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自然探索 > 探索随笔   


独步古巴

去往楼兰(二)

去往楼兰(一)

古瓷片的世界和天堂

罗布泊穿越:亡者、野骆驼及饥肠辘辘

英北海发现一个新“百慕大”

探秘巴丹吉林沙漠

古道悲风

剥离宋代古墓壁画

揭开“东方金字塔”神秘面纱

北极小城特罗姆瑟印象

美洲乳齿象可能因结核病灭绝

这种鸟已经随风而逝

十万铜铸文字 几多华夏故事

“死亡之海”将现“绿色长廊”

天坛再现“北圆南方”古貌

寻险罗布泊

放纵天性,上路吧!朋友

独腿单骑闯过阿里无人区

百年来的简帛发现与简帛学的发展

凝望西部

史念海与中国历史地理学

神秘的玛雅文明:水晶头骨千古之谜

带着对生命河的关注-行进在金沙江畔

探秘藏北颅骨墙

接近《垂直极限》

发现深海沉船 印证英雄胆量

百名郊游者云蒙山历险记

古城镇远

阳光中的香格里拉

千里风尘: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队前方报道之六

一个罗布泊探险者的野生动物情结

千里风尘: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队前方报道之五

风雪念青路--(7.3) 冰淇淋之夜

风雪念青路--(7.2)探路c1

风雪念青路--(7.1)建立大本营

风雪念青路--6.30 当雄

风雪念青路--(序)

纳木湖畔望羌塘

千里风尘: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队前方报道之四

千里风尘:深圳队慕士塔格攀登前方报道之三

千里风尘:深圳队慕士塔格攀登前方报道之二

千里风尘:深圳队慕士塔格攀登前方报道之一

魂牵卡瓦博格

贡嘎山札记 (下)

贡嘎山札记(上)
天柱山绝顶探秘



    彭学保
    
    天柱山主峰以海拔1488米的绝对高度雄视江淮,又以400米左右的相对高差高出众山之上。它通体石骨,光泽如蜡,危峻奇绝,高不可登。峰顶石壁刻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天气晴好时,在几百米外的飞来峰上都能看见。游客来天柱山定要一睹主峰的风采,观主峰必对这八个大字产生莫大兴趣。
    天柱山主峰以海拔1488米的绝对高度雄视江淮,又以400米左右的相对高差高出众山之上。它通体石骨,光泽如蜡,危峻奇绝,高不可登。峰顶石壁刻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天气晴好时,在几百米外的飞来峰上都能看见。游客来天柱山定要一睹主峰的风采,观主峰必对这八个大字产生莫大兴趣。
    
    去年9月,我们组织了登极石刻描红活动,笔者作为现场指挥员,随药农登上主峰,到绝顶探秘。
    
    药农领班人是贺氏后裔贺海洲,年50岁,其余三人都是茶庄村的攀崖高手。22日,他们拖着长竹子,驮着四根新制总长近200米的粗麻绳,带着木梯、砍刀等向主峰进发,23日正式登顶。
    
    登顶起点选在主峰西北侧半山腰上,此处离极顶垂直距离150米,迂回距离200米左右。登顶分五段进行。先在起点附近的悬崖上选一处靠立长11米竹竿一根,一人带绳徒手攀到竿顶,将绳系在石缝中的小树根部,随登人员手握粗绳,足抵石壁,腰部有绳由上面药农拽拉。攀者和拉者协力向上攀登。此时,身下的万丈悬崖,若不慎摔下,便是尸无定形。只能眼看眼前,奋力上攀,终达第一段终点。然后在极狭小的灌丛间喘息,探头一望,下边悬崖深不见底,便觉一阵目眩,两腿发酸。只得趴下身子,紧贴地面,两手抓住草根不敢动弹。药农将竹竿上引架第二段,这是最艰难的一段。药农立好竹竿攀上去后,发现以往系绳小树已枯烂,便将竹竿再上提,插在石缝中,再上攀,方找到系绳处。我上此段,心情虽紧张,但已无退路,只得前进。
    
    到达第二顶端,遇到一块边棱突出光滑大石拦路,无灌木可抓,又无凭借之处,只能徒手向南跳过。当年题写“孤立擎霄”四个大字的清代都统李云麟,登天柱山绝顶过此处颇费周折,脱下鞋袜,才能超过。我在药农鼓励下,横心跳过后,身上惊出冷汗。第三段是最惊险一段,因行进路线右跨两步便是村民称之为“锅腔”之处,此地崖壁向里再凹陷,高而极险,药农经此亦胆战心惊,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柔欲度愁攀援”的险地。攀至第四段时,心情稍平静,药农在大石缝中架竿,我等在石壁上行走。第五段不用绳竿辅助,虽艰难,但手足并用,攀岩抓草可达极顶。整个行程经历了3小时40分。我亲历登主峰之艰难,倍觉主峰石刻之珍贵。
    
    登上主峰后,精神为之一振,徒觉胸怀宽广,眼界开阔,潜河长江如练如带隐约可见,近处美景如大幕拉开,迎真峰仙云飘渺,青龙背蠢蠢欲动,会真崖巨石罗列如老夫老妪相恋相伴,双乳峰变成两只犀牛并肩西奔,和天池峰、蓬莱峰、飞来峰、衔珠峰连成巨幅画卷。环顾四周,天狮峰直插太虚,群山拱拜脚下,再远处是青冥一片,难以详辩,主峰如中天一柱,孤立擎霄,气势非凡。
    
    峰顶岩石风化发育程度很高,裂隙纵横。唯刻字的巨石独立完整,构成主峰极顶。用带上来一丈长木梯为参照物测量,巨石高约7丈,宽3丈,座西北朝南偏东。站在其下,如一座7层楼高的小山耸立跟前。南面平直如壁,腰半处向外凸出形成宽一米的坎子,人可达其上。站在坎上可刻“孤立擎霄”和描红。刻上面的“中天一柱”则要在坎上搭架。峰顶残留的杉木杆为1944年搭架所用。描“中天一柱”是将木梯加长立在坎上进行的。我等无不深叹前人刊崖选址的精妙。
    
    令我欣喜的是在巨石东南石根半人高处,即“孤立擎霄”侧面,发现从未见诸记载的“长白云麟”四个大字。每字长50厘米,宽45厘米,自右向左横书。字体和笔迹与霹雳石直书“长白云麟”丝毫不差,如出一帖。此幅石刻幅宽2米多,处于极显眼处,但不登峰顶必不能见,登到峰顶则必然所见。知李云麟刊崖背景者,可认为是“孤立擎霄”的落款,不知背景者,则认为是独立一幅,因和前刻不在同一平面,而是分刻两处。
    
    东行约20米,一顶部平坦大石中间有边长9寸正方形人工凿成方池一个,深约4寸。池中有积水和泥砂。池沿北边刻有“上天池”三字,每字约25厘米见方。因石上布满斑苔,远看只见方池不见字,将池中湿泥填描后,方可拍得清晰照片。此为140年前贺良谋兄弟遵李云麟之嘱而刻凿,名“上天池”是为区别飞来峰上之天池。
    
    通过在峰顶上两天艰苦工作,将两幅巨刻刷新描红,使这一人文、自然最佳结合的精华景点光彩夺目,展现在中外游客面前。

责编:东子 来源:长江日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