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率真的狂人,回归的沙耆——越剧《蓠斋残梦》印象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8日 15:27 来源:CCTV.com

  知道越剧排《蓠斋残梦》之前,我对沙耆一无所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怎样传奇的故事,用越剧表现这样现代艺术家题材会是什么样子?据说这人后来疯了,人们如何去进入一个疯子的内心,我茫然又好奇。沙耆的神秘魅力,主创人员的吸引力,使得几月来我始终关注并期待这部戏的上演。在金桂飘香的季节,我终于抓住上越50周年院庆的尾巴,感受了一番《蓠斋残梦》别样的音画色彩。

  (一)故事

  沙耆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也有一些未解的谜,本剧情节做了部分虚构。主要内容是:三十年代末,新婚不久的沙耆因参加学潮被迫离家避祸,由老师徐悲鸿推荐到比利时学习绘画,他的勤奋和天才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也赢得了同学乔伊丝的芳心。一幅“吹笛女”艺惊欧洲画坛。怀着对亲人故国的强烈感情,沙耆拒绝了乔伊丝的感情,在“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民族而艺术”中选择了后者,去国十年后回到家乡。谁知物是人非,亲人的离散使沙耆受到沉重的打击,精神崩溃。在心灵的痛苦煎熬中沙耆终于获得了心的自由,融进了他的自然和色彩,融进了金色的秋天。。。。。。

  故事围绕沙耆与妻子、乔伊丝的感情,围绕他的艺术追求,按春、冬、夏、秋四季的顺序分四个乐章层层展开,并设置了“心魔”一角来表现他内心的挣扎。戏的整体感觉唱句优美、对白精彩、节奏明快、舞美漂亮,富有时代气息。

  (二)音乐和唱腔

  《蓠》剧的作曲是著名的音乐家蓝天。整体音乐旋律动听、风格流畅,小提琴协奏的主旋律多次出现,抒情而有韵味。主要演员分唱尹、陆、吕、王派等,唱腔设计很好听,总的讲风格比较传统,有的地方也颇有新意,如赵志刚唱“法西斯细菌”那段时带了点京味儿,赵海英唱“春之荣”时用了花腔,效果都不错。几个对唱如沙孙“雾茫茫,心茫茫”,沙乔“春时繁花你不采”都优美好听。另外,剧中多次运用清唱,我非常喜欢,优美的人声是最好的乐器,无伴奏独唱或合唱具有非清唱无法比拟的表现力。

  (三)演员与戏

  沙耆是全剧的中心,赵志刚戏份很重。剧中的沙耆不象我原来想的纵跨青年到老年,而是集中在青年时代便完成了精神的涅槃,这样正好,我们看到的沙耆帅气养眼。真实的沙耆在我脑子里的面貌形象是模糊的,赵志刚将他具体化了,将一个绘画天才经历人生、感情和心灵纠葛之后成为一代油画大师的过程,特别是心灵历程表现得很生动,他塑造的沙耆丰满而有感染力。戏中的沙耆是一个天性率真又时时在痛苦中挣扎的画痴,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一方面眼睛“那么地纯粹和执着,甚至还带着一丝孩子般的天真”,另一方面内心“飘忽不定,躁动不安”,感情忽喜、忽悲,忽激烈、忽平静,赵志刚投入的表演使沙耆的形象鲜活灵动。在所有演员中,赵志刚的形体动作最多最复杂,具有动感,感觉很潇洒。戏中沙耆随身佩戴的一条白色丝巾,既是思念妻子的信物,又是舞动时的绝好道具。赵志刚的唱是没说的,一是唱腔设计好,一是嗓音条件好,感情饱满,每一段唱都带给人无比的享受,比如“金质奖章我拥有”、“浮云散”及几处对唱都很好听,与赵海英的对唱中有一句“不是沙耆我不懂”,我觉得特好听!沙耆最后的清唱“我看见,钱湖日落,夕阳绚烂,牧童短笛,袅袅炊烟。我看见,山川秀美,草木葱郁,空旷原野,金色秋天!”音色之美,曲调之好听,是最好听的段落,那一句“秋风醉了啊。。。。。。”,磁性优美的声音质感,如秋叶般宁静美丽的情感表达,是全剧中最美最美的一句!

  孙佩钧是沙耆的结发妻子,也是他一生思念、牵挂与痛苦的源泉。出场时的孙佩钧活泼天真,幸福满怀,往后则转入贤妻良母的温良内秀。这个人物其实难度不大,陈萍的表演非常认真投入。她的王派有一种醇厚质朴的味道,剧中的几段唱都很好听。沙耆离家后,孙佩钧几次在沙耆的思念中出现,均以月亮为背景,幽蓝的灯光下,有较强的抒情意味,意境很美。

  赵海英饰演的乔伊丝是沙耆在比利时的红颜知己,她真心敬重、关心沙耆,满腔热忱地爱着沙耆,却终于没能留住沙耆,应该讲赵海英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这个角色,外形也比较靓丽,有异国情调。虽然她的嗓音不为我衷爱,但承认在演唱方面她是有一定实力的,戏中她的唱不是太多,我印象最深的除了那个花腔女高音,便是最后与沙耆分别时的唱“说走你就走,你就走,不顾我,十年痴情,十年追随。欲留却难留,却难留,难为你,十年忧国,十年愁眉。顾影自怜又自叹,有爱有怨却无悔。愿君一路多珍重,游子归途满霞晖!”唱此段时赵海英泪流满面,以清唱起,声音微颤,颇有动人之处。

