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首页

徽声皖韵歌悠扬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18日 17:37


  这是一方充满激情的沃土,在茶丛麦浪中,到处可以拾得欢快的音符。乐天、豪爽、富有创造力的安徽人民为祖国文化奉献了戏曲文明。以至有诗人赞美它——“百灵鸟飞过安徽,也会唱几声黄梅。”

  大约没有任何一个省份的地貌有安徽这么特别,它面积不大,只有13万9千平方公里。但是它内含丰富,却可说是浓缩了中华地貌的全部特征:由南到北,它地跨长江两岸、淮河两岸和黄河两岸;自北到南,它有平原、有丘陵、有湖泊、有水乡,还有山区。当然,由于黄河的改道,滔滔的黄河之水已经不再流经安徽了。但黄河故道上那一望无际、如云似霞的桃花梨花和响彻云霄的“拉魂腔”,却呈现着黄河文化的壮阔。

  正因如此,安徽的土地呈现了异常丰富的节奏,充满了音乐的韵律。于是,安徽也就成了不可多得的戏剧之乡。它北边有梆子腔,南边有黄梅调,西有庐剧,东有花鼓。全省较有影响的剧种就有20多个。

  这种多个文化形态的聚合,给安徽戏剧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它可以产生戏剧、保存戏剧和播散戏剧。安徽出戏,安徽人喜欢看戏,安徽人更喜欢演戏。比较古老的剧种,如目连戏、傩戏等,可能在很多省份已经见不到了,但在安徽的乡间,还时常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安徽的目连戏主要流行在靠近芜湖的南陵县,明朝初年就已十分活跃。所演剧目主要是《目连救母》,也正因此被称作“目连戏”。明代万历年间的徽州人郑之珍曾把《目连救母》扩写成长达100出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可见其劝善惩恶,宣扬因果报应的基本追求。其以锣鼓伴奏,演出形式颇为简单。一般都在秋收、庙会、祭香火和节庆时演出,有着较强的民间性。

  傩是我国古代驱鬼逐疫的一种仪式。戴面具,以歌舞娱神逐恶。今天安徽的傩戏已是一个经常演出的剧种,在池州市的乡间,每逢年头岁尾,都于祠堂中张灯演出,用以祈福驱邪。有时从日落演到日出,称作“两头红”。傩戏是对傩舞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古老戏剧初萌的原生形态。

  400多年前,在九华山下的青阳县一带诞生了对中国戏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青阳腔。它打破了昆腔的矫揉、儒雅和书卷气,“改调歌之”。创造了“滚白”、“滚唱”的方法,使戏曲声腔走向通俗,引发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板腔自由体”戏剧的崛起。它的出现,可说是古代戏剧与近代戏剧的一个分割。

  徽商的发达,为安徽戏剧的再次辉煌创造了机遇。在安徽沿江的安庆,有一个地方叫“怀宁”。这里在19世纪初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郝天秀、高朗亭、程长庚、杨月楼等,都曾在这里结班演戏,冲州撞府。把由青阳腔等演化、混合而来的“徽调”扩散开来。在徽商的扶持下,于扬州占断风骚。最终浩荡北伐,声振京都,迎来了京剧的诞生。

  如果说,青阳腔是中国古代戏剧与近代戏剧的一个分割的话;那么,在徽班基础上诞生的京剧,则是古代戏剧与现代戏剧的又一个分割。这也可说是安徽戏剧对祖国戏剧的两次重大贡献。

  经过青阳腔和徽班的两度辉煌,安徽戏剧文化的土壤已是沃野千里了。一大批地方戏曲剧种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走在安徽的土地上,到处歌管悠扬,锣鼓铿锵。黄梅戏、泗州戏、皖南花鼓戏;庐剧、凤阳花鼓戏……把安徽的戏剧天空装点得月朗星繁、迷迷乱乱。在这灿烂的星空中,最为亮丽的安徽本土剧种应当算是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和皖南花鼓戏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徽黄庐泗花”……

  充满神奇的土地终于创造了充满神奇的戏剧!

(编辑:史冬莲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