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

 

CCTV.com  2009年06月27日 15:2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西部网综合  

商洛简介

  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省交界 。 东与河南省的灵宝、卢氏、西峡、淅川县市接壤;南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县相邻;西南与陕西省安康市的安康、宁陕、旬阳,西北与西安市的长安、蓝田毗邻;北与陕西省渭南市的潼关、华阴、华县相连。界于东经108°34′20″~111°1′25″,北纬33°2′30″~34°24′40″之间。 东西长约229公里,南北宽约138公里。全区总面积1929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36% 。辖商州、洛南、丹凤、山阳、商南、镇安、柞水7县(区),67个乡,92个镇,4个办事处 。至2005年底,全区总人口240.61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5.7391万人, 非农业人口34.8778万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商州区,距省会西安80公里。

  商洛中心广场 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有秦岭 、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岭六大山脉,绵延起伏。岭谷相间排列,地势西北高,东 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呈掌状分布。海拔最高点位于柞水县北秦岭主脊牛背梁(2802.1 米) ,最低点位于商南县梳洗楼附近的丹江谷地(2154米)。主要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钱河、 乾佑河、旬河五大河流,纵横交错,支流密布。横垮长江、黄河两个流域。北部气候属暖温 带,南部气候属亚 热带。年平均气温7.8~13.9℃,最高37℃~40.8℃,最低-11.8℃~-21.6℃。降水量 年均710~930毫米,日照1860~2130多小时。无霜期为210天。山高,并不危岩耸天,水多 ,亦很少激浪泛滥。其风土人情,既兼北国之旷野,又融南国之灵秀。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

  

  商洛地区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活动。新石器时期,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旬河沿岸,先民在此聚居,繁衍生息。《史记· 殷本纪》载,契(xiè)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商,国名也。《括地志》云:商州东八 十里商 洛县,古之商国。《水经注》曰:丹水自上洛经商县南,契始封此。契即帝喾之子。随着朝 代的更替,地方建置先后为郡、州、路、道、区、分区、专区、地区, 称谓不一,隶属各异。夏商时期,属豫、梁二州,西周和春秋时期属晋,战国属秦。秦始皇 统一六国后,北部和南部分属关中郡内史区和汉中郡。西汉时分属弘农郡和汉中郡。东汉时 分属京兆尹和汉中郡,晋泰始二年(257)设立上洛郡。北魏在 境内设洛州和上洛、上庸、苌和、魏兴等郡。西魏增设拒阳郡。北周撤销苌和、魏兴二郡, 设慎政郡。宣政元年(578)改洛州为商州。隋时撤销上洛、拒阳、上庸、慎政四郡,保留商 州。后撤销商州,复设上洛郡。唐时撤销上洛郡,复设商州,归山南道。后改商州为上洛郡 。宋时撤销上洛郡再设商州,属永兴军路,后又改属河南路。元时属奉元路。明时属陕西省 西安府。清时,商州升为直隶州,仍属西安府。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撤销商州,原属县分 别划归关中道、汉中道。后废道制,由省直接领县。嗣后,设立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领 属商县、洛南、山阳、镇安、商南、柞水六县和民国末年设立的龙驹寨设治局(三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陕南行署商洛分区,后改为商洛专区、商洛地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商洛市。

  区域概况

  商洛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与豫、鄂两省接壤.位于东经108‘34‘20"——111‘1‘25"、北纬33‘25‘40"——34‘25‘40"之间,西邻古都西安,东瞰南阳盆地,北接八百里秦川,南带江汉平原.总面积19293平方公里。内设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六县一区,196个乡镇。商洛市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10--930毫米。

  雄伟的秦岭主脊、蟒岭、流岭、鹃岭、郧西大梁和新开岭五条主要山脉,像五根粗壮的手指,由西北向东北、东、东南延伸在古老的商洛境内,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洵河蜿蜒其中,岭谷相间依次排列,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把商洛造就成为一巨大的掌状山地。北亚热带与南暖湿带的气候过渡,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以及高山低谷的垂直差异,秦楚文化的交流融会,更是给这“魔掌”般的山地上蒙覆了神奇的面纱。使商洛成为一块神奇的土地。

  神奇的山,神奇的水,神奇的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绎了一串串神奇的故事:像“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封契于商”;卫鞅破魏,秦封之商於(音沃),号称商君;“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而隐居采芝;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驰骋中原;五支红军进商洛,撒播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贾平凹著书戏说商州,等等,这些都让商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中多次闪光!

