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古木怪石图》

 

CCTV.com  2007年11月13日 17:15  来源:CCTV.com  

《古木怪石图》  

    元丰7年(1084),苏轼被邀至友家,乘酒兴做此图,题材为苏轼惯用的枯木、丛竹、怪石。图为一怪石于左,看似圆润却不失棱角,阴阳面的处理十分巧妙,同时地面的阴影也十分恰当,增添柔美感和真实感,使怪石不觉孤立,而是和地面相溶。而怪石本身的画法“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说其怪石,其实不当,苏轼名之为“丑”。“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无怪乎,有人赞其“观千万物无所不适,而尤得意于怪石之嶙峋”。在怪石的左上方露出些许碎小丛竹。竹为苏轼所喜,“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苏轼平生嗜作枯木怪石,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苏轼早年的政治态度偏于保守,曾上奏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新旧党争之中,苏轼屡遭打击而被贬,先后至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又因诗文中有“汕谤,之言,被捕下狱。哲宗复朝,他官至翰林学士,但留赵党重新秉政后,又被谪惠州,再贬琼州(今海南岛),在离京遥远的边缘海角,过着与幼子相依、以读书为乐的晚年生活。1100年,宋徽宗即位,遇赦北还,卒于常州途中。由于思想上受儒家和庄子的影响,以及宦途的得失遭遇,生活的颠沛流离,致使苏轼产生了许多矛盾的想法,形成了他一种忧民伤时、旷达颓放的复杂性格。苏轼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沉自适思想,洒脱傲放风格,与他一生升降荣辱的境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他自题《偃松图》所言:“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借枯木顽石寄情遣兴,写出胸中逸气,傲岸于人间,这便是苏轼绘画创作求“象外”之意的真谛。文人作画,习以借物抒情,借花木象征人生或比喻自己。《枯木竹石图》重笔墨情趣,与苏轼书法的运笔一致,这种绘画的表现形式,为元明清的文人画家所继承,如元代赵孟頫作枯木竹石,明代文征明以及清代恽寿平作树石花卉,都有这种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苏轼《枯木竹石图》可以说是当时文人画的典型作品。

责编:周静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