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 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为刘海粟争取到了赴欧洲考察的名额,1929年初,刘海粟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欧洲之旅。早在1909年,14岁的刘海粟在上海外滩第一次看到西洋画册,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从那时起他就意识到,传统的中国绘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广袤而又多姿多彩的天地。 |
《披狐皮的女孩》是现在可以见到的刘海粟早期油画作品之一,完成于1919年,画中女子便是他当时的妻子张韵士。这幅画笔触柔和,面部、衣服的大块处理有委拉斯凯支、马奈的味道。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介绍说:最初刘海粟是喜欢写实艺术的,后来一接触到西方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这些以后,他就开始朝表现主义方面去发展,他觉得表现主义跟我们中国的传统意象的写意这种艺术是比较一致的。
刘海粟曾于1919年和1927年两次东渡。
在观摩画展并与日本同行的接触中,刘海粟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美术界新兴的现代画派是学西方的,但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真迹原作,自己全都没有观摩过,就像一个尚未朝拜过圣地的虔诚信徒,他需要补上这门课。
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非常理解刘海粟的心愿,不仅为他争取到赴欧洲考察的名额,还聘任他为大学院的挂名撰述员,每月发给他160元补贴,使他在欧洲的生活有起码的保障。
1929年2月,刘海粟偕同妻子张韵士和长子刘虎,终于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欧洲之旅。
3月15日,刘海粟一行抵达法国第一大港马赛,当晚乘火车赶往巴黎。
第二天,他们已经漫步在巴黎的博物馆内了。
对刘海粟来说,语言不通是很大的苦恼,他决定为自己和张韵士请一位翻译与法文老师。
巴黎蒙巴拉斯的哥尔布亚咖啡馆是印象派画家小聚的场所。凡高、莫奈、高更、塞尚、雷诺阿等人曾经常到此聊天。在这里,经人介绍,刘海粟认识了已经在法国留学一年多的傅雷。
他们商定每天清晨6点,傅雷准时上门教习法文,而且拒绝收费。他还特别提醒刘海粟不要荒废儿子刘虎的学业,后来,刘虎被送到枫丹白露的中学去读书。
对艺术史造诣颇深的傅雷与年长他12岁的刘海粟很快成为至交,成为刘海粟欧游期间无法离开的臂膀和艺术知己。傅雷领着刘海粟夫妇到巴黎的16区雷努瓦尔路,参观了巴尔扎克的故居,并告诉他们巴尔扎克是靠自学成才的,在实业梦破碎以后才决心以写作为生。
这使刘海粟深受触动,他也建议傅雷把巴尔扎克的著作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傅雷也早有此念,后来国内读者读到的巴尔扎克作品大都是傅雷翻译的,同时,刘海粟倾慕巴尔扎克的自学精神,暗下决心,要大力提升自己的油画技巧。
他决定首先在临摹名作方面狠下工夫。
刘海粟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学习法文之后,到卢浮宫或奥赛博物馆临摹;下午在格朗休米亚画院选修人体和速写课;晚间给《申报》写《欧游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