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戈--中国游泳队总教练
采访时间:2000年7月27日
采访地点:中央电视台咖啡厅
1995年,在媒介有中国游泳"掌门人"之称的中国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退休。之后5年时间,这一职位空缺。张雄和鲁永明都曾短期负责过国家队,职位名称是"教练组组长"。1999年9月,"组长"换成了赵戈。2000年2月,赵戈被任命为中国游泳队总教练。
 很长一段时间,赵戈的名字是和刘黎敏联系在一起的。在1993年到1997年期间,刘黎敏是中国游泳成绩最为稳定的选手。很多人记得中国游泳在那几年间的大起大落,刘黎敏的稳定让人不能不注意到站在她身后的教练赵戈。
 1996年奥运会,刘黎敏在女子100米蝶泳比赛中以百分之一秒的差距与金牌擦肩而过。走出泳池,接受完记者的采访,刘黎敏走进训练池。赵戈在那里等她。两个人都没有说话,默默的拥抱了一下,赵戈拍拍刘黎敏的肩膀,目送她走到池边,跳进水中。这时候,我看见了赵戈的眼睛。至今,我难以描述那种复杂的眼神给我内心带来的震动。
 1998年,刘黎敏赴美留学。赵戈从此在国家队教练员名单中消失。直到1999年9月。
 1998年发生在澳大利亚珀斯的兴奋剂事件再一次给中国游泳带来沉重的打击。1999年,中国游泳全面沉寂。远在美国上学的刘黎敏却在全美大学生比赛和全美锦标赛上连连游出佳绩,排名世界第二。她的训练是由赵戈在国内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指导。
 恐怕没有哪个项目像游泳那样制造出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大喜大悲。从80年代末在世界上崛起,90年代末,中国游泳进入了十几年来最低潮的时期。赵戈就在这个时候上任了。
 2000年7月,为配合奥运会报道,我们制作了15期访谈节目。游泳当然也其中。节目完成后,要了两杯咖啡,和赵戈有了下面的对话。

先说一说你是怎么开始游泳的吧。
 很小的时候,父母带我去游泳池玩,但那还不能叫学会游泳。真正学会,是在1969年。当时是文革,父母下兵团,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有个水库。
 有一天一个大人带我去了,水库边有一条引水渠,水流比较急。他问我会不会游泳。那时我认为自己是会游泳的。他说那你就在岸边游吧。以前只是在游泳池玩过,或者在澡堂里憋憋气什么的,真的要下水,好象也不是很害怕,也想不到会有那么危险。这样就下去了。刚走到边上,没站稳,一下就滑下去了,赶紧就想往回游。但身体根本不走,尤其还有水流的影响。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沉下去,还能冒出头换口气。那个人看见了,就喊:行行行,别闹了,赶快上来了。但是看我还是游不过来,而且离岸边越来越远,才知道不对,赶紧下到水里把我拉上来。他这才知道我根本不会游泳。后来,我就跟他学会了游泳。
 1971年的时候,我们家已经搬到了湖北化纤厂。襄阳地区的游泳队来选拔。我们一批会游泳的小孩儿就去参加测验。当时他们觉得我游得还不错,但我那时候太小,才12岁。他们就说,明年我们来招你去比赛。
 第二年,他们果然来了。当时我妈妈病了,在外地,我爸爸赶去看她。家里就我一个人。周围的大人每天还来我们家陪我,怕我一个人害怕。大人们就说:人家父母不在,孩子不能跟你们去集训。父亲回来后,听见这件事,说你要愿意,就去试试呗。
 我去的时候刚好游泳队正在训练。教练就叫我打了一下腿。然后就让我回家拿行李,就在我们旁边的水库集训。不久,襄阳代表队去参加整个襄樊地区的比赛。平时队里游得不错的几个孩子都超龄了,就让我去游。我还记得他们中午出去买了一些罐头,让我吃,好让我游得好一点。现在想起来,挺可乐的,吃得太饱其实根本没法游。下去一游,50米仰泳拿了冠军,回来以后就让我参加襄樊地区的集训。
 后来就代表地区参加湖北省的比赛,100仰拿了第三名,留下来,在省队集训。那是1972年。要正式入队的时候,省队说,如果你们家同意,你就把行李搬到队里来,如果不同意,那也没办法。
 那时候我特别想当运动员,就跟家里边不断的磨。
 为什么会那么想当运动员呢?
