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6年11月甘肃敦煌拍卖行的拍卖会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买家纷纷赶到敦煌,竞拍的场面异常火爆。
十万元
最后一次
成交
恭喜您
一号买家
是什么如此吸引天南地北的买家?又是什么标的物让这些买家一次次举起手中的牌子,它是敦煌戈壁沙漠里的石头
敦煌市民: 这石
非常酷似于张大千
所以我特别喜欢
今天一定要拍到这块石头
这位先生花十万人民币买到手的并不是什么稀世珍宝,而是戈壁滩上的石头,当地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风励石。
敦煌市民 自从收了2以后
我就决心要找这个2008
通过六年以后呀
我把它找全了
这个从找到2到一直找到8
一共用了六年的时间,
用了六年的时间
这都在一个地方捡到的吗
这还不是一个地方的
这两块
这两块是党河的
这两块是这个玉门的
疏勒河里面捡的
说起敦煌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闻名世界的莫高窟,这是一座在戈壁沙漠中建起来的城市,到今天敦煌人口也只有十几万,这几年敦煌人多了个爱好,就是到沙漠里捡石头,最初捡石头的人并不懂收藏,捡来的石头除了摆在家里,剩下的就拿到市场上来卖,一块石头几元钱人民币,敦煌人说当年这石头在城边上就有很多,现在捡石头的人多了,城边上已经捡不到风励石,今天要捡到好石头得进罗布泊了.
收藏爱好者
张保国
我们这边就是西北
只要有戈壁和沙漠的地方
一般都会有风凌石
实际上应该念叫风励石
就是用风
那种风和沙夹杂着
自然雕刻出来的
是这个意思
风凌石它就是生存的条件
就是必须有戈壁有沙
戈壁上有石头
然后呢风夹杂着那个沙子
那个沙子
相当于那个金刚沙一样
把那个石头
硬是雕成那种奇形怪状的那种
2006年11月29日,我们和敦煌的奇石爱好者一起准备进入罗布泊沙漠捡石头,随行的老冯说进沙漠准备的第一道粮草,就是要有充足的汽油和水,这是一段令人充满期待和兴奋的旅程,出了敦煌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
进入罗布泊, 阳关是必经之路,据说当年这里的水草特别丰茂,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水断流之后,才慢慢荒凉了
这就是我们的疏勒河古道
这地方
当年
左宗棠他们大军进入新疆的时候
他们这里面的水还滔滔不绝
他们的船
运粮食的船就是从这过去的
今天的疏勒河已经完全干枯了,地上的水印是夏天下过雨之后留下的,老冯说捡石头就必须沿着河道的流向找,有石头的地方一定离河道不远,敦煌是中国西北地区地质资源丰富的地方,由于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使这里形成了许多独具魅力的沙漠奇观中,在往沙漠深处行进的路途当中,一会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转眼之间又走进了长满芦苇的草甸子,胡阳林由远到近星星点点的散落在戈壁上,老冯说有胡阳林的地方离水就很近了,放眼望去除了胡阳林和戈壁滩,两天里我们走了六百公里,,想要捡的风励石还没有看到一点踪迹,
当汽车又一次开进芦苇荡里的时候老冯说过了这个草甸子,就可能有石头了,此时的路也越来越难走,车会不时陷在地里,老冯说要想捡到好石头还要往前走一千公里, 我们走了三天还根本沒有找到成片的石头,老冯说他记忆中前面就是大片的戈壁,那里一定有石头,果然在这片戈壁滩看到了一大片石头,只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励石.
