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不畏艰险 众志成城

 

——中央电视台海外新闻部抗震救灾报道侧记

CCTV.com  2008年05月29日 16:2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  

“这次报道是2003年报道伊拉克战争以来,海外新闻部动用人力最多,窗口时间最长,报道规模最大的一次,倾全部门之力,全力以赴。”521,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9天,海外新闻部主任马勇如是说。

 

地震发生后,海外新闻部马上行动,最早的新闻当天下午3点就发出去了。台领导当机立断,要求打破日常节目编排,保证抗震救灾直播。直播“窗口”打开后到521日一直没停,每天保持18-23个小时的直播量。

任务紧急而且艰巨,直播开始后不久,海外新闻部决定打乱原有科组,重新组合,临时成立了统筹组、嘉宾邀请组、改编组等13个小组。

 

挺进汶川

 

512地震发生当天,海外新闻部记者就出发赶赴了灾区。副主任王未来带队,前后一共15位同志赶赴一线。到达灾区后大家分组行动,在各地采访报道。

根据当时的情况,从成都到震中只能走西线,但西线路况到底如何,还不十分清楚。从成都到震中近1000公里,路上需要20多个小时。于是CCTV-4的直播节目标题为“从西线挺进汶川”,后方随时连线前方记者任永蔚。

记者们分乘2辆车,共6个人带着设备出发了。路虽然通了,但非常难走,都是盘山路,路上随处可见滚落的大石头,一不小心就会翻到深沟里。途中,一辆车有两个轮胎爆胎了,换上备胎没走多久,另一辆也爆胎了。好不容易修好车,又没油了。路上有一个油站,但只负责保障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加油,好说歹说,记者的车才加上了油。

到达汶川后,任永蔚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片废墟”。由于连续几天劳累,没吃没睡,她一出镜,大家都吓了一跳,快认不出来了!面色憔悴,毫无血色,甚至有同事开玩笑说她像“难民”。

 

不畏艰险

 

在灾区,记者的生活条件很艰苦,而且冒着生命危险,可以说,每走一步都会有很大麻烦。在不断的余震中,他们在危房边、废墟上,穿山越岭采访第一手材料。住的帐篷漏水,买不到吃的,加上连续工作,身心都很疲惫。前方没有集中办公条件,记者都分布在各地,电话通讯也不通畅。但所有人都没有怨言,都在全力做好报道。

这次报道,15位前方记者中有10名是党员,跑得最远、走得最前、最能吃苦、业务能力最强、最有活力的都是党员。

 

记者申杨是一名预备党员,按计划今年转正。地震之前她参加了奥运火炬传递报道,几个月中先后在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市拍摄,最后到达了四川成都。这期间,她得了荨麻疹,没当回事,仍在坚持工作。后来到医院检查,发现荨麻疹已经到了嗓子眼,再拖下去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即住院治疗。申杨在华西医院住了几天,病情刚有好转,地震就发生了,她从医院的病床上爬起来,第一时间加入了抗震报道。

她传回第一条出镜新闻时,没人能认出她来——她的脸全浮肿了。后来她说其实腿也肿了。就这样,她带病奔走在灾区,发回了多条珍贵的新闻。

 

众志成城

 

任务紧,人员也紧张。海外新闻部在平日里就承担着CCTV-4整个频道节目的制作播出任务,工作量很大,这次大规模的直播报道更是给所有人都增添了压力,但连日来从没有一个人叫苦。

谢强,一名节目主编,平均一个月要值16个夜班。地震前有一天,他在值完夜班回家的路上晕倒了,多亏好心人救了他,第二天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决不能再值夜班了,否则有耳聋的可能。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他还是毅然投入了直播。512以来,海外新闻部很多同志都是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有3位女同志身怀有孕,但放不下心中的牵挂,每天上班,坚守岗位。

“尽管工作紧张,直播跨度大,但大家状态都很好。这是一个可爱的团队,善于打硬仗的团队。”马勇说。CCTV-4的直播报道结束后,还将持续报道灾民安置、防疫工作、灾后重建等抗震救灾情况,他们将继续坚定地履行电视人肩上的那份重任。

(中央电视台机关党委 王陶然 梁策)

 

 

 

责编:薛爱民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