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 亚运村一日游


  今天上午9点出发去亚运村。知道去趟村里的机会不容易,所以去两个组,四个人,张指带队,外加我、小毕和郑梦。不过一刻钟,就到了亚运村门口。把门的志愿者不让我们进。跟他解释,说今天有开村仪式,我们昨天已经做了申请并获得了许可。志愿者叫来一个懂英语的先生,一番口舌,还是不让进。旁边是亚运村的办公楼,我们分头去想办法。一位先生将我带到一间办公室。小姐热情的拿电话问了半天,也没个所以然。一眼瞥见墙上贴着的各职能部门办公室门号,其中有“入口管理部”。如获至宝,按门号指引,赶紧跑上三楼,几个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听我一说,又打了两个电话,终于给了答复。原来,今天去开村仪式的记者应该从另一个入口进入,难怪这边的志愿者们不放行。   下了楼,正要得意的汇报我的成果,张指指着地上的机器说:“走,进另外一个入口,郑梦已经问好了,他们先过去了。我扛三脚架,你拿摄象机。”嗨,感情我的情报慢了一步。

  另一个入口就开在升旗区,已经热闹开了。刚放下沉重的东西,就听见乐队奏响了曲子,主持人也开始宣布仪式开始。我们纳闷:这离着通知的时间还差着一个多小时呢,提前了?赶紧去问,其实是人家在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进行排练预演呢。韩国人工作真认真。

  因为绝大多数各国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还没有到釜山,因此参加仪式的基本都是东道主方面的嘉宾。仪式也很简短紧凑,介绍了亚运村的总体情况,致了欢迎辞,村长就宣布开村了。一千来只彩色气球飞上了蓝天,望上去,配着崭新的高楼和白云,还真是漂亮。

  因为开村仪式的缘故,今天亚运村向记者开放。而以后要想进入,则必须提前一天将记者名字和记者证的编号报上去,再到村口去领取“Day Pass”。

  拍了一些外景,凭着一个多月前来过这里的记忆,带着张指他们一起奔中国代表团所住的112号楼。楼门口,有志愿者把守,请他们到中国代表团团部通报一声。志愿者下来说:“团部的人都吃饭去了。”

  我们也奔餐厅。怎么走就不用打听了,我来过啊。到了餐厅门口,正碰上几个中国马术队的队员出来。他们是昨天进村的,也是第一批进村的中国选手。他们已吃完饭,忙着去马场进行适应性训练。简单聊了几句,相互挥手做别。

  进餐厅。为了有利于记者报道亚运村,亲身体验亚运村的服务,今天的午餐是免费向记者提供的。跟马术队的小伙们感觉一样,伙食不错,种类挺丰富,除了主食、菜肴之外,还有好几种水果(水果在釜山超市里是卖得挺贵的,一只像点模样的苹果得RMB10元呢),各式冰淇淋、酸奶、点心、饮料等等,当然也少不了韩国泡菜了。   吃完运动员午餐,兵分两路,接着干活。小毕和郑梦去团部,我和张指去拍餐厅旁边的韩国文化展览。韩国人特擅长利用国际大型运动会宣传其文化和传统,世界杯期间我已有过深刻印象。这次也一样。他们干脆就把文化展放在了各国和地区运动员、教练员聚集的亚运村。因为空间有限,里面的展品说不上多,但都非常精致,并分成不同的部分。各种民间手工艺品、传统服饰展示、用传统偶人形象制作的韩国传统生活场景,等等。一位陶器艺术家的作品占据着门口的一片地方,艺术家本人就在旁边,兴致勃勃的介绍他的作品,并特意说明他特意去过中国的景德镇、宜兴等地,他的作品也被杭州的茶叶博物馆收为了藏品。艺术家会一点中文,会一点英语,就用这两种语言夹杂着跟我们交谈。   拍完展览,刚出门,就听见有特殊的响动。一望,只见一队人马呼啦啦向这边走过来,旁边还有人引着、护着。定睛一看他们胸前的标志,我和张指不约而同喊道:“朝鲜代表团!”张指扛起机器就拍,刚拍几个镜头,旁边就飞奔过来一个身材壮实的韩国安保人员,冲我们的机器一同摆手,并用英语干脆的说不许在这里拍摄。给他看我们的证件也没用。他说,记者要拍的话,必须退到规定的区域。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果然看见20米开外一群记者被拦在那里,正端着各自的“武器”向着朝鲜团的背影猛忙活呢。