风励石的形成主要在戈壁滩和湿地的交界地带,由于风力的作用,飞沙走石、将那些硬度小和疏松的石块吹成了沙粒,那些坚硬的岩石,又被扬起的沙粒磨砺成奇形怪状,多状多样的风凌石,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散落在沙漠中的石头就在亿万年的风化过程中生成了,在新疆、内蒙和甘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这些地方都有风励石,
在沙漠里走了三天,虽然在大戈壁上看到了石头,但要找到好的风励石依然很
学者
冯乃云 几天来没捡到好的
因为敦煌玩石头的人太多了,
那您那个捡石头的时候
有什么规律呀
这捡石头
不能光说为了卖钱或是赚钱
那你要看他像个什么东西
你看这个自然的
天然的
和这个长的一样
基本是是一样
对
但是总的来说收获不行
几天来没捡到好的
敦煌处在地质结构最复杂的地方,两亿七千万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高山隆起,海水退去,海底大量沉积的石灰岩被托出水面,变成了戈壁沙漠, 走在沙漠里经常会迷路,由于沒有跟上前面领路的车,我们在沙漠里转了一整天,又回到了原地,直到领路的车找到我们才又重新上路,此时已是夕阳西下,戈壁上一片宁静,景色格外秀丽,但司机却无心欣赏美景,他说“如果天黑了,我们还找不到路,要出大麻烦的,因为在这片戈壁上经常有野骆驼和狼出没”找到领路的车,重新上路天很快黑了,只有宿营了,搭帐篷的时候,抬眼看天空,除了远处依稀可见的月亮,偌大的戈壁上伸手不见五指,偶尔能听到几声远处野兽传来的叫声。
学者
冯乃云
像咱们这边的狼也不吃人
要攻击一个目标
它先选定好一个这个目标
攻击它
不是随意
是看几个人在那它攻击
它不是那
因为这个地方的狼
你像那黄羊啦
什么东西都有肉吃
深秋的戈壁已经很冷了,宿营在戈壁上,必须点上一把柴火,防寒也防野兽,天虽冷,但丝毫沒有影响大家的兴致,老冯说不捡到好的风励石,咱就不往回走,不然就白辛苦了,明天能捡到吗,今晚沒人说得出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从沙漠中升起的时候,已经快九点了,这里和北京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差,清晨的戈壁依然是那么宁静,只有风吹起胡阳树叶哗哗的声音,在这干旱少雨的戈壁上,胡阳树显示顽强的生命力,老冯说走过这片胡阳林就要进入罗布泊了,往后就很难看见胡阳林了,在前往罗布泊沙漠的路上,到处都能看到这像城堡一样的土堆,当地人管它叫亚丹地貌,在这条路上我们碰到了一个也是来捡石头的人,他对沙漠里什么地方有石头了如指掌,于是我们改变了主意,决定跟着他一起捡石头.
10’15’05
敦煌市民李向军
这个呢
有点像动物的形状
怎么说呢
看这儿像头部一样
这是下边
所以石质不算太好
但是石头呢
下边也是有有点玉化的感觉
这个地方肯定还有许多大石头
风吹日晒下雨慢慢的就风结了
自然它就风化掉了
有的石质要好它风化不掉
在戈壁上碰到的人叫李向军,六年前李向军把家从敦煌搬到了罗布泊沙漠里,就是为了捡风励石,靠捡石头为生,这让我们听来真的不可思意,这样的环境能生活吗,走进李向军的小院,房前摆满了风励石,李向军说六年里他捡了几十吨石头,罗布泊沙漠都让他跑遍了,当年亚丹要开发旅游,他是抱着干一番事业来的,当初是想养骆驼,偶然捡了几块石头放在门前,来的客人非要买走,这给了他启发,靠捡石头在罗布泊安下了家
李向军在沙漠里把他的家安排的井井有条,也给茫茫沙漠带来了点点生机,现在李向军仍然养着四峰骆驼,到离家不运远的地方捡石头就骑骆驼,有客人来骑骆驼还能收点钱补贴家用,在亚丹除了李向军,再也找不到第二户人家,这是为什么呢
敦煌市民
李向军
这个地方气温高
然后就是半地下比较凉快
这是死亡之海吗
所以这个地方
根本以前都没有人在这
把家都安在这
根本没有
这是我这是第一家
能在罗布泊边缘能把家安起来
在沙漠里生活除了风和沙什么都沒有,最缺少的还是水,李向军家用的水都是从敦煌拉进来的,拉一次水要走两天.
