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油画人物志·王胜利》

 

——高原阳光

CCTV.com  2007年09月14日 09:34  来源:《艺术品投资》  

王胜利作品赏析

1966年初夏,西安市第十中学初中毕业班里,有一位学生满怀喜悦,准备报考向往已久的西安美术学院附中,但后来因时局发生变化,他的愿望落空了。这个学生名叫王胜利,从十岁就开始学习绘画。

 

两年后的一天,西北大漠某汽车兵的兵营里迎来一位有绘画特长的新战士,走出校门的王胜利参军了,他被分配到兰州军区某部。

 

时隔三十多年以后,当初没能进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的王胜利,成为了西安美术学院的副院长,著名油画家。

 

对王胜利而言,当年参军入伍是他成长道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

 

王胜利:68年底入伍,69年在边防部队呆了一年,然后到70年那个时候,部队要搞这个展览,我后来就被抽调到这个办公室,我记得当时是这个69年是珍宝岛事件发生以后,我当时就给那个展览会上画一张巨幅的那种宣传画,当时兰州军区的一个后勤部长就是贺长青,一看这么年轻,而且画得这么好,说这是我们部队的人才,所以他当时就打听想调到军区来。

 

展览结束一年后,由战士升为排长的王胜利活跃在了军区政治部文化干事的岗位上。1975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出现了这位来自西北的军人;当时给王胜利执教的有靳尚谊、詹建俊等著名画家。第二年,王胜利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机遇。

 

王胜利:76年,这个军事博物馆,要画一些历史题材的画,靳尚谊老师当时就是接了军博的那个《十二月会议》的那张画,学校派我跟随先生来跟他学习。

 

 “十二月会议”是1947年12月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杨家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接受了创作任务的靳尚谊,在1976年的隆冬时节踏上了陕北这片土地,王胜利有幸跟随老师一同前往。

 

王胜利跟他一块体验生活,从创作开始构思,收集素材、采访,一直到最后画素描稿子,最后又去他画那个油画的那个场面,对我一生影响非常大,当时打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包括调色板上的冷暖颜色的顺序,我到现在还延续,基本上是先生的调色板的那几种颜色。

 

这幅军人的肖像是王胜利收到的一份最珍贵的毕业礼物。1977年夏天,在王胜利完成学业之际,他的老师靳尚谊特意为他画了这幅肖像。

 

王胜利:靳先生当时画了三个小时,在油画纸上画的,画得非常好,现在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说那个肖像画得很经典。

 

从中央美院毕业后,王胜利回到了兰州的部队,开始了他新的军旅创作。

 

王胜利《军校新秀》

1985年,国际青年美展在北京举行,这幅名为《军校新秀》的油画引起了评委们的关注。在这次美展中,获得三等奖,它的作者是当时34岁的王胜利。这是王胜利从中央美院毕业八年后的第一件获奖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那一年,正好中国军人更换了新军装,《军校新秀》由此诞生。

 

王胜利正好当时正规化了以后,刚开始从无沿帽那个老军装换成那个新军装,大盖帽,很有风采,我说怎么样来把它画成一张画,选取什么样的特定的人物,于是我就选当时这个军医学校的这种年轻教员。这个模特就是我爱人,因为她当时也在军医工作。

 

在获得国际青年美展大奖的第二年,王胜利考取了西安美术学院的研究生。1989年3月,他开始准备自己的毕业作品。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呢?十七世纪荷兰著名画家维米尔创作的一些静物,使他受到启发。

 

王胜利:因为荷兰从中国当时传去一些瓷器,很早就传到这个荷兰,那么维米尔是荷兰画家,他看到这瓷器里面,黄蓝两种,中国清代瓷器里面黄蓝两种颜色很突出,那么他就受到这种影响,他也吸取在了他的作品里面。我很喜欢维米尔画的。我也想试图用这些方法,来画中国的这种工艺精品。

 

这是西安规模比较大的一家景泰蓝工艺品店,1989年初春的一天,王胜利在这里找到了他想表现的东西。

 

