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戏曲频道 > 南曲戏文 > 专题首页 > 正文

《南曲戏文八百年》之七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18日 10:12


  月缺月圆,温州港的海浪敲击着两边的堤岸,发出很有些节律的潮音。孕育了南戏,并一直是南戏主要中心的温州以《琵琶记》这样的光辉作品闪出了最后的璀璨。《琵琶记》是南戏艺术一个总结性的范本,又是开创新的传奇文学时代的不朽典型。它最初应该是由海盐、余姚和弋阳诸腔演唱的。到后来,经过一番“水磨”后才稍变“海盐为昆山”,成为昆腔的主要剧目。它是南戏时代与传奇时代之间的桥梁。假若它的作者——温州人高明回首凝望,他也许还记得自己二十九岁那年从家乡的水路出发受邀于昆山顾家的沿途风景;也许还记得玉山草堂“冶香火炙氍毹红”的家班演出;还记得当时对同乡前辈柯九思作《荆钗记》的艳羡。而当他自己的不朽之作引领了更为隆盛的传奇时代时,他也许会发现昆曲的兴盛使戏曲的中心由他的家乡温州渐渐转移到苏州来了。这虽然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必然,但终究宣告了南戏时代的终结,心中不免顿生一丝遗憾。

  自《琵琶记》后,昆山新腔盛行一时。南戏逐渐被昆剧传承,形成几乎涵盖全国的大剧种。南曲戏文自北宋末,南宋初延绵两百多年的创作自此终结。至1920年,《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浮出海面,其间,南戏沉寂了近六百余年。

  时光像被施了魔法一般悄然无声地化沦海为桑田。这里,曾经是王羲之任永嘉郡守时五马齐驱,驰骋于道的地方;这里,也是南戏《荆钗记》中被提及的古代温州坊巷五马坊。笙歌已杳,今天的温州,已经是一个流光溢彩,经济繁荣的现代世界了。在匆忙穿梭于五马街和洗马桥的温州人中,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积淀着中国戏曲史上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理由是简明的:八百年的岁月太长,而六百年的沉寂又太久,时间已经将这里曾经关于南戏的一切变幻得只剩下一些记忆的碎片了。


  当我们仰望南戏这棵大树的古老年轮时,我们仿佛在风吹枝叶的沙沙声中依稀听见那些属于过往的传说。但当我们侧耳细听时,却在其间听见了古今相接的声音。1997年,为了让古老的南戏不至于成为遥远的绝响,南戏故乡温州制定实施了“南戏新编系列工程”。计划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将有代表性的南戏剧目重新编演后形成系列,推向社会。温州越剧团的《荆钗记》首当其冲地搬上了舞台。经过浓缩和充实,受到了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先后荣获了“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十项优秀奖、“曹禺戏剧奖”、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的六项大奖,共计获各级奖项40余项。而绝响多年的永嘉昆剧,则于2000年在苏州举行的首届昆剧艺术节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台根据南戏《张协状元》改编的同名昆剧,保留了南戏最古老的演出样式,使会场上出现“到处逢人说永昆”的热闹场面。

  2000年8月,“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温州南戏新编剧目展演”在瓯江之畔隆重举行。《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张协状元》以及《洗马桥》6部熔铸了时代精神的新编南戏齐齐亮相,轰动一时。会场上,每个面容都感慨万千,激动不已。

  八百年玉管珠喉,八百年旧曲新歌。出将与入相间,世事都变迁。回眸处,九山河畔的榕树新芽滴翠,宛若当年一般的绿。


  据考,宋元南戏有名目留存者共238种。仅《永乐大曲戏文三种》及《荆》、《刘》、《拜》、《杀》四大南戏,《琵琶记》、《东窗记》、《破窑记》、《刘希必金钗记》等19本有全本留存。

  《王焕》残存22支曲

  《百花亭》残存1支曲

  《无双传》残存10支曲

  《肖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佚

  《三十六琐骨》佚

  《苏小卿怨杨柳》佚…………

(编辑:史冬莲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