 怎么说呢?小时候看了不少乒乓球的书,心目中就觉得搞体育,当运动员是一件特别崇高的事情。不仅仅是游泳。其实我也很喜欢打球,每天早上很早就爬起来,打篮球,在学校里面打乒乓球,对厂里面投篮准的人也是崇拜得不得了。从根本上说,我很喜欢运动。
 所以一听说可以做专业运动员,真是非常非常高兴。我去求我奶奶,求我爸爸。我们家当时很犹豫,觉得应该让我读书。不过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这批人中学毕业以后很可能下农村,我的年龄在班上比较小。父母也是很革命的,说孩子也需要到农村去锻炼,但心里还是有些不忍,这是他们犹豫的原因。很想让我读书,又不知道读完书以后的路会是什么样子。后来他们还是同意让我去省队。我挺高兴的。
 刚去省队的时候,我的身体很单薄。我记得很清楚,身高1米59,体重还不到40公斤,属于太瘦太细的那种。所以教练对我一直很小心,从来都没有练过大运动量。一直的感觉就是,我人很轻,水性还可以,但没有练得很好的感觉。队里也没有把我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就觉得我还得"养"。
 那时候我挺调皮,跟教练闹情绪呀,吵架呀,写检查呀,诸如此类的。队里有测验,成绩好的去比赛。我的成绩是测一次长一次,但教练说我不是团员等等原因,不让我去比赛。
 1978年冬天,我们到重庆去训练,在北碚,室外的游泳池,温泉水,水温20多度。我可能属于天生体质比较弱,怕冷。那年冬天还没有过完,我就得了紊乱性的肠胃炎。怎么检查都不正常,但是吃什么药都不好。我们队对我不错,让我回家调养了一段。在家里住了好几个月,病也没见大好。稍好一点,又回队了。
 再回来练,就非常非常的力不从心了。原来训练调皮,比较闹,情绪化比较严重,兴趣来了挺认真的,兴致不好,就不大买帐。但病完归队以后,教练都说我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特别认真。但怎么练好象都上不去,最后也没达上标。
 但是那一段对我锻炼挺大的。我们组比较乱一点,有时赛前要自己定计划。我在那几个月里是最认真的,但是身体已经不行了。这样1979年我退役了,确实是非常的遗憾。
 完了就准备上大学,考北体。那个时代,可能是极左的原因吧,因为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结果没让我考大学。
 也有人为我打抱不平,帮我联系。后来我就准备去长江流域综合办公室,一个很大的单位。有两个工作可以选择,一个是卫星云图,一个是无线电。不管哪一个,都要送到大学里去读书。我也很高兴。
 后来,我从前一个教练的父亲,来跟我谈了一次话。他说,你不应该离开体育,你干了这么长时间的运动员,应该有勇气在这个领域坚持下来,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离开、放弃。他在湖北省体工大队的训练科,他说,你到我们科来吧。我就去了。
 工作了一段时间,到了1981年,天津体院春季招生。面向的是一线教练员,一个省招八个。当时粉碎"四人帮"不久,大家的整个文化学习都比较差。出了复习提纲以后,我们体工队开始一共就五个人报名,当时的大队长叫我也去报名。单位对我很好,让我脱产去复习。以前当运动员也没有完全中断学习。但从来没有学过物理,只学过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之类的课程,学过光合作用,拖拉机这样一些知识。物理、化学,这些课程对我来说,就是从零开始。复习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还有语文、政治、数学。我周围的人说,你一定考得上。我也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对我的信心。可能在科里,我比较年轻,反应还算比较快。所以我也很努力。我们考上的几个人,大家都很拼命。每天复习到半夜一两点,早上六点起床用一个小时时间背政治,然后看其他的科目。把我同房间的人拖坏了,弄得他都快神经衰弱了。
 我们体委有一个文化老师,人民大学毕业的。我去跟他请教。第一次去,他就觉得跟我无从讲起,简单说了说,让我回家自己看看。大概过了一个星期,我又去找他,他很惊讶:你都看到这儿了?我问问题。他说:你都看懂这些了?从那以后,他对我特别好。有不懂的我总去问他,他给了我很多帮助。
 考试很艰苦,热得够戗。考得还算不错。我们那儿八个人考上了三个。天津体院的那个班叫"首届教练员专科",跟国家体委合办的。因为面向的是一线教练,所以全部都是理论课,而且有很多讲座。
 刚去的时候,压力很大。课程安排很紧,感觉量太大。但是对我们确实非常有用,而且给我们的待遇也很高,带工资,带伙食。大家都很珍惜。因为1981年全国恢复高考也不久,能够读书确实是一件非常非常高兴的事情。
 在学校里,功课还算不错。看到有些同学,比我基础好的,给我很大刺激,觉得人家也是从运动队出来的,有这么高的水平,很羡慕,所以自己也很玩命。逐渐就把差距缩小了。
 英语,去的时候,就是陈琳第二册的水平。在体院的两年里,学了新概念三册,许国璋四册。
 你是以非教练的身份去的,但上的这个班又是给教练开的。那上了这个班是不是就明确了你自己将来要走教练这条路?
