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共总负责人张闻天在西安事变中

 

CCTV.com  2007年12月10日 17:12  来源:北方网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活捉了蒋介石,但在如何处置蒋介石上却举棋不定。于是,张、杨把寻求对策的目光投向了共产党。中共于当天就得到消息,群情激昂。人们欢呼雀跃,不断传来“审判蒋介石”、“杀掉蒋介石”的呼声。中共领导人也被这种情绪感染着、激动着。然而,他们很快就冷静下来,一方面密切注视着事变的发展,一方面做着应变的准备。

    事变当天,中共中央书记处连续三次去电共产国际书记处,通报西安情况以及中共意见;复电张学良,表示支持他的抗日义举,并提醒他看管好蒋介石;急令红军南下,与张、杨部靠拢,为张、杨壮胆振威。

    紧接着,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专门讨论西安事变,地点在陕北保安城(今志丹县)东南张闻天的窑洞里。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张国焘等人。

    毛泽东当时负责对国民党的外部(即统战)工作,所以毛泽东首先在会上做了报告。毛泽东根据掌握的材料,分析了西安事变的意义、事变后的形势以及如何看待蒋介石等问题。毛泽东在报告中首先肯定了西安事变,指出:“此事变是革命的,抗日的,没有任何帝国主义背景,从此打破了由蒋介石控制的局面。”事变后形势发展有两方面的可能:一方面是南京政府有可能被日本拉过去成为亲日傀儡政府;一方面各地方实力派、南京政府各派,包括孔宋、黄埔、CC各系均有某些部分可能转到西安方面来,在西安形成一个实质性的政府,迫使南京政府直接统治的七省就范,因而提出要“以西安为中心来领导全国,控制南京”。毛泽东在报告中还谈到:“蒋最近的立场虽是中间派,然在‘剿共’这一点还是站在日本方面的,这一立场对他的部下是矛盾的,所以他是被这样的矛盾葬送了。”

    随后,与会者就毛泽东的报告进行讨论。大多数人同意毛泽东关于西安事变意义的分析,只有张国焘认为张、杨举动第一是对蒋,第二才是抗日,从而低估了事变的意义。

    周恩来的发言委婉耐人寻味,他提出在政权上不要与南京对立,“将来,(西安)或以陪都形式出现,(比建立实质政权)更为有利。”他认为蒋介石扣在张、杨手里,这事情的处理最终要看张、杨的态度,从而暗示了他反对在西安建立政权中心和“除蒋”、“审蒋”的看法。

    张闻天最后发言,只见他戴着高度近视镜,文质彬彬,一派学者风度,慢条斯理地谈起了他的看法。

    “政治形势很紧张,不断发生全国性的政治问题,在抗日问题上表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民族妥协派(指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流派)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总要发生一种突变。因而,张学良这次行动是开始揭破民族妥协派的行动,向着全国性的抗日方向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式(实际是政权形式)。而要尽量争取、分化、孤立妥协派,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联系非蒋系队伍。在军事上采取防御,政治上采取进攻。”

    中共中央努力的方向,就是“把局部的抗日统一战线,转到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他同时预测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好的时机,“党要合法地登上政治舞台。”

    张闻天的发言,明确了不在西安建立实质政权方式的主张,反而强调要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自然包括争取蒋介石。因为南京政府正统和蒋介石是分不开的。在当时群情高昂情况下,张闻天能够冷静从事,提醒大家不要急躁,可谓高瞻远瞩。他的观点很快被形势的发展所证明。可以说,这次发言只不过是他关于联蒋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事变发生之前的三个月。中共中央在9月1日向党内发出了由张闻天起草的《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提出在目前形势下,抗日反蒋口号是不适当的。“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这标志着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策略转变。

    9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为联蒋抗日再迈进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进程。

精彩热点:
 
 
 
 
 

责编:谈铮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