  自然资源

  商洛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据调查统计,有野生油料、纤维、淀粉、林果、中药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种。宜林面积2300万亩,占土地面积的70%。有林地1500万亩,木材蓄积量2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是陕西省木材主产区之一。以生漆、油桐、核桃、板栗、葡萄、柿子、木耳等林特产品而著称。

  尤其是核桃、板栗、柿子产量居全省之首,核桃出口量占全国六分之一。商洛又是全国有名的“天然药库”。中草药种类1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达286种。其中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的有连翘、五味子、丹参、苍术、青风藤、淫羊霍、黄姜、桔梗、威灵仙、茵陈等10余种;年产量10~50万公斤的有金银花、柴胡、天麻、白术、山楂、黄芪、猪苓、山萸、柏子仁、远志等10余种。其中连翘、金银花、丹参、山萸、五味子、桔梗年收购量居陕西省之首。木耳、香菇总产分别达到1000多吨和3700多吨。茶叶年产量40多万公斤,连续1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野生动物近千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羚牛、苏门羚、林麝、锦鸡、金钱豹、大鲵等24种。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0种,已探明矿产储量46种,其中大型矿床15处,中型矿床24处。储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铁、钒、钛、银、锑、铼、水晶、萤石、白云母和钾长石等17种,其中柞水大西沟铁矿储量3.02亿吨,占全省的46%。居全省第二位的有铜、锌、钼、铅等13种。水力资源丰富,据勘测,地表水径流量年均64亿立方米,总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80万千瓦,可开发量30.2万千瓦。

  经济发展

  乾隆年间编修的《直隶商州总志》载:“龙驹一镇,康衢数里,巨屋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商税所由复增,税额所由日益也”。足见当时经济之兴盛。到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战争频仍,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刀耕火种”落后状态;工业仅有几家小煤窑、土铁炉、砖瓦窑、土纸坊和酒作坊;商业贸易也是凋敝萧条,山货土特产不能运出而闲置流失。新中国成立以后,商洛人民在中共商洛地委、行署领导下,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5年,粮食产量70.62万吨,比上年增长5.8%;林业产值大幅增长,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渔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9%,其中农业产值23.90亿元,增长7.8%;林业产值3.86亿元,增长14.1%;牧业产值14.02亿元,增长5.8%;渔业产值0.13亿元,增长10.3%。

  交通通讯

  商洛道(亦称商於古道)是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盛唐时期,丹江通道仅次于长安至开封道路(大驿路)的次驿路,居当时全国驿路交通第二位。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作《登商山最高顶》中写道:“高高此山顶,四望惟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诗人王贞白《商山》诗中,曾有“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之感叹。唐贞观元年,商州刺史李西华倡修从蓝田到河南内乡六百里路,史称武关道、蓝武道。明末清初,丹江、金钱河、旬河航道以及龙驹寨、竹林关、漫川关、柴家坪、云盖寺的水旱码头闻名遐迩,成为“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物资集散重地。到2004年,全区公路里程达到5643公里。其中国道206公里,省道582多公里,县道1525公里,乡道3239公里,实现乡乡镇镇通公路。村公路里程6867公里,通行政村2799个,占全区2858个行政村的95%。专用公路100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292公里,迂回成网,四通八达。

  沪陕高速—蓝商段

  邮电通信已步入自动化时代。邮政已建成一个相对独立、方便快捷的干线邮运网,营业网点遍布城乡,自成体系,业务手段日趋现代化,全面步入经营专业化、服务规模化、邮件处理电子化、微机化和邮运机械化的轨道。电信事业长足发展,已形成与全国同步的现代化通信网络。邮政、电信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电信、邮政业务总量35386万元,增长18.8%,2005年末,话机总量达62万部(含移动电话),增长34.8%,电话普及率达到26部/百人,移动电话达31.7万户,增长55%。

 

责编:王彤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