 其实我当初留在体委系统,那个留我下来的科长就说,你适合当教练。
 你去训练科也只是一个过渡,正好又赶上去体院的机会,这样学完以后就顺理成章的当教练了。
 我一直打算的就是留队做教练,只是由于一些现在看起来很可笑的原因没有留成。学习完我还是回到科里,但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做教练。
 因为我当运动员实在是太不成功,再一个,我实在是喜欢体育。即使不当运动员了,也还是非常喜欢。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我肯定是要当教练的。
 队里的领导对我很好,准备提拔我,找我谈,说让我当训练科副科长,当团委副书记。但我也谈了很多,我当了那么多年的运动员,又去读了教练员的专科,既然在我身上花了那么多精力,不让我作教练,实在是太不合算。领导说他们也有他们的原因。我就几乎天天和他们谈,最后还是回队了。那已经是1984年了。
 先是给一个教练当助手,他也曾经带过我,现在在新加坡,是一个很不错的教练。当了几个月助手,那个教练去国家队,就把他手里几个好的队员带走了,剩下几个年龄比较大的,还有两个肝炎刚刚好的队员,由我独立的带他们。那是1984年年底。
 刚开始当教练,组里的队员年龄最大的就比我小三、四岁。应该说开局还是很顺利,跟队员沟通得还是不错,也带他们取得了一点成绩。
 当教练的过程中有没有一种阶段性的感觉,就是在某一个阶段,或者以带某一个队员为标志,感觉自己的教练水平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
 没有特别明显的这种感觉。
 刚开始当教练的时候,有一个女孩儿,曾经进过国家队,但从来没进过全国前八名,属于比赛不发挥的那种。还有一个男孩儿,从其他组转过来的,非常倔的一个队员。还有就是两个肝炎刚好的。队员的情况肯定是非常的不理想。但我觉得,刚开始当教练,队员的条件都不是你能选择的,如果你不自己积累,有一天你碰到条件好的队员,也会像从头开始一样的。
 所以虽然队员的条件不理想,但我是非常非常的努力。我也年轻,渴望多吸收一些东西。印象比较深的是1985年在成都举行的全国比赛之后,体委请了前东德教练克劳斯到国家队来,有一份他讲课的材料。武汉体院当时整理这份材料,我是无意中看到了,我拿回去抄到晚上两点多钟。它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包括血乳酸功能的划分,我在1985年已经接受这种方法了。澳大利亚也是在前几年才规定教练必须要做整个的功能分布。从那时候我就觉得吸收的欲望很强。
 学了以后,就跟队员一起商量如何来尝试。第一年比赛,组里的队员就全部进入全国前八名了,大家都很兴奋。也给我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当教练第一炮非常重要。当然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想能把事情做得好一些。其实在比赛前,队员也有怀疑,因为跟以前练得不一样。但我这个人做什么事都比较坚持,有可能那是错的,但我一定要弄明白为什么。我用这种方法一定是有我的道理,如果是错了,那将来我就很容易找到错的地方。我绝不能人家这么安排我也这么安排,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 训练还是收到一些成效,队员也提高了成绩。这批队员一直带到1987年,全运会比得不是很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这批队员跟我的感情一直是不错的。1986年的时候,国家队一些队员出国,我的两个队员拿了全国第二。从那时候开始有一些急躁,训练上有自己不成熟的一面,要求非常的严格,确实是练垮了一个队员,他整个的身体功能上都有一些紊乱。
 1988年开始带刘黎敏这批队员。当时队里有个规定,有资历的老教练可以先挑队员。但你挑了已经出了成绩的老队员,就不能再挑小队员,所以就给了我一个空间,就挑了刘黎敏。这批小队员确实在条件上就比较好。
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你在训练中比较喜欢采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是不是你的性格就是喜欢去尝试?
