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 理解万岁


上午,照例是部门例会。自打搬出了台本部办公,例会就成了能见到诸多同事的最好机会。平时,各忙各的栏目,又不在一个楼里办公,坐在一起还真不容易。免不了一通嘘寒问暖,胖了瘦了精神头好不好之类,透着同志们之间真挚的情谊。

主任宣布说:这次亚运会,为节省经费--因为要建新台了,花消巨大--参加亚运会报道的人数要减少,但报道规模和质量不能变。一些已经列如报道名单的记者和编辑非常遗憾的不能去釜山前方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多亏我不在被裁减的名单之列,否则我的情绪会很受打击的)。接着,主任开始表扬几位知道自己已去不了亚运会,但依旧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战斗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同志。同时,提醒亚运会的报道人员:珍惜机会,做好充分准备,以最佳状态进入亚运报道。

开完会,便到机房合成今晚要播出的登山的节目。小熊和小朱妹妹一大早就去登山中心采访了前天刚刚完成希夏邦马山难救援工作从西藏回到北京的王勇峰,此时正在编辑机房赶编采访内容,准备插在节目中。

录制节目那天,现场交流很热烈,台上台下,观点频仍。可惜节目时长有限,不得不忍痛删减。那天的嘉宾也是考虑到多方面因素而找来的典型。张志坚老师,曾经两度攀登希夏邦马峰,一次被雪崩打落500多米,死里逃生,同行的两位日本登山队员不幸遇难;另一次,听见雪崩声音,快速撤离,与雪崩擦肩而过。张老师人到中年,体型微胖,总是笑眯眯的弥勒佛的样子。我实在眼拙,怎么看也看不出他是跟死神打过交道的。黑而结实的孙斌,原北大山鹰社队员,本是学化学的,毕业后却因其登山才能而进入中国登山队成为登山队员兼教练。瘦高个子的赵牧,曾以记者身份跟随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有很多登山的朋友,其中的一些朋友已经永远长眠在雪山。说起这些朋友的时候,赵牧的眼睛总是睁得格外的大,一肚子的故事要倾吐的样子。对于登山,这三人的看法和理解,应该是最近距离的。

准备和操作这期节目的过程,也是我自己了解登山运动的一个过程。其实,到最后,我也无法真正体会他们充满激情的描述中所流露出来的对登山的那种特殊感情。也许,许多事情都是这样,没有参与其中,没有亲身的经历,即便再有天才的想象,也还是隔着一层的。各种争论的声音中,我更同意把登山者的行动视做一种完全个性化的选择。被别人的故事所诱惑也好,被内心的声音所召唤也好,被类似英雄主义之类的情结所驱动也好,一切的理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去实践自己的选择了,并在这种经历当中实实在在的得到了他们自己所在意、所追求的东西。旁人的理解和尊重,也许是面对这样的个性化选择时,一种理性的态度。赵牧眼里那座美得令他不愿离去的冰壁,在我眼中,只是一张照片中还算漂亮的沉默的风景,但这并不妨碍我理解他由衷的赞美和惊叹。张志坚老师所说的在雪山刺骨寒风中搭好帐篷终于可以钻到里面自由呼吸的那种幸福感,我并不想去尝试,但也不妨碍我理解他对那种幸福感的永生难忘。

世界越来越丰富,个人可以实践的选择越来越多。别人喜欢的,你可以不喜欢,但可以试着去理解。

策划这期节目的时候,组里同事对各种观点也是争得面红耳赤。今天一边合成节目,一边又说起种种争论,似乎都达成了共识,说到底还是那两个字:"理解"。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