方,那是下午很晚。第一个印象就是藏族高原的牧民能入画,这种具象的表达方式特别出疗效,特想画。
主持人:入画是一种很专业的术语,怎么解释他们很入画呢?
吴长江:我觉得他们的外形感觉非常完整,服饰和形象非常有特点,我觉得接触他们很亲切,形象也很容易入画,最初画西藏这套组画就是从这个感受出发,牦牛,包括西藏人的游牧的生活,为一个在都市生活的人来说都觉得特别新鲜。
解说:在吴长江眼里,高寒广袤的青藏高原是一片净土,他喜爱高原上那些奇异独特的线条和色彩,也喜爱藏民的真诚、勤劳、坚韧与纯朴。他几乎每年都要踏上雪域高原取采风、写生,体验那里文化的神韵。
主持人:在进行深入的创作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吴长江:我觉得最初的困难主要是身体上,头晕,这些旅行积累起来有20多次,逐渐的已经适应了这种困难,对我来说习以为常。
吴长江:包括中间的住这些客店,这些地区这些方面的问题一般内地的朋友不太理解,比如说像青海玉树河地区,走这些地区中途都要经过马多或者是跨石峡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地势比较多,气候非常奇怪,就是说同样地势高的地方,你可以头也不疼,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走这些地方睡不着觉,头非常疼,我觉得这些方面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磨炼,经受无数次这种磨炼,对困难的认识就会深刻一些。
主持人:你到藏区创作的时候,我听说你有一次生了病,也是藏民的帮助帮你度过这个病期。
吴长江:95年的时候,到牧区天气太寒冷,那是秋季,所以把腰扭了,我是带同学下乡,同学们想各种各样的办法也不行,这时候请来的当地的老藏医叫(罗志藏)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他用针灸的方式就很快治好了。最后老藏医他不收治疗的费用,我们也尽了很多努力希望他能够收下。他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但是后来我再去旅行的时候,他也都是这样做的,反过来我们在朋友和旅行的画家和摄影家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帮助他们。
主持人:你觉得藏民族一种传统,对于需要帮助给予无私的帮助,不需要任何的回馈。
吴长江:这是他们的传统,我觉得在现代的牧区还能感受到。这些东西讲起来确实很多,更多的是我感受到高原民族人和人之间的亲情,我们作为内地的画家到高原去旅行,每次都会遇到一些很新鲜的,令人难忘的事情,这些事情最集中的体现在对人的一种关爱,渗透在你的旅行过程中的亲情,比如我谈到的到牧区旅行的时候,我们碰到的结交当地的牧民的朋友,他们会舍弃自己的时间让你住在他家里,95年我去巴唐地区遇到的达娃这一家人,他们每天开摩托车带我到一个帐篷又一个帐篷画画,挺有意思地想想,我在旁边画画,他在旁边喝茶,吃东西,看我画完了然后站起来和主人道别,讲一些感谢的话,带着我到另外一个帐篷。有的时候车过小河把衣服全渐湿了,留的印象特别深。然后你画的是什么样的人,他会在旁边给这些牧民做解释。
主持人:就是很耐心很安静的陪伴你。
吴长江: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当然达娃一家在雪灾的时候也损失了很多牲畜,没有在脸上漏出悲伤,忧愁的表情,非常乐观的。而且为了招待我们这些北京来的画家把自己一家的羊宰杀给我们吃。平时他们吃的东西藏巴,喝的酥油茶,生活很简单。
主持人:自己不舍得宰羊吃。
吴长江:那个时候也是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个牧区对他们来说宰一只羊不算什么,但是雪灾过后玉树地区牛羊很低个,对他们家来说只有几十只羊,几头小毛驴,很小的,像玩具一样的,我们吃这样的羊,把这个情景用素描的方式画下来,今天看到这张画,我自己也有很深的感受,我感受到牧民,达娃一家对人的亲情。
解说:吴长江对青藏高原从“一见钟情”到“一往情深”。20多年里,在不断地接触、了解中,他从爱这里的风景开始,渐渐爱上了这里的民族、文化。就这样,吴长江的艺术情感已经完全融化于高原之中。他现在仍然坚持到青藏高原去看、去画、去感受,希望在西藏的人文与自然中,寻找到一种永恒的东西。
主持人:一开始是一种新鲜感你画了很多的藏族的形象,画多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受?
吴长江:画多了以后,更多的是在他们的眼神,除了他们剽悍外表以外,有一种内在的东西,这种内在的东西是我们很少见到的,他确实对我的创作特别具有吸引力。他们的行为方式中处处体现这样一种人的亲情,他们这种人和人之间的自然谐和,他们和大自然相处的非常谐和生活在空间的状态,对我的创作都是启发,比如我们在旅行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冬天很冷的时候,牧民在拖拉车上到县城,他们看到远处草滩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小马驹,这些牧民停下车也不顾寒风,跑到那个地方把把马驹救出来,救到平地上,然后他们坐上拖拉车,我觉得这些是我们今天缺憾失去的东西。
主持人:我想第一次81年的时候你们去藏族是因为学校安排写生,之后20多次去藏区都是你自己安排的,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去藏区痴心不改呢?
吴长江:我觉得西藏之行,80年代更多的是画画,搞创作,收集创作素材,最初的是这样一些东西促使我去坚持,从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90年代初,在西藏的旅行过程中我也开始注意学习西藏现代史,近代史,西藏的文化、艺术和宗教相关的知识,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看那个地方的地方志,了解20年前、30年前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样的重大事情,仅仅是一种绘画创作的需要来进行这样的高原旅行,它已经不够了,他需要更多的文化和艺术方面的修养,修炼,才能够把创作进行下去,才能把这个旅行进行下去。所以实际上近十几次的旅行,更多的是学习,体会感受的过程。
主持人:今后还有计划还准备去吗?
吴长江:这个旅行我想一直会进行下去,西藏对我的吸引,从最初的山川风物,人物的剽悍,形象的高大外在的东西,今天他给我的吸引更多的是西藏文化的魔力,所以我觉得这个文化是高深莫测,这个旅行仅仅是皮毛而已,越走进那个地方越感觉到自己缺失的东西越多,需要补充的东西很多,所以这个旅行我现在体会的是一种精神的旅行,精神的,文化的旅行。
主持人:经过20多年你和藏族人打交道,您和他们建立非常深厚的感情,你有没有想到今后利用自己的专业为他们做一些什么?
吴长江:具体的计划我自己考虑今后可以定期举办一次高原地区的美术骨干培训班,专业骨干的学习进修这是一方面,另外我想西部地区的绘画,藏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联合的展览会,经常有这方面的交流,我想通过我的努力来促进这方面的交流。
主持人:你画了这么多关于藏族地区的作品之后,我想知道你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吴长江:我下一步的计划是想画一个大的作品,也是以人物为主的,表现藏族的迁徙的过程,我觉得藏民族他的账房和他的牦牛都和他的游牧有关,所以我觉得这个民族的历史,他的文化是靠游牧来写成的,所以我想表现这样一个宏大的场面,这个宏大的场面是靠众多的人物,大山大水他们的环境共同组合成的。(7月21日首播)
责编:西寻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