 我倒没有仔细分析过自己的性格。但是好奇心,直到现在,我觉得还是保持得算可以。另一方面,只要是训练上的东西,新的观念、手段,我都会很感兴趣。可以说拿过来尝试得很快。包括借助血乳酸进行训练控制,当时是通过另一个叫李建平的教练接触到,我们是尝试得比较早的。那是在80年代末,在科研配合下进行尝试。后来又想到能不能通过电脑把队员的比赛成绩、分段成绩等技术指标统计出来,于是去说服领导,买了一台PC机,自己开始编程,从训练的计划管理开始着手。这些做法确实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不过我自己也没有冷静的分析为什么会去做这些,好象很自然。我自己看那些东西,觉得挺有意思,再一了解,觉得肯定对训练有很大的帮助,那为什么不用呢?
 1993年你带着刘黎敏进入了国家队,在国家队的经历是不是在你的教练生涯中有非常特殊的影响?
 是这样。当时刘黎敏的成绩不错,国家队总教练陈运鹏让我带她上来考察一下,看一看。到了国家队,感觉高水平的教练和高水平的运动员确实比较多,包括陈总他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也观察到了他们很多东西,接触到了很多国家队训练的经验。当时国家队在训练的研究,先进的信息等方面都来得很快,这些方面陈总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选择关口,比如一个队员在情况不好的时候,需要很冷静的综合的分析来决定所采取的措施。有时候真是犹豫不决,这个时候,陈总也好,另一些有经验的教练也好,看似只给你一两句,其实就决定了你整个的方向。那一段,在这些地方的确是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在以前,我在处理一些队员的情况时,就太机械,太抠一些技术数据,没有把队员看成一个"活"的,注意到他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在国家队,再碰到这样的情况,就受到很多的熏陶,对运动员的掌握是越来越好。也有着急的时候,但是不会再犯原来那样的错误,不会再把运动员练垮。
 当时国家队集中了一批优秀的队员和教练,这给了你很好的机会可以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训练。
 肯定是的。在去国家队之前,碰到教练的聚会,我也总是问,包括陈总,包括其他国家队教练。我觉得这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到了国家队这个环境,就更是这样。而且,我只带了一个运动员,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机会去进行自己的尝试,确实汲取了很多人家的经验。尤其,90年代中期以后,参加世界大赛都要进行国内的选拔赛,选上了就去,选不上就去不了,只有一次机会,直接决定你去还是留,不允许你出现任何的差错。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把握的尝试,风险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遇到自己难以把握的时候,我就去问。陈总,还有冯晓东、张雄这些教练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 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很微妙,尤其是出了成绩的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关系。我们也听到很多教练与队员产生矛盾的事情,很多人也都知道你和刘黎敏这么多年的合作非常好。能形成这么好的关系,是因为你们两个人正好特别默契,还是因为你在对待队员时的想法、方式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 我自己觉得这里面有个过程。我刚当教练的时候,队员比我小不了多少,你又没有任何的资历,这决定了你必须以一种很灵活的姿态来切入,否则没有人会理你。你就是想采取什么行动,也没有可能。而且,我也想,我当教练,一定不做我当运动员的时候最不喜欢教练做的那些事情。那么,在训练上,我就希望大家起码都有一个了解,我为什么要这么练。因为我当队员的时候就特别烦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知道计划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两方面的因素吧。
 队员确实是配合不错。有一个性格很倔的队员,原来经常有练得不顺,起来拿起东西就走的情况。后来在我组里训练了一段时间,发现他非常刻苦。所以也让我感觉到工作方式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 也有一段,我对年轻队员粗暴一些,简单一些,但是随着自己的成熟也在改变。在带刘黎敏她们这批队员的时候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 刘黎敏这个队员本身也特别不错。慢慢就形成了一种相互的促进比较多,良性的这种关系。应该说,我们双方的因素都有。一个是刘黎敏这个队员自己对自己特别负责,我也是非常实在的和她配合。但如果不是我有这么一个认识,可能也不会这么快的形成一种牢固的比较良好的教学关系。也有人说,你是碰上了刘黎敏这么个好队员。所以我也在看,看我后面带的队员会怎么样。