敦煌市民李向军
这就是储存的水
你这个每天拉吗
半个月拉一次
从外面拉进来放在水窖里面
它这个地方的蒸发量要大
每年下雨才是三十多毫米
它蒸发量要两千多
它蒸发量特别大
所以我们水必须要存在下面
再一个地面上水塔必须是凉的
为了到罗布泊腹地捡石头,李向军买了两部吉普车,车有什么毛病他都自己修,但这么破的车能进沙漠吗。
敦煌市民
李向军
你别看它破
它是车轻
在沙漠上能跑起来
像那个车太重了
像那个好一点的车还进不去
容易陷下去
车本身它也重
像翻沙漠就这种二蛋车
咱们国产的二蛋车是最好的了
二蛋车其实就是北京吉普2020的俗称,李向军说六年里这车伴随着他在沙漠里走了好几万公里,哪里有石头他闭着眼都能找到,和李向军一起去捡石头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冤枉路,几年里他摸索出了一套捡石头的经验,他说有没有石头不单要看是不是旧河套,还要看风向和风力,沙堆高的地方,风力强,好看的风励石一般都藏在这些地方,李向军带我们来的地方遍地都是石头,当我们看着满地的石头不知道拣哪块好的时候,李向军已经捡到了又大又好看的风励石,这让随行的老冯很是羡慕。
敦煌市民
李向军
你现在捡石头有什么窍门
这个东西
看着爱好
你看像什么形状
有像动物的有像亚丹地貌的
它这个地方风沙大
它这个地表一层一层慢慢就吹出来了
它这石头刚开始
它肯定就是埋在里面了
它怎么形成的呢
它就是刮走一层沙子
沙子就把它吹成这样了
自然风带着沙子来回磨打
就形成一层一层的
像这个就是这样形成的
从开始看见石头就捡回家,到现在李向军成了收藏风励石的行家,每次从沙漠里捡回石头,他都要和妻子好好欣赏一番,六年里他收藏了许多风励石中的绝品,敦煌风励石的花纹和质地是其它宝石所没有的,敦煌的风励石在形状和色彩中独具特色,人们从赏石中感悟大千世界的奇妙,就像是翻阅一部自然的奇书,这恐怕就是敦煌风励石的魅力。这两年许多人慕名从北京广州来到敦煌,就是想找李向军买石头,2006年他还带着这些石头去欧洲展出,展会上一位欧洲的收藏家看到他的石头连连称奇,并且告诉他,这些风励石是他一生中看到的最漂亮的石头,这让李向军惊喜万分,回到敦煌逢人便说。
敦煌市民
李向军
这游客到这来以后
他们除了转这了亚丹地貌
他对着有兴趣吗
有
好多都有兴趣
现在这个石头
爱好石头的人多
他们走的时候都喜欢带块石头
好多喜欢带块像这个
像这个
他比较像这个亚丹地貌
一层次一层次的
所以他喜欢买这种
或者有个像个什么动物之类的石头
他都喜欢买
今天,风励石已经成了敦煌人的骄傲,李向军说前几年只有外地人才买他的石头,现在有许多敦煌人专门跑来找他订货,他捡的石头也有点供不应求了, 风励石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竟能让人如此痴迷。
站在李向军家门口,就能看到连绵不断的亚丹地貌,历经岁月的风化、剥蚀,崩塌和间歇洪水的侵蚀割切,在风蚀的鬼斧神工长期作用下,形成了梦幻般的迷宫世界,亿万年前的大海变成了高温少雨的沙漠,形成了大自然中的又一奇观,
气候虽然恶劣,但是并不能阻止敦煌人寻找石头的热情,敦煌人说就在这茫茫戈壁滩上,不知藏着多少价值连城的风励石,天气晴朗的日子,敦煌人往往是三五个人带上工具结伴同行,到戈壁沙漠里捡石头,为了找到好的石头,风餐露宿是经常的事。就在这寻找的过程中,享受着石头带来的快乐。李向军说单个车辆是绝不敢进沙漠的,如果车坏了只有一部车就走不出去了,有一次在罗布泊他的车坏了,在等救援车来的时候三天没吃一口东西,捡石头非常辛苦,有时候还要冒点风险,并且不是每次都能捡到好的风励石
敦煌市民
李向军 有时候跑的远了
没有石头的地方也有
这个就是满戈壁到处转吧
看吧
有碰到好石头
你今天运气好
那你不怕和那些爱好者捡石头产生竞争吗
这个没关系
这个地方大了
就随便
大家都在捡
现在捡的也好多
