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艺频道 > 综艺资讯 > 正文

评春晚 从本山的小品说起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16日 17:26)

  作者:热爱央视国际

  记得是从1999年《昨天 今天 明天》开始在很多观众心里,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其他小品节目都开始不如赵本山的节目了,因而此后就出现了必盼赵本山的现象。媒体和观众只要提到春晚——小品,目光就往赵本山身上靠,赵本山的节目成了春晚人们最期待的小品。然而,他的作品质量逐年来的确有所下降。

  小品这种文艺形式分很多种,搞笑逗乐的是其中一类。有时看到很多小品实在不招笑,我就总用这句话安慰自己。事实上,上春晚的小品按理说是全属于喜剧搞笑类的,这应当无可非议吧?可为什么现在的节目越来越不可笑了呢?难道说理由真是演的是“正剧”小品,不是“喜剧”小品?

  我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赵本山老拿残疾人开涮算什么?一会儿坐轮椅上装痴呆摆傻,一会又跛了腿,还装得挺像,我父母就说他学瘸腿还像得很。从《卖拐》到《卖车》又卖轮椅,哪一次不是把快乐建立在残疾人的痛苦之上?围绕着骗来骗去,又是“自学成才”啦,又是“师父领进门,忽悠靠个人”啦,这样练出来的算是个什么“功夫”?拿残疾人开涮算什么“功夫”?!

  看罢文章我倒觉得,这样的搞笑也没有是对残疾人不尊敬那么严重。《卖拐》这个作品的意义很明了,首要的当然是讽刺靠邪门歪道行骗的人;另一点也是在告诉一些被骗者不要那么容易的轻易上当,就相“传销”一样,应当思考为什么自己要叫别人骗。可《卖车》为什么出现?没有前一年春节晚会上的《卖拐》能有卖车吗?所以明显看得出,《卖车》这个小品是为上春晚专门编排的。这样一来一下就有了局限性,很多笑点不是精心制造出的,而是把去年说的话重复一遍引起观众发笑。观众所笑的很多都脱离了作品本身,假若说换成陌生的新演员服装、动作、声调都不变再演,未必会引起观众的笑。有很多东西本不必要笑的,由于它是一个制造的“招笑点”,不管好笑不好笑观众也都还是笑了。这实际上是一种隐藏的危险,慢慢地将会变为观众的无奈,说的严重些,或许会将观众的激情慢慢的消磨光。看来真是没有什么好的题材了?

  现在的言论太多了,有很多说春晚,及小品、相声越来越差劲,有的人也不知道是为了故意气谁一样,经常爱说“我连看都不看”“有什么看头”一类的话。我向来反感对“春晚”的消极言论,你自己不看怪谁?事实上,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作品的创作也确实存在很大的艰难,有时为了一个后来被观众否定的作品经常是半夜不睡。怎样迎合观众确实是编导和演员们长期寻求却难以的出准确结论的课题。到底这是怎么了?

  我来说句公道话:当今很多言论确实是太刁蛮,太咄咄逼人了,春晚所有人都在不懈努力,你却总是到处“乱骂”,你难道真的看不见春晚23年来的变化?不过,春晚联欢晚会的节目的确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歌舞倒不明显,明显的是语言节目。而语言节目是否被观众认可,很关键的一点还是是否招笑。我想,一切问题其实都可以简单化,我说:关键还是得在如何搞笑上下功夫。

  搞笑要灵活。很多十几年前人们就知道的老话不要再用,无聊乏味地大喊大叫不要再用,靠夸张的形体动作故意搞笑的死笑点不要再用,等等。我认为刨去了上面这几点,有的节目可能就根本毫无搞笑之处了。

  《马大帅2》昨晚在我们这首播,我基本没兴趣看,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事,电视剧作品我无权否定,每一部电视剧都是蕴含丰富哲理的。不过有一点是不得不说的,赵本山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拍电视剧上,在小品研究想用心就少了。中国从古至今就一直流传着许多真理:功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吃苦中苦,怎能人上人?不用心怎能办成事啊?

  春节晚会今天的成绩我是非常认可的,她是辉煌的。到头来还是一句话,“春晚”仍需要不断努力。正执青年的春晚,不断进步总是没错,愿你走好!  (原创 2005.2.17)

  (以上观点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晓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