 但是有一点,我相信,要启发运动员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去练,绝对在很多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你一定要充分的尊重和相信他们。
 回过头来看,确实像有些教练讲的那样,在队员不同的年龄段要注意方式略有不同。特别是青春期的时候,不大容易把握,在逆反心理比较大的时候,要明确的告诉队员,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但是一旦等他迈向成熟,思考更多,而且变得真正稳定的时候,教练员要转变角色,要成为一个朋友这么一种身份,才能够让他很好的配合。所以,我倒喜欢带大一些的队员。现在来讲,跟队员的配合程度,应该还是不错的。
 但是,也有不协调、不合拍的时候。不过,鼓励我的总是像刘黎敏这样的队员,像她在美国做的那一切。我觉得如果说从小就对她是一种高压的、非常严厉的方式,那么在她出去以后,你打死她她也不会做到这一步。她一个人在美国,其实你管不了她,没有任何东西你可以制约她。只能是她自己有她自己的目标,她才能够做那些我们认为很困难的事情。
 所以在工作成效不明显的时候,也正是这些队员在鼓励我坚持这样一条路。有一些队员,在我困难的时候给我以鼓励,在刘黎敏之前也是这样。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在我困难的时候,队员写信来鼓励我,他也已经长大了,自己也当了教练,在我遇到艰难的时候,鼓励我。我觉得确实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关系才能这样。如果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关系,他不会关心我。
 所以我认为,正是因为有这些,特别是带刘黎敏这样的队员后,才坚定了我要这么做。但并不是我就做得特别好,很多东西还是要不断的再改进。
 大家评价一个教练员是否成功,都是看他带的运动员的成绩。所以,教练员也会特别看重运动员的成绩。是不是你注意的东西更多,更全面一些?
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一步一步的认识。我之所以喜欢体育,就是因为竞技体育让你感动的除了运动员取得的成绩以外,还有它本身内在的很多东西。我们可能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点。
 平常你要跟人说的时候,别人可能会认为你挺矫情的,但我觉得实际上每个人内心还是很注重这些东西。所以我也跟刘黎敏说,不见得我们能做得很好,但我们要尽可能真正的体会这个过程中的愉快,要领略体育所带给你的美好的那些东西。我觉得这是我们要去追求的东西。你有这么一种心态的话,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这样的话,不但教学的过程也变得很愉快,而且你会不断的去挑战。另外从运动员的成长来讲,从他的心理来讲,是非常良好的一个过程。如果运动员总处在一种巨大的压力下,那么,对他的成长,对他的心理来讲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状况。
 运动员除了成绩以外,确实在你教练这里,有他青春期的很长一段时间。你和他之间的相互作用,会给他的一生留下非常非常重要的影响。真的从运动员成人这个角度,从培养的角度,如果你教练员不去考虑,从教育人的角度考虑,你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希望队员在各个方面都能取得进步,这是非常理想的一种状态。而且我觉得一旦运动员明白,整个过程就会变得很愉快。
 包括文化学习。
 我希望他们这样。这是一种相互的影响。我还有一个观点,教练员因为在运动员生活中参与的时间跨度很大,会对他有很大的影响。教练员你自己是怎么做的,会影响他。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给运动员正面的影响,可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有些运动员喜欢学习,我不认为一定是跟我们的行为有必然的联系。保持这样的认识挺好,这样你会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准确的位置。如果把自己的作用看得很大,夸大自己的影响,最后就会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会不重视运动员主观的东西,最后就会影响他们的创新意识。
 所以我始终说两点--一点不是谦虚--一点,我觉得自己一直不是很聪明的那种人,有些人是。我碰到过特别聪明的人,我想了好久的东西,想不通,有一天刚好觉得自己悟出来一点,结果人家一说就说到要害的地方。这是聪明。我觉得自己多费点时间,多花点功夫,可能会好一些。我不具备那种才能,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很准确的把握自己。我不认为自己这方面特别好。但是,同时,我也不认为自己会做得很差。
 回过头来看,很多很出色的人,他们也都不认为自己是如何的天才,如何的与众不同。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人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正常的前进,你才会不断的吸收新的东西,不会把自己看得难以否定。人需要这样,特别是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你自己也会比较轻松。
 是指没有达到最高目标的时候,能让自己多一点轻松?
