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故事] [寻亲絮语] [百家姓] [风情万象] [神州记事]
 

神州记事·两岸同心忆曹谨

  去年秋天,台湾凤邑赤山文史工作室与台湾高雄县观光协会组成的“清代凤山县知县曹谨故乡寻根之旅参访团”一行数人,来到河南省沁阳市,对这位清朝时期为开发台湾、建设台湾和保卫台湾做出重要贡献的曹县令的故乡进行了考察。

  考察期间,参访团一行对沁阳市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曹谨这位清代县令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与当地有关部门举行的曹谨研究学术交流会上,两岸对曹谨在台湾为官期间为台湾所做的贡献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肯定。

  曹谨是清朝时期怀庆府河内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沁阳市人他于嘉庆十二年中了解元,先后在山东、河北的曲阳、宁津、丰润等地任县令,道光十四年签发福建闽县并兼福州海防同知。

  河南省沁阳市文物局的李建兴说:“曹谨这个人呢,自幼才锋颖拔,勤奋好学,于嘉庆丁卯科中了解元。这个墓志,就祥细介绍了曹谨一生的有关情况,这墓志是这样写的,皇清诰授,朝议大夫,晋授中议大夫,赏戴花翎,即补海疆知府,前淡水同知·曹谨是道光十四年签发福建,属闽县,道光十七年春,分到了台湾凤山,任凤山知县。”

  曹谨研究会副会长邓宏里说:“当时凤山虽然有田畴千顷,但是因为水利不兴,一遇到干旱,仍然是颗粒不收,造成民不聊生,饥殍遍野,盗贼四起。曹谨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弭盗莫如足食,足食莫如兴修水利,最终决定,引淡水溪的溪水到凤山来。仅两年时间,就修成了130多公里长的水渠,这是清代台湾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

  据《台湾通史》和其它史料记载,该渠的修建,使三万一千五百多亩农田受益。至此,凤山大部分地区避免了干旱之虞,收谷倍增,民有存粮,盗贼不生,百姓安居乐业。

  台湾凤邑赤山文史工作室黄宽猛说:像台湾从康熙皇帝那个时候起,那么多县令,像曹谨这样的不多。他兴办水利,解决民饥,创造富庶,而且现在一百多年前修的水利设施,到现在一直在使用。现在他修的水利设施我们已经把它改良,灌溉采用了无线控制,可是我们用的水渠,还是他当年建造的水渠。到目前为止,老百姓还在受他的恩泽,之所以我们要祭拜曹公,第一点就是在台湾凤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就有曹公路,还有一个学校叫曹公国小,当然,本来有一个曹公祠,老百姓为了感念他,把他升格为“神”,变成曹公庙来祭拜。

  曹谨因政绩卓著,同时在台湾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于道光二十年被提升为淡水厅同知。

  邓宏里说:“他到了淡水,发现淡水的文教比较落后,水利尚可,所以,他就广立私塾,并且在从政之余来编写教材,亲自授课、亲自主持考试,并奖励优秀学生,他还自己拿钱建了一所学海书院。”

  曹谨在台湾为官期间,不仅兴文教,修水利,当英国侵略者企图侵占台湾时,他率领士兵进行了英勇抗击。在平成古炮台和澄澜古炮台遗址旁,我们依稀看到了那些为保卫台湾而甘洒热血的将士们。

  邓宏里说:“一八四一年八月十五日,英舰“纽布达”号首先进犯二沙湾,十六日又突然进犯鸡笼港,(今基隆港),并连打数炮,这时正在三沙湾镇守指挥的曹谨,立即下命令开炮还击,在两湾猛烈炮火的夹击下,一次击沉敌舰一艘,其它船只三艘。”

  曹谨在台湾为官八年,他刚直不阿、清正爱民、为建设台湾、保卫台湾做出了很大贡献,多年来,台湾人民一直以各种方式来纪念他。

  高雄县观光协会名誉理事长、参访团领队林运臣说:“今天,看到有那么多老百姓来,很高兴。那么我们台湾来的更高兴。”

  台湾凤邑赤山文史工作室郑温乾说:“各位乡亲,大家好,我们这边拿回来的就是我们在台湾高雄县凤山市曹公庙里的香灰。这是我们的荣幸,能够从他的庙里面拿回他的香灰,这就代表他本人回到他的故乡,然后把这个香灰等一下我们要撒在他的坟墓的四周,将来我们两边就像是结了亲家一样,都是自己人,我们都共同来追思曹谨公。”

  香灰化做英魂,泥土永伴忠骨,英魂和忠骨溶进了大地,同时也把对曹谨的怀念之情溶进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心目中。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