这些照片拍摄于十八年前,是该店当时的面貌。画面中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工艺品和年轻漂亮的女售货员,是王胜利选取的素材。三个多月后,在他的画室里出现了这幅《瑰宝》。作品不仅顺利通过了毕业考核,而且入选 “第七届全国美展”,并一举获得铜奖。这是陕西在全国美展中获得的第一枚油画奖牌。当时《瑰宝》被评价为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画。

 

王胜利《瑰宝》

王胜利:我那个画面上表现前景是,在那个柜台上头上那个景泰蓝的作品,唐三彩的马,背景的那些瓶瓶罐罐它是在透过玻璃来体现出来的,来体现它那个辉煌。然后这个主体的人物一个女售货员,她在打着算盘,我是精心地去刻画那个手。后来有些评论家评论说,能听出来那个拨算盘的那个声音。

 

画面中年轻女售货员的原型就是这位叫鲁艳玲的女士,一晃快二十年了,如今她依然在这家店里工作。当年她因《瑰宝》在西安为不少人所熟悉。而王胜利则以《瑰宝》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具有艺术潜质的油画家的水准。

 

1991年在法国秋季沙龙,出现了来自中国的《瑰宝》。作品展出后,引起轰动,意大利著名的《美术》杂志刊登专文,介绍了《瑰宝》以及它的作者。许多人还提出要购买这幅画。

 

王胜利:雷正民(美协)书记说:为什么会引起反响,许多人还提出购买,凡是能够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越能引起人家的关注。

 

《瑰宝》获奖以后,脱去军装的王胜利开始了在西安美术学院的执教生涯。随着艺术实践的深入,他不断尝试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语言,而民风淳朴的陕北黄土高原一直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

 

实际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王胜利几乎每年都来这里,黄土地的所见常使他激动不已。而早年获得的一些写生印象,成为他后来重要的创作题材。

 

王胜利:85年的时候,我到陕北去体验生活,当时去安塞,我在这儿就发现一个老汉的形象,老远当时就一下子很冲击我,一般的这个扎着这个毛巾这个农民形象,在80年代还是很多的,一般的烟袋锅都是插在腰间,但这个人是很长的一个长烟袋锅,插在脖子上,扎一个毛巾,那个造型非常好,我当时就非常感兴趣。也画了写生。

 

王胜利很想把这个陕北老汉的形像落在画布上,但是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塑造这个人物呢?

 

王胜利:后来想来想去,就在这个构思里头,你要画这类的画无非就是这个老汉后面牵着一个毛驴,驮着一些东西,后边是陕北高原,但是老觉得这个构思很平常。

 

于是这个创作计划被搁置下来,直到十年后的一天,当王胜利来到向往已久的一个地方时,突然间,装在心里的那位老汉的形象被呼唤而出。

 

王胜利:1996年,我到壶口,其实你看我在陕北去了那么长时间,但是我就一直没去过壶口,一到壶口,那个震撼,那个黄河,咆哮的黄河,所以当时在那儿,我就一下子想起安塞这个老汉的形象,我才感觉到,这个背景应该是黄河,应该是这个母亲河,于是我当时脑海里面,就想起了一首那个陕北民歌,古老的民歌,(吟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构思了十年的典型形象终于找到了归宿。王胜利画出了这幅《黄河谣》。作品入选1996年 “中国油画肖像百年展”,获得广泛好评。

 

王胜利《黄河谣》

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著名油画家尚扬有这样的评语:“这是一幅使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看到王胜利所画的这位陕北老人,我感到如此熟悉,我似乎能叫得出老人的名字。寓巧于拙的写实风格比那些风格华美的作品更能使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这一年,《黄河谣》还在上海艺术博览会展出,许多人为之感动,当地画家对王胜利说:《黄河谣》给上海吹来了强劲的西部风。

 

在创作了《黄河谣》以后,王胜利于1998年10月,又到黄河沿岸的陕北采风。

 

王胜利:到黄河边那个佳县的河滩以后,大面积的枣林承包以后,很多妇女在那里收枣,哎呀那个场面非常感人,红红火火大面积的枣,我就想,能够画一幅这样的场面的一个作品。

 

 1999年正好是全国举办第九届美展的日子,王胜利希望这幅画完成后,能参加第二年的全国美展。

 