 不是。是当他面对一些挫折的时候,不会有那么深的疑问,不会想得那么极端。人是越成长,感觉自己越无知。以前也觉得自己还是学了不少的东西,去年的下半年开始,我对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怀疑的东西提出一些疑问。广东有一个朋友叫邓小华,生理学的博士。我们两个在电话里,就原来的经典的,认为是不可推翻的一些认识,包括功能的分类的看法进行了一些讨论。他给了我一些非常好的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以前从没怀疑过的东西重新进行审视。
 听说北大现在把教师的"解惑"改成"启惑"。我认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讲课的类型都过多的偏向于给你一个很鲜明的东西,让你来学习。但是,这个里面认识的片面性和不全面性总是提出得不够。我当了十五年的教练才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太晚,更说明自己在这方面太不聪明。很多东西,我从前根本就不敢怀疑。
 以后,包括对教练,包括对队员,我要说,你们也要再思考。我看美国很有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就说:如果说一个教授能够把一门课完全都教给你,他就不是教授了。他会帮助你提出很多问题,确实是他也没法解决的。这是正常的。但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总认为教练应该以一个全知全能的面孔出现。其实,应该是包括跟运动员在一起,把很多东西进行全面的思考。所以现在我跟刘黎敏是这样,包括我跟蒋丞稷。其实我也听到他很多在训练上的见解,对我启发也满大的。在从前,再好的教学关系也只是在于启发队员多理解我的想法,还没有真正从心底里注重队员对训练的看法,而只是注重队员的感觉。其实,队员如果自己是动脑筋的话,他确实也有很多真知灼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很愉快。
 中国游泳目前处在一个很艰难的时期,缺少凝聚力。在国家队的管理和建设工作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比较头疼的事情?
 很多事情其实也并不难。可能有一些事情需要你来和队委会和中心领导一起来决定的时候,有的时候会比较头疼,有些事情比较复杂。但是我认为只要有个标准让大家都认可了以后,按照这个标准去处理,这个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比较难的是怎么能够让大家形成一个真正的把中国游泳的事情当成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么一种心态。形成一个团体来赶超,来缩短差距。
 我觉得如果说教练员怎么样怎么样,还不够,这是一个太窄的看法。我始终认为:如果一个领导总说教练素质不行的话,如果教练素质真的老是不行,那只能说明你这块土壤真的是不够。因为任何好教练他都是成长起来的。所以,如果说国家队教练拧不到一起,有人这么讲,说团结还不够。你就要从体制上,从教练管理的整个的运做上找原因。现在这个方式就决定了教练不可能把国家队的事情完完全全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情。
 我们现在正在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一些方式,启发大家在这方面的热情。只有两方面都起作用,才有可能比较大的改变以往那种只是关心为自己的队员争得一个席位,出国参加比赛,而集体跟自己的关联并不大这么一种情况。这是一个双方的事情。既然我在这个位置,这是我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也会提请领导,提请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应该有所考虑。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改变现在的一些面貌。
 现在我也老听到,一说成绩不行,就说教练员如何如何不行。我觉得如果说一个地方教练员普遍的积极性不高,那也说明这个地方整个的从激励机制到政策都不大对头。因为没有哪一个教练是不希望好的。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 我觉得,第一,将来怎么个走法,怎么做是符合将来发展的需要,又能够在这方面有一些改变,这是需要动点脑筋的地方。不是那么简单,说一下就可以改变,也可能还要摸索一段时间,但这是应该去考虑、应该去做的事情。
 说到中国游泳,恐怕回避不了兴奋剂的问题。我感觉它给中国游泳带来的一个很大的影响是很多教练可能不再相信训练,这可能是更深层次的消极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得不少教练不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突破上想办法。
 (赵戈叹了口气)兴奋剂的危害其实还不完全在这个方面。从根子上来讲,是怎么能跟它做坚决的斗争。一个,教练要相信有一条正常健康的路。第二个,如果教练员认识到一方面运动员要出成绩,另一方面更多的要觉得我既然是干体育的,能够理解到它真正带给我们的很多欢乐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话,跟兴奋剂的距离就很远。
 但这个东西确实是也要培养,也要认识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觉得也需要一些人能够在这方面做出一些非常好的表率作用。大家的思想意识上才会做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否则,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的话,我觉得很难跟兴奋剂切断联系。比如说有些地方讲:无论如何,就是要拿到成绩。竞技体育确实是要尽一切努力去争取成绩,但如果说这就变成所有的一切的话,这里面就会带来很多的扭曲。如果说,确实我要去达到很好的成绩,但是这个里面我还要考虑到很多"做人"的角度,而且也要它是一个健康成长的过程,这才是一个最高的境界,同时也会带来最高的水平。这样,跟兴奋剂的距离才会很大。
 但是,恰恰,硬性的很多指标规定,达到如何,达不到如何。我认为,只要教练有成绩,不管这个队伍怎么样,他就是最好,这种情况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有人说:我们搞竞技体育,不就是拿成绩说话吗?我认为,如果一个教练到了我前面说的那种比较高的境界,就绝对不会是一个差的水平。而且,我认为真正到了很高的水平,领悟力也好,对体育的整个的认识也好,都会有一个层次上的飞跃。