  “心魔”是一个从头到尾戴着面具的角色,全靠声音和动作来表现,我觉得齐春雷在这个角色的表现非常不错,富于变化。关于“心魔”,下面会细谈。

  演沙母的演员可能是鄞州越剧团的吧,唱得不错,中气足、咬字清晰,赢得不少掌声。

  从戏的风格来看,国内的部分,表现形式偏于抒情,而国外的部分尤其在沙耆与“心魔”相峙的时候,表现形式就比较现代(也可以说偏话剧感),看着很过瘾,加强了节奏的变化,适时地产生兴奋点,其间衔接也自然。第二乐章的第二部分我觉得是整个戏里最好的一场,从沙耆陶醉在成功的喜悦,到两地相思,到心魔的出现,无论是音乐、唱腔、形体、表演、戏曲节奏,简直完美!

  此类现代戏,无法有效运用传统的戏曲程式,却有更加灵活和自由的表现手段,许多地方让人耳目一新。比如最后一个乐章就很有特点。此时沙耆已经痴狂,身着怪异服装念着奇怪的台词“香樟树与人是一样的!他越想向光明的高处生长啊!他的根便越深深地伸入土里黑暗的深处去——先生们!先生们!生死途径,就是这样的相似!”“时候不早了,一会,我还要和我的色彩们在这里有一个私人聚会,仔细商量一下,如何才能抓住秋天的心。先生们,女士们,我急切的要知道和秋天幽会的办法。如果你们愿意留下来参与我们的聚会,我们会非常欢迎!”说实话我十分喜欢这段词,也喜欢他对乡亲们的索画说“好的,好的”的神情和语气,狂人沙耆,以一种说不出的怪怪的艺术家气质却又本真可爱的状态出现,这才是要回归自然的沙耆,才是最终使人心慰的沙耆。随后“心魔”引导着色彩们流动,舞台交替呈现出绚丽的色彩,非常漂亮。这个时候,你不会为沙耆的发疯而遗憾,你也不会难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和欣慰,他与钟爱的自然和色彩无隔阂地融为了一体,天才不受拘束,毫无杂念、纯粹的、“为所欲为”的、非常人能得到的“自由”甚至让人产生一丝向往。戏曲风格一般是写实与写意的结合,越剧似乎更偏于写实,本戏的末尾说写实写意都不准确,应该讲有点抽象,沙耆没有象前几场一样拿着画笔在画板上作画,而以色彩的流动变化来象征他的创作,这种抽象的表现方式正暗合沙耆此时的痴狂状态,创意既出新又吻合了角色的需要。

  (四)亮点

  “心魔”的设置是此剧最大的亮点,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为了表现沙耆内心的斗争,剧中安排了一个表现沙耆心灵外化的“心魔”,每当沙耆遇到挫折或处在矛盾中的时候,心魔就会出现,或正、或邪,如魔鬼与天使一般与沙耆如影随形。“心魔”在剧中共出现五次,每次的表现方式都不雷同。沙耆与“心魔”对峙的时候没有一句唱,全部采用白口,台词用了一些诗化的语言,音乐采用MID配乐,极其现代和动感,这几段视觉与声音的表现力特别强,我非常喜欢。比如“心魔”第二次出现,在沙耆获得金质奖章以后,沙耆有一段现代动感很漂亮的形体动作表现与心魔的斗争,视觉感非常好。再如“心魔”第三次出现,乔伊丝对沙耆表露真情,齐春雷此处用一种女里女气极怪异的声音,与沙耆对话,极具冲击力。第四次,沙耆归国后因亲人离散处在崩溃的边缘,“心魔”又再度如鬼魅般引导沙耆,这边“心魔”代沙耆发出几声悲号与厮喊,那边沙耆无言只以表情形体表现极度痛苦,赵志刚和齐春雷如双簧般和谐的表演,达到了沙耆与“心魔”合二为一的效果,使人心动。想想在以前的戏中,这种心理活动外化的处理也是有的,象《曹植与甄洛》里铜雀台一场,当甄洛到来满堂惊艳时,曹植径直从座处走下来惊喜地与甄洛面对面,就是心理外化的一种表现,只不过以前的运用点到为止,不似现在这般浓烈大胆。

  (五)几点问题

  1、表演上有雷同的设计。不知是否记忆准确,我记得沙耆与孙佩钧惜别时手牵手缓步前行的动作与后来沙耆与乔伊丝对唱时的缓步动作相似,我觉得在同一部戏中,最好不要出现这类雷同的设计,特别是情景相似的情况下。

  2、徐悲鸿后来为什么不出现了。前面他对沙耆如此关心,不仅教授绘画,还亲自推荐沙耆出国学习避祸。后来沙耆回来了,陷入困境了,他连面也不再露,是不是有点有头无尾了?

  越剧《蓠斋残梦》在生动讲述画家沙耆传奇故事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江南与异国风情画,虽然上面“喜欢”已说的太多,最后我想说的还是这两个字,音画越剧,名符其实,好听、好看,美的视听享受是此戏给人最大的感受。

  (作者:【绿绮台】)

责编:史冬莲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