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肖克 |
|
两唱空城计
在解放战争时期,肖克将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在同一地点与同一对手,导演了两场“空城计”。
1948年5月,两股敌军傅作义、阎锡山共四万余人,分进合击,两面夹攻,直奔石家庄而来;而石家庄我守城部队只有一个新兵补充团,且战斗力较弱,石家庄附近又没有主力部队可供调遣,石家庄几乎是一座空城,情况十分危急。时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的肖克被指定为保卫石家庄的总指挥,他一方面下令冀中的孙毅部和山西的文年生、向仲华部昼夜兼程,赶往石家庄参加保卫石家庄之战;另一方面命令各区县的民兵游击队正面阻击敌人,迟滞敌人前进。与此同时,他指挥石家庄军民开始物资疏散工作,把石家庄先变成一座空城。为了安定人心,肖克将军不顾个人安危,亲上街头做工作,人心终于安定下来。这时冀中孙毅部赶到,北面文年生、向仲华部得肖克将军令,围攻了阎锡山的49师,俘虏了敌中将师长;傅作义得知石家庄有准备,策应部队49师被消灭,他的部队沿途被我阻击,进展缓慢,徘徊不前,望石家庄而兴叹。肖克将军的第一个空城计成功了。
事隔半年,傅作义部队第二次偷袭石家庄,说来也巧,肖克将军再次导演了保卫石家庄的“空城计”。
1948年10月,蒋介石与傅作义商定组织一支轻骑兵奔袭石家庄,企图捣毁我后方机关、仓库、工厂、学校、发电厂及其他建筑物,把我华北解放军最早的工业、交通基地毁坏。当时,我军只有数千人,硬拼肯定吃亏,只能智取。肖克将军再次出任保卫石家庄的总指挥。他一方面组成我指挥部,疏散物资;另一方面,指挥地方部队及民兵沿线阻击敌人,迟滞敌人的进攻。与此同时,利用我军控制了的敌人电台,向敌人提供假情报,说石家庄不是空城,我军有五个师兵力,组成三道防线,准备与敌军决一死战。敌人收到假情报后,将信将疑,先派一部分骑兵南下,在遭到我伏击后,就确信我石家庄解放军已有准备,便迅速撤兵。就这样,肖克将军的第二次“空城计”又获成功。
一部书成五十载
199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肖克将军撰写的长篇小说《流血罗霄》出版了,该书荣获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是对作者本人及作品本身的肯定,也是对这部小说成书的奇特经历的褒扬。
1937年5月,肖克将军出席了党中央在延安召开的苏区党代表会议。会上,中央提出准备抗战。在返回途中,他们一行数人,放眼黄土高原,纵论天下时局,深感需有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以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民的斗志。就这样,肖克在这黄土地上萌发了创作的想法。当时,他正在看《铁流》,在与作家马加谈论《铁流》时,他认为“那是一部无产阶级斗争的史诗”。就是在《铁流》的启发和影响下,肖克将军开始构思他的长篇小说。
在那个年代,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作为一个根据地的领导人,公务繁重,不允许用大块的时间去搞创作,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茶余饭后,夜深人静之时……就这样,从1937年5月动笔到1939年秋完稿,写出了长达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初稿,并拟名《罗霄军》。在随后的四五年中,他先后作了三次大修改,多次小修改。邓拓看完原稿,他又根据邓拓的意见作了补充修改。在以后的日子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再也抽不出时间修改了。
到了1958年,军队在批判所谓“教条主义”运动中,肖克将军成了被批判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也横遭厄运,被打印出来“供批判用”,小说中的所谓罪证材料“战争恐怖论”、“污蔑劳动人民”等使他罪加一等。到了“文化大革命”,他和他的小说又一次在劫难逃。造反派们新帐老帐一起算,以路线斗争的新观点批判他和小说,一时间,大字报铺天盖地,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985年底,肖克将军从一线退下来,下决心再修改书稿,经一年多的认真修改,终于付印了,定稿时书名改为《浴血罗霄》。这是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的一部奇书,它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它从完成初稿到出版,经历了半个世纪,而在这半个世纪中,书未定稿,却受到了两次严厉的批判。
肖克将军正像斯诺前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所评价的那样:“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肖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摘自:《将军历险故事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肖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
 |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