 我很欣赏菲尔.杰克逊。今年的NBA,总决赛我基本上每场必看,虽然它有很多商业的操作在里面。杰克逊他最可贵的一点是他认为,他要教给他的队员去认识篮球作为一项运动,它里面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你看他的队伍打得非常好,队伍的团体的意识,整体的配合,包括像奥尼尔这么一个强力的队员,面对那么多的故意犯规,能够保持一个非常正常的心态。没有那种认识的话,比如说他也不择手段的话,就像另外一些队伍一样,那我会觉得非常非常的没劲。所以我非常希望杰克逊的队伍能赢,最后,他们果然赢了。我们换一个角度,可以看出,一个达到了高境界的教练或者说队伍,他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而这对人的成长,对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困惑,都是一个很好的解答。还不光是游泳这个项目,上上下下都应该有这么一种认识。
 说句实话,对那些硬性指标,有哪些省市,定了就能够完成?像游泳,国内比赛,各省市的指标加在一起,定出70块金牌来,都要实现,怎么可能?作为一个希望的目标,可以。但是,作为衡量一切的一个标准,我觉得是不可取的,而且会很容易走向反面。
 中国游泳曾经走在世界的前面,现在,落后很多。你觉得落后的成绩的背后,究竟是哪些方面有差距?
 严格的说,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我们究竟是落后在什么地方。这是关键。我们也了解了很多信息,包括对澳大利亚游泳。但那些是不是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呢?我看这个问题并不明朗。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一个要观察,一个要学习,一个要非常努力非常认真的来获得世界泳坛发展的信息。但是(加重了语气),我认为在并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不要随随便便的否定任何东西,因为这不是一种求实的态度。
 其实,你说像荷兰德.布鲁因的情况,像日本在一年里的巨大变化,他们在四年前奥运会一块奖牌没有,现在女子想要取代美国,我认为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出几条让全世界能够信服的理由。如果能够说得出来,我们很容易找出差距在哪里。有一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不该做结论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的做结论。所以,我一点都不欣赏现在有些人一说就是这不行那不行。你可能就否定了自己不应该否定的东西。我觉得一旦别人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冷静,一定要虚心学习。承认差距,但是不必要一上来就妄自菲薄,否则,你就没有正确的方向。
 其实我也经历了很多。也看到过人家很快的上来,又莫名其妙的下去。在那种情况下,你就轻易的把自己全给否定掉,你将来的路都走不出来。但是也有一种心态,就是完全的以一种功利的东西为目标,就觉得你一无是处。但是不是这个样子呢?所以我觉得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
 但是,不容回避的来讲,人家也有一些能够分析出来的原因。比较能够看得见的比如说,我们以前国家的支持和投入非常大,利用集中体制的优势,这是一条捷径。但是现在我们没有这个优势了。相反,在科技非常发达的一些国家,开始借鉴曾经是我们长处的东西,所以他们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这可能是一个因素,但这也不是十分的明朗。体育还是综合国力的一个表现。
 现在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做我们的事情,我们的优势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科研,必须有高起点,才能有自己的东西,才能去赶超。否则,也仅仅只是一个学习,跟在人家的后面。所以我们现在也有一些项目要起动,包括跟北京的一些高校,一些有水平的科技力量来进行合作,来进行一些尝试。
 我个人难度比较大的是,我个人的精力比较有限。领导还是非常支持的,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很早,我跟你谈过我的设想,但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精力做这样一个事情。
 1998年初,赵戈曾经满怀憧憬的谈起过他的一个设想。建立一个智囊团系统,集合各方面人才,包括游泳教练、其他项目教练、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媒介人士等等,利用国际互联网等手段,超越地域局限和项目局限,实现各方面信息与成果的共享和交流,实现游泳与多领域的合作,尤其是与科技、与信息的配合,促进游泳管理水平、训练观念与训练手段的突破。
 我谈过这个设想,但好象现在还很难去付诸实现。看吧,怎样来运做,恐怕还需要有专门的人来做这样的事情。反正我的看法是这样,高起点,就有可能做出自己的东西。
 综观一下,包括前东德,他那个时候的游泳训练手段是跟国家尖端科研的结合,所以它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我们得到了他们那个体系崩溃以前大量的经验。随着这种东西流传开来,一些国家在此基础上又投入力量进行更多的研究。比如说像澳大利亚,现在国家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拿到桌面上来说,几乎每一样都比你要好一些,这是你不得不服气的。这恐怕也是他们进步非常快的一个原因。我们要高起点,也要看我们的综合投入,好在我们可以集中我们的优势力量。所以,我认为,从我们的国情出发,集中优势力量,还是一条能见成效的路。否则,要等它自然的进入全面竞争的状态,就比较漫长。我们的先进项目都是在这样的发展,比如像乒乓球,人家没有这样的机制。我们出去就知道,陪练,不可能的事情,别人没有这样专门有人在队里模拟对手的做法。但从游泳来看,是很多事情人家做到了,我们现在没有做到。
 游泳曾经走过"分散联邦制"这样的模式,在你看来,是不是"集中"还是我们能够取得最佳效果的模式?
