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油画人物志•周长江》

 

——艺术的演变 演变的艺术

CCTV.com  2007年10月11日 09:31  来源:《艺术品投资》  

  

周长江作品赏析

 

 

从感性的兴趣,到理性的探索过程,我从来没有满足过,尤其对新生事物的探索,使我一直处于亢奋之中,只有超越自己才能创造自己,在创造中寻求欢乐,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艺术的演变!

                                                ——周长江

 

七月的上海,又闷又热,让人感到烦躁。每到创作需要思考的时候,周长江都以这样的方式让自己沉静下来,静静地注视着画面,不轻易动笔,画笔在这里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长江:我想呢实际上在这个抽象绘画里面也是这样,作者给予你的是那种形式,那种色彩,那种情调,那种作品所形成的那种氛围。那么这种氛围引起你直接的眼睛观察以后,直接冲击神经,这种感觉就像听音乐一样,有音量直接冲击神经所带来的那种快感。

 

《互补》

 

周长江是我国抽象绘画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抽象油画《互补系列NO.120》荣获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幅以非具象的油画作品获得这样高的荣誉。《互补》也是周长江在中国现代艺术探索上最著名的作品命名。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长江:《互补》整个这个做法是借助于东方哲学思想,一个命题就是阴阳互补这样一个概念,不是用互补的命题去解释它的互补哲学背景而是用互补的这个意念作出发点来进行我的画面的哲学思考,同时用这种形式来完成对画面构造的一种方式画面。

 

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我们常用"栩栩如生"这样的词汇来称赞我们认为好的绘画作品。但是,现代绘画艺术家不再以画得与客观世界逼真为标准,而是以描绘的形式为媒介,表现自己的情感、意趣、观念、思想等主观世界为主,进而将画面按照主观意图与以变形和抽象化处理。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的时候,重要的并不在于去弄明白它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东西,而在于去体验作品能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长江:女人看花布从来就不问这花布表达什么内容它这里面的结构方式是什么样的。她从来不问为什么,很自然地她喜欢或者不喜欢,喜欢这个或者喜欢那个这种非常自然的状态正是我们进入画面最可贵的一种方式。

 

《生命》

 

在中国的画坛中,作为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周长江曾经在写实的领域中也达到绘画写实的道路在中周长江是一个追求独立和个性的画家,从写实油画《生命》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三等奖到抽象油画《互补系列NO.120》荣获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写实到抽象,他走的是一条敏感的、更新的,而又带有强烈自我属性的艺术道路。从最初周长江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油画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那么是什么让周长江放弃已经颇有建树的写实绘画,又是什么让他专注于抽象艺术呢?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长江:那么1981年的时候我参加全国青年油画座谈会,那么这次座谈会呢当中有几个讲座,有一个讲座是波士顿美术馆的一个东方部主任,他来讲美国当代西方艺术发展的整体情况。当时我听下来呢,确实不管从画面看觉得非常不明白而且听他的讲座所讲的那些内容我觉得也不明白,受到非常大的震撼。这个震撼最主要是来自我对自己这个职业,就是我学画学了那么长时间对艺术自以为很了解的人,为什么在这样的讲座前面在这样一些展览的前面,我会觉得非常的茫然?

 

《上班》

 

就是从那一场座谈会后,西方现代艺术极大的冲击、震撼、并推动了周长江的思维,他开始对艺术的追问从全新的角度思考。寻觅资料,研究文献,边学边实践,做各种训练,并直接介入创作过程中,在这个时期周长江创作了《上班》、《行进中的人们》、《大厦的构成》等一系列作品,如果说写实主义是周长江艺术生涯的第一个阶段,此时的周长江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第二个阶段。

 

《大厦的构成》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长江:因为我自己心里很明白这是个过程只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有所收获能够有所体会或者我能够通过我自己的绘画模仿的过程当中,能够理解其他各个流派他们互相之间之所以前后这个关系和上下这种关系的话呢,我觉得就很满足,所以这是个学习的过程,我并没有把它当做一个终极的目标。

  