在敦煌城里说起收藏风励石的传奇人物要数杨云了,他收集的石头加起来有好几吨,每到星期天夫妇俩个就开着车到沙漠里去,并且总能捡到一些珍品。他们对收藏的每一块石头的来历都是如数家珍。在中国,石头收藏和欣赏形成的“赏石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过去的赏石,都是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为主。今天在敦煌,家家户户都玩石头,赏石文化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21’38’11
收藏家
杨云
现在敦煌喜欢石头的人很多呀
有骑自行车去捡的
有步行去捡的
跑几十公里路
有自己坐出租车去的
反正是动用了一切的
交通的交通工具
喜欢这石头的人特别多现在
反正我们去捡经常碰见一些朋友
他们也在捡
喜欢石头的人挺多的
过去其实沙滩上有的是
过去我们小的时候多的很
就没想到这东西
还有些艺术的价值
还能欣赏
还能把玩
以前没想到
杨云夫妇对石头的喜爱到了视如生命的地步。1998年他在罗布泊捡到了这几块风励石,当时有人想花5万元买下这几块石头,他没卖,到今天,这几块石有人想以100万的价格买下来,但是杨云还是不卖,杨云说,在敦煌有人一块石头就能换一部汽车但我不卖,这几块宝石是我心中的信物,卖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收藏家
杨云
就敦煌那个党河
那个石床上
河滩上那块比较多
因为那个石头吧
讲究那个缘分
许多人在那个河床上都捡过了
说是没有好石头了
但是我去以后啊
我第一次我就捡了狗恋这块石头
我就觉得我跟石头特别有缘
从祁连山脉流下的党河水养育了敦煌万千百姓,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从这里走过,敦煌是丝绸之路河西、羌中、西域南北交汇处的边关要塞。20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敦煌人独具魅力的性格豪放又不失细腻,敦煌人在品味收藏石头艺术的同时,也在追求着更加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围, 因为在真正的敦煌玩家看来,那是手艺与艺术品味的体现,捡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头,才更符合敦煌的魅力,才更符合祖祖辈辈生活在这西域戈壁上的敦煌人对石头的理
敦煌市民 天下的石头
没有你想捡什么它就有什么的
那只能是碰巧啦
那只能是碰到什么捡什么
你想捡什么石头那是没有的
天下的石头没有说是像工艺品
你可以复制
奇石这个东西天下只有这一块
直到今天敦煌还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美丽的天仙姑娘爱上了敦煌的小伙子,私自下凡与小伙子结为夫妻,因为触犯天规,被玉皇大帝压在大漠之下,化作了美丽的风励石。
今天在敦煌,奇石越来越难找了,也越来越珍贵了,尽管一块石头能卖
到几十万元,然而,当人们把它作为信物,视如文化的时候,石头已经被敦煌人赋予了更高的精神品味。如今在敦煌藏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敦煌人采石、藏石、评石、赏石,风励石早已融进了敦煌人的生活中;石头带给敦煌人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石头也给敦煌这片美丽的山水赋予了神奇和灵韵。
(编导 马翔宇 摄影马翔宇)
责编:斯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