 我只是觉得从人力、物力的投入和科研的配合来看的话,"集中"有它的优势。对于"分散联邦",我觉得脱离了当时的历史阶段来评判它的正误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如果说它在那个时代起了很好的作用,就应该说那种形式是好的。那现在一切都在发展,又是另外一个概念。
 还有一个,究竟什么东西是好?我觉得还不能随随便便的下断言,应该是去更细致的做一些工作。应该进行有关的一些研究,做过这些课题的人一起来讨论一下,具体什么样的方式符合发展的要求,能真正的发挥我们的特长。而不是靠一两个人拍拍脑袋。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一个很严谨的事情。
 希望能够通过调研,形成一种清晰的认识。
 对将来应该有一种展望。将来真正的发展是什么样一条路,你要符合发展的要求,最后再来决定你要采取的方式。否则,你现在是找到一些解决的方案,但是从发展来看的话,你这个方案越来越难以实行,那你这个东西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我是这样认识的。但这个事情到底应该怎样来做,好象也超出我所能够把握的范围。
 从现在中国游泳各省市的开展情况来看,你对中国游泳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能有一种乐观的看法吗?
 我觉得国家队的龙头作用能做好的话,也有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利于我们所希望的形式发展的话,应该是乐观的。因为从各个省的发展情况来看,都不差,而是越来越好。但是,如果说从跟高水平的结合方面来看的话,差距在拉大。你要从各个方面想办法解决。只要做好了,包括形式上、体制上,那它肯定会发展得快。
 从现在来看,我们一些年轻运动员的成长,并不是在世界上就无法还手,不是这么个情况。这次三月份的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除了澳大利亚没有派最强阵容,美国、欧洲都派出了最好的选手,我们拿了两块金牌。不是说我们完全没有实力。当然我们要重新定位。所以我一点不认为我们是悲观的。包括像刘黎敏在美国的表现,跟很多高手都不相上下。美国男队的总教练,原来想要刘黎敏,后来又觉得划不来,现在看到刘黎敏获得两块NCAA(全美大学生比赛)的金牌,而他带的女队员就没有一块金牌。美国女队的总教练自己带的队员也打得很惨。他们不是代表美国最好的教练吗?也不过如此,你说有多少我们无法应对的东西呢?
 所以说中国游泳不应该妄自菲薄。
 我认为是这样。就是说,你要否定自己也要有充分的依据,别看一时落后就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肯定有不对的地方,找到了没有?没有找到,就认认真真的去找,这是正确的态度。不能说,没找到,就说肯定都不对。那你怎么工作?你这个人就没法走出来了。我是这样想。 悉尼奥运会,中国游泳没能获得奖牌,最好成绩是齐晖在女子200米蛙泳上取得的第四名。这是自1988年以来中国游泳在奥运会上成绩最不理想的一次。在中国代表团创纪录的28枚金牌的夺目光彩下,中国游泳的低落更显出了几分尴尬。
 将中国游泳的滑坡完全归结为兴奋剂,显然是过于简单,甚至不负责任。但至今,没有人能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
 兵败悉尼,使赵戈不能不面对媒介的压力。好在,这在他意料之中。
 2000年年底,游泳中心聚合国内主要教练及国家队科研人员,在上海松江召开会议,重点之一,就是希望找到一种有利于中国游泳走出困境的训练体制,但会议没能形成统一意见。2001年3月,游泳中心更换中心主任。赵戈仍然担当总教练一职。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