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徐东林简历

CCTV.com  2008年11月19日 11:3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CCTV.com  

     

    男1951年出生于江西九江,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油画艺委会主任;

    九江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学术活动:

    1984年,作品《金舟》入选第6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4年,参加第5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

    1987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第四届助教班。

    1989年,中央美院第四届研修班毕业展。

    1989年,作品《湖畔》入选 “第七届全国美展”,获江西省展一等奖。

    1991年,作品“红房子”获隔山画展油画二等奖(隔山画廊收藏)。

    1992年,作品《雾都》入选广州.中国油画双年展。

    1992年,到日木作学术考察。

    1993年,参加台北7人展。

    1994年,作品《方舟二号》获中国油画双年展提名奖(藏家收藏)。

    1994年,作品“朋友的肖像”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江西省展一等奖。

    1996年,作品《庐山印象》获中国油画风景展一等奖(组委会收藏)。

    1997年,作品《有冲壶的静物》获中国油画静物展二等奖。

    1998年,参加第6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

    1998年,作品《伊水之一》入选“中国当代山水•油画风景对照展”。

    1999年, 作品《橡皮树》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江西省展一等奖。

    2000年,作品《迹》入选20世纪中国油画回顾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1年,作品《乱云飞渡》入选中国小幅油画展。

    2003年,作品《溯史》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精选作品展(藏家收藏)。

    2003年,授聘江西南昌大学客座教授。

    2004年,到欧洲作学术考察。

    2005年,在新加坡举行“徐东林油画个人展”,并出版个人画集。

    2005年,《伊水之二》作品入选“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优秀作品展”。

    作品发表:

    1985年,《金舟》刊于《美术》1985、5期。

    1988年,《男人体》 刊于《中国当代油画人体艺术》。

    1989年,《鄱湖女》 刊于《江苏画刊》1989、第11期。

    1989年,《湖畔》刊于《中国油画》1989、第2期。

    1992年,《红房子》等6件作品及文章刊于《画廊》总第37期。

    1995年,《庐山印象 》 刊于《中国风景油画作品集》。

    1996年,《有冲壶的静物》 刊于《中国第二届油画静物作品集》。

    1998年,《作坊》刊于《中国、中央美院油画系作品集》。

    1999年,《烛》、《遗》迹刊于《中央美院研修班作品集》。

    1999年,《伊水之一》刊于《中国油画》1999、第2期。

    1999年,《伊水之二》刊于《当代山水、油画风景作品集》。

    2000年,《伊水系列》等7件作品及文章刊于《中国油画》2000、第1期。

    2000年,《迹》刊于《20世纪中国油画展》作品集。

    2001年,《夜梦》等13件作品刊于《艺术界》。

    2001年,《乱云飞渡》 刊于《中国油画》2001、第6期。

    2003年,《溯史》 刊于《第三届中国油画精选作品集》。

    2005年,出版《徐东林油画作品集》。

    2005年,《伊水》刊于《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优秀作品集》。

    2006年,应邀参加广州中国当代油画家慧阳采风。

    2006年,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馆藏陈列展。

    作品曾由《中国油画》、《美术》、《艺术界》、《画廊》、《收藏家》等刊物专题介绍及评论。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西省博物馆》、《湘沪抗战纪念馆》、《台北画廊》及私人收藏。

    作品经由写实过渡到写意,力图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要素,强调本体语言的个性化处理,以求画面进入即具有东方审美感情的内涵,又具有油画本体语言张力的视觉效果。

    代表作:

    《金舟》140cmX120cm (1984年)

    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画面取材于鄱阳湖畔渔家劳动的场面。金黄的色调,用线处理过的写实造型,体现了鄱阳湖畔特定的环境及欢乐气氛。

    《迹》116cmX97cm(2000年)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取材于石窟文化,画面用意象的造型穿插着流动的线条,厚重、斑剥的色块,营造了宗教文化存留在山崖石壁上的痕迹。

晌午之二

入围作品《晌午之二》

责编:周忠孝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