  安保让我们离开。我们说,我们的三脚架还在餐厅里呢,要走也得带齐设备走啊。安保找来一个50来岁的志愿者,跟着我们去取设备。此时,已是下午快2点,餐厅里没有多少人,朝鲜团的成员们已经排上了队开始取食品。一眼就认出将近2米3个头的篮球名将李明勋——其实,在我眼里,也就这一张熟脸。估计多数记者跟我一样,看着朝鲜的运动员觉得眼生,他们这些年很少参加国际比赛。

  一边往外走,老志愿者一边用抱歉的口气跟我们解释,说不是非要赶我们走,而是这是特殊情况。我们连连点头,表示理解。出了餐厅,却没有人管我们了,那些先前被拦在20米开外的记者也都聚到了餐厅门前,透过玻璃旋转门拍镜头。朝鲜团成员们都已进入餐厅,外面就不必严加“防范”了。

  能拍的镜头都已拍了,餐厅也进不去了。那边小毕他们不知忙得怎样。张指说他留下继续看这边情况,让我去团部跟小毕他们汇合。

  112楼楼下,小毕和郑梦正一人一把椅子,坐在那里悠闲的晒太阳呢。他们说,中国帆船帆板队正在路上往亚运村行进,他们自然守在这里等着了。我以二楼团部阳台上挂着的一面大大的五星红旗为背景,拍了两张照片,然后上了团部,拜望了各位认识和不认识的团部工作人员。跟人家要了一份中国团主要负责人和各项目领队的电话号码,以便我们做节目需要请嘉宾时好方便联系。然后就在阳台上聊天。   聊着聊着就看见楼边的护网外一队人正拖着各自的行李箱往安检门走去,正是我们要等的中国帆船帆板队。楼下刚才还懒洋洋晒太阳的小毕和郑梦,听见响动马上换成一副精神抖擞的模样,飞快的扛着机器蹿了过去。队员和教练来到楼下,有我在悉尼奥运会认识的翻译孟大姐。但队员,只认出了一个周元国。悄声一问孟大姐,果然,这次参加亚运会的帆船帆板队员几乎都是新人,拿成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给奥运会练兵。   跟女队员们上楼,进房间,拍她们的住处。一个姑娘告诉我,那个最小的名叫徐丽佳的女孩,这次最有希望拿金牌,当过两回世界冠军了,才15岁呢!当然,她那个项目本身也是限制年龄的,等她再长大,就会进入别的项目。

  队员和教练们安放好行李,换了身衣服,一起下楼,去餐厅吃饭。我们跟拍。中国团所住的112号楼大概是亚运村里离餐厅最远的驻地了,好在亚运村不大,也就走个五、六分钟。离餐厅最近的,是日本和韩国代表团的大楼。两座楼由一条马路隔开,相向而立。两边的阳台上挂了好些各自的国旗,有意无意间,很有几分对峙的味道。有意思的是,我们特意跑到两座楼的背面看了看,都没挂国旗。

  拍完中国运动员吃饭,我们撤出亚运村,回IBC编片子。粗心的同志干完活儿整理背包里的东西,才发现自己的太阳镜不知何时失踪了。回忆了半天,试着给团部打电话,呵呵,真的是落在那里了,让人家帮着收起来了。

  太阳镜失而复得的快乐,让粗心同志拿着小毕编完的片子,几乎是唱着歌奔了配音间。再以后,就是背好包,赶班车回公寓了。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