王胜利:当时我就想,画一张大一点的画,这个画我画了将近1.8米左右大的一个场面,已经基本上都画三分之二了,大部分人说,这张画不错,里面的老人,老太太,妇女、小孩都有,场面非常这个欢庆,丰收的那种景象,我自己当时也觉得这个不错。

 

  在西安美术学院举行的创作观摩会上,这幅画获得了多数专家的好评与认可,但王胜利研究生时期的导师谌北新教授却提出了一个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意见。

 

王胜利:他当时就说,画面还是太杂,你这么多众多的人物,又是枣林子,又是枣,你想表现的东西太多,想要的东西太多,主题反倒淡化了,不突出,不鲜明,这当时对我是脑子里面感觉到刺激很大,我就觉得很要命。

  

  这时离全国美展截稿的日子只有一个半月,王胜利显得十分矛盾。

 

王胜利:到底是在这个上面深加工,再进行去修改,还是推倒重来,那当时,那还是思想斗争了,最后我经过思考,我说,与其这样子修改了下去以后,勉勉强强拿去只是参展,你最后也拿不到奖,不能成为一件优秀作品,我想还是推倒重来。

 

王胜利再次深入下去搜集素材,进行重新构思。他放弃原来的主题和表现形式,把农家窑洞前晾晒红枣的场面,作为典型环境,通过对核心人物的刻画,来反映陕北红枣的丰收景象。

 

王胜利:我就想最后浓缩概括提练,锁定成两个人,谁出来作为主角人物,后来我到榆林市以后,听他们说,艺校有一些从农村刚招来的姑娘,那我说我到艺校去看看,一到艺校看,跟那农村的希望小学一样,都是一些窑洞,然后听说我要来,挑一些形象画画,校长高兴,后来我就选定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大概十七八岁的一个姑娘,然后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小的。

 

王胜利《红枣》原作品

王胜利《红枣》新作品

以这两位姑娘为原型,王胜利开始了再度创作。在临近美展的截稿日期,他完成了这幅《红枣》。画面中穿着花布衣服的两位姑娘,表现为不同的神态,跟前堆满了大红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幅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得了铜奖。接着《红枣》被带到香港、日本,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国际巡展。

 

王胜利:我印象是展出了将近两年,这个画才还到我手里。

 

这一时期,王胜利在他的作品中,描绘了一批生活劳作的陕北乡村女子的形象,由此他把自己的绘画语言命名为“陕北女子系列”。这些油画标志着王胜利的探索逐渐走向成熟。

 

    2003年,已经是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的王胜利,担任了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的评委,他的《六月的阳光》作为评委作品展出获得好评;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王胜利成为二十二位评委之一,他的新作《秋阳》作为评委作品展出,体现了他创作上的又一个新变化。

 

王胜利:《秋阳》为什么说又是一个变化,就是画外光。从红枣开始,我就开始画外光了,但有的地方有阳光的有的地方没有阳光,到《六月阳光》,就是一个逆光的,纯逆光,是一个草原,《秋阳》也是一样的,后边是那个逆光下那个陕北的那个远山,这是我在刻意追求。

 

王胜利《秋阳》

这些写实作品,被评论誉为,汲取了印象主义的某些外光技巧,甚至尝试融入一些中国画的写意性语言,它预示着王胜利将进入一个创作的黄金时期。

 

王胜利说,他关注的是两个高原的人文状态,一个是陕北高原,一个就是青藏高原。

  

这是王胜利近年深入藏区创作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与他所画的众多陕北题材的作品一样,描写的是人们亲切熟悉的生活,画面中没有通常意义的沉重感,始终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王胜利:我跟其他画藏民画家的不一样的,我是关注时代带给他们的一种精神面貌,和他的生存条件的改变,所以我的画里头表现的我不追求,那个蓬头垢面,所谓的那种藏味。

 

这些作品引起了美术界许多人士持续的关注,被认为展示了王胜利作品阳光灿烂的新面貌。

 

王胜利现在所画和构思的新作,还是高原阳光下的普通人们,难怪评论家称他的油画具有鲜明的“平民性”。对王胜利来说,他未来的艺术探索之路,仍将在这些父老乡亲们生活的高原阳光下延伸。他的艺术活动已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

 

 

责编:张曦健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