然而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开启,有关于现代抽象艺术,人们不很了解,长期以来抽象艺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价值标准,使得人们在抽象艺术的审美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也对抽象艺术的价值产生了困惑。这种没有具体的自然界形象的绘画,也让许多人对周长江产生了不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长江:就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我进入一种比较好的创造阶段,我在寻求自己的一种语言方式。但是别人以为,我怎么会画成这个样子,他们想来想去想不通,周长江画得很好结果怎么会现在画得这么难看,因为完全和他原来那种审美观不同。

 

有人说,艺术家大多具有偏执的人格,他们习惯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审美的极致,周长江就是艺术家。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长江: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实际上呢不管是同事也好,朋友也好,他们都不理解。对我来说,我并没有感到十分的沮丧,正是从他们的眼光里面,从他们的态度当中,我看到了我对原来价值这种颠覆。那么这个价值,是不是值得我走下去呢?当时我自己是并不知道他会变成什么一个结果,但是我的乐趣,正在这个寻求过程当中。我并没有想得到一个什么东西,而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好象一张接一张这种这种探索的乐趣使我得到很大的满足。

 

别人的不理解,丝毫没有影响周长江,而他在形式探索的同时建立个人艺术主张的“野心”在滋长,如何应用油画——这一西方舶来的艺术语言,反映自己内心的感悟,成了周长江一个新的命题。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长江:那么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已经学西方有100来年,一百来年那么正是不管怎么说我们学到他们多少。但是我觉得我们是到了应该思考自己,怎么样用我们自己的文化平台来说话的时候。那么油画来说,把我们的这个传统的哲学思想或者我们传统的文化观念。那么,通过我们的个人得努力使它的融透在我们每个人的作品之中,那么反映出我们个人的创造性,同时也反映出我们背后的这种文化的魅力。

 

天才的艺术家善于为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寻找最恰当的图像表达,创造出真正具有自己语言体系的艺术主张。1983年,一次中原之行,让周长江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第三个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长江:我在83年的时候游走了这个中原地区,在中原地区看了很多古代的遗迹,尤其到霍去病墓这一块。

 

与西方艺术相比,东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沉思的形式。宏大而忍耐、简达而雄浑、朴素而神秘的霍去病墓之石雕,深深启发了周长江,如何从东方文化传统中吸取新的营养,以及东方与西方思维上的差异和文化上的互补性,直接导致了周长江作品的命名——互补。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长江:由于我们想可能我们这代人他受的传统教育多多少少还是有,对我们本身来说,他还是有了一个潜在的影响,所以在做的时候就我个人的性格来说,他其实比较容易接受那种中庸的那种价值观,不会走向很偏激的那种方式而恰恰在这个画面语言的探索过程当中我寻找了和这个我的这种价值观相吻合的这种方式。

 

用西方的抽象油画表达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画面的表现上抽掉了摹写自然物的形,代之以一种意念,表现形式只有色块,线条,点面等等。这就注定了周长江观察事物的角度是夸张、另类的。周长江的绘画已经进入大象无形的状态。

 

每周的这个时候,儿子都要从法国打来电话,与周长江沟通一下在法国学习的情况。把儿子送到法国留学的初衷是想让儿子学习到西方艺术的语言和表现力,领会现代艺术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点。原本绘画感觉很好的儿子认为自己在油画的成就上已经很难超越自己的父亲,于是选择学习了雕塑。然而,在国外的这些日子里,儿子忽然感觉到在艺术的终极追求上父子二人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长江:我认为每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形式作为他的表现方式这不太重要,而主要的问题是你用什么样的高度做这件事。那么这个要做到这种高度的话,他就需要对个人进行全方位的修炼。

 

从最初的第一张《互补》成为中国抽象艺术代表人物之一的周长江,在“互补”系列中延续创作了已经有二十年了,这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也是很不多见的。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长江:那么我觉得以前那么长时间的沉默赢得社会的理解,那么对我对互补系列的创作这种艺术价值上的认可,就更加的坚定信心所以就一直画下来,维持了我一向对艺术那种热衷对艺术那种追求。所以我相信,我到现在,还处在这个过程之中。

 

中国文化历经重大冲击而仍具凝聚力,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故纳新,作为中国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周长江具备了一种国际性文化视野,并且产生了文化自觉和自信。仔细看看周长江二十年来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对文化理想、创作语言不断重构、自然吐露的痕迹。大地上的长江流了很久很久、很远很远,永无穷尽、生生不息。那么画室里的长江又将流向何方呢?

 

 

责编:张曦健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