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首页  全程报道  巅峰全纪录  珠峰五十年  大本营  登山者说  线路模拟  视频专区  互动论坛

中国电视报特稿(2):拉萨的友情
2003.5.7



(中国电视报苑文刚特别报道)3月4日,我们在怀柔训练基地开始训练的第二天,由于前一天的高强度训练,许多人出现疲惫之态,于是,当天进行拓展训练。记得当时的教练孙斌问我们一个问题:“什么是你感到最快乐的一件事?”“萨帕日娅”,不知为什么,当时这个名字奇迹般地涌现在我的脑际。

萨帕日娅是一位德国姑娘,2001年我随《中国新闻》报道采访组《西藏纪行》同去采访过她。她11岁时生了一场大病,从此双目失明。不知从何渠道,很小的时候她就听说过许多有关西藏的美丽故事,很想去看一看。28岁那年,她说一定要去西藏看一看,并对朋友们说,她去不仅是还愿,还想借此了解一下西藏是否也有盲童,这些盲童是不是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后来,她终于来到了闻名世界的“日光城”——拉萨。在朋友们的热情帮助下,她大体对西藏的盲童现状有了初步了解。

在西藏大约有500多名盲童,西藏过去一直没有对盲童进行特殊教育的机构。萨帕日娅得知这些情况后便四处活动,争取各种慈善基金的支持,希望在拉萨办一所盲童学校。她的这个近乎疯狂但却令人感动的举动,得到了西藏有关方面的支持。

1998年,一座虽然很小,当时只有4名盲童的学校,破天荒地出现在拉萨。同是在1998年,到拉萨旅游的荷兰青年保罗无意中得知萨帕日娅办盲校的事情后主动上门,一定要帮助她实现心中的梦想。之后,他辞掉工作回到拉萨,成为萨帕日娅的助手,后来两人成婚。

2002年5月30日,我初到盲校,那时这里一片破乱。也许是正在修建宿舍、教室的缘故,到处乱石堆积,尘土飞扬。记得那时,一个名叫索朗旺堆的小男孩,曾经摸着印有凸出“CCTV”字样的采访本,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当我告诉他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时,他满意地点点头,“CCTV”,一边轻声重复着,一边把稚嫩的小脸贴在课桌上,眨着大大的双眼,陷入静静的遐想中。那一刻,我终生难忘。

2003年4月17日,当我终于有机会再次走进盲校大门时,一切都已改变。一座不大但很洁净的院子里拴着一条高大威猛的藏獒,呈凹字形院落是连在一体的具有藏式风格的二层楼房,迎接我的还是那位毕业于西藏大学美术系的老师德珍。两年不见,德珍愈发清秀,也更健谈。在她的陪同下,我参观了一间教室,十几个盲童正在学习使用盲文打字机。据德珍介绍,这种每台约1000元的藏文盲文打字机是萨帕日娅发明的,她很了不起。在另一间飘荡着美妙音乐旋律的教室里,我在十几个学生中间,一眼就看到了可爱的索朗旺堆,他还是那么安静,趴在课桌上,支楞着两个耳朵,在静静地听别人弹六弦琴。刹那间,一年前,他和别的同学一块高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情景恍若昨日。为了不打扰他们上课,就没有主动上前和他说话。但他的样子,我是牢记的。

走出教室,见到萨帕日娅,简单聊天后,知她前天刚从德国回来。当她得知我是专程来看望盲校和孩子们时,她很是高兴,还问我“四处参观了吗?拍照片了吗?随便拍!”之后,她急匆匆地告别,又去忙她的写作了。

陪我一路参观的德珍,主要负责29个盲童的藏文和汉文的学习。教课之余,她的唯一爱好就是画画。画室杂而有序,除了大量临摹画外,更多的是创作作品。她的画风朴素自然,有毕加索的风格,用色大胆,想象奇异,让观者一见有匪夷所思之感。德珍说,她从事绘画纯粹是爱好。每一幅作品,她都倾力而为。每每创作完成,她都约朋友同赏,叙述她的喜悦和感受。从1999年开始,她创作的近50多幅作品均已被国内外友人收藏,在拉萨是远近闻名的画家。而每卖出一幅画,德珍都会从中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交给盲校。她说,她爱盲校,她爱这些心地坦然的孩子们。

将于今年5月结婚的德珍对未来有许多想法,她要多搞些创作作品参加国际国内大展。她想在拉萨办一所艺术学校,教那些有天分的热爱绘画的孩子们。她想到国外去旅游,去参观闻名世界的博物馆,一睹艺术大师们的绝世精品。

拉萨盲校,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也许,他们所求无多,所以才快乐幸福。对于他们来说,每迈出一步,每打出一个字。每听见一个音符,都是一件让他们高兴很久的事。“享受生活的每一瞬间”,是拉萨盲校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