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首页 再说长江 线索征集 主题活动 长江百科  
 
美不美,太湖水
央视国际
  

    一、包孕吴越

    展开长江流域图,可以看到在长江三角洲坦荡辽阔的平原上,有一个巨大的湖泊。它西南 圆而东北缺,犹如向西突出的新月,它就是太湖。

     太湖地跨江苏、浙江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长兴,东近苏州、吴县、吴 江,介于北纬30°56′~31°34′,东纬119°54′~120°36′,南北最大长度为68千米, 东西最大宽度为56千米,湖泊面积2400多平方千米,仅次于鄱阳湖和洞庭湖,为我国第三大 淡水湖,江苏最大湖泊。

    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具区。震泽之名,最早见于《禹贡》,有"三江既入,震泽底 定"的记载。三江系指古太湖下游三大尾闾的松江、东江、娄江。笠泽与具区之名见于北魏 郦道元(490年前后)的《水经注》一书"吴为泽国,其薮具区,其浸五湖,又曰震泽, 曰笠泽,即今太湖也。"自古以来,,太湖以她宽阔的胸怀,丰沛的乳水,哺育了江浙人民 使江浙成为"杏花春雨江南"的繁华富庶之地。江浙是春秋吴越的领地,所以,人们用"包 孕吴越"来赞美太湖的崇高伟大。

     太湖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泽国。湖区地势低平,海拔仅10米左右,湖河水网交织。太湖湖身 略呈半圆形,为一平原地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岸线长400千米,西南部岸线平滑而呈弧形 ,东北部则蜿蜒曲折,多湖湾与岬角。全湖平均水深2.12米,最大水深仅3.33米,大部分湖 区不足3米,深水区(3米等深线所包括之范围)位于湖心略偏西的位置。这表明太湖湖盆的 地势是由东向西倾斜的,与陆地上西高东低的地势正好相反。太湖的湖盆形态呈浅碟形,由 岸边向湖心缓缓倾斜,湖底相当平坦,标志着该湖是长期处于接受沉积充填的环境。由于湖 泊水浅底平,所以容水量不大,仅有51.5亿立方米。

     湖区地属北亚热带,在东南季风的影响下,气候温热湿润,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近16℃ ,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3℃左右,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8℃多,年降雨量1000~1300毫米,夏 季最多雨,更体现出水乡泽国的特殊风貌与风情。

     太湖水源,古今无大的变化,主要来源于西南岸,即江苏省宜溧山地和浙江省天目山地, 湖水由东岸排出,形成自西南向东北的倾斜流,太湖水浅,易于形成风生流。在这两种湖流 作用下,湖水形成了一个反时针流向的常年主流带,对西岸和南岸进行侧蚀,最后在东北岸 排出。补给太湖的水系主要有三:

    (1)苕溪水系:源于浙江天目山,以东、西苕溪为最大,两溪在湖州会合,称雨言 溪,过湖州市分 汊为70多条娄港,主流向北由小梅口、大钱 口入太湖。另有分流向东,称获塘,又称东北塘,旁纳杭嘉湖地区诸溪后,注入太湖。苕溪 水系连同其他东侧入湖河流,历年入湖水量约占入湖总水量的42%,集水面积5917平方千米 。

    (2)南溪水系:又称荆溪水系,为太湖西路来水。源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界岭山地 ,历史上,曾由于胥溪运河的开挖,丹阳湖、石臼湖和固城湖三湖之水,通过南溪河东泄入 太湖。明代,因东坝建成,水源中断。东坝以下来水,除由西山九、东山九至大浦口入湖的 主流外,其余分散入湖的溪渎总称为百渎。荆溪连同其北侧的洮、山鬲湖水系,历年入湖水量约占入湖总水量的58%,集水面积8961平方 千米。

    (3)江南运河:为太湖北路来水。北起镇江,环太湖北、东、南三面。从镇江至苏州运河 段,两岸河港很多,北岸的河港通长江,南岸的河港连太湖,起着调节江湖水量的作用。19 58年后,通江各口已先后建闸控制,防止了江水到灌,使南运河在水利上发挥了蓄、泄、引 的作用。

    上述河流均以降水为主要补给,水位变化与降水季节分配一致,呈冬枯夏涨现象。

    太湖的水主要由东面流出,由沙墩口、胥口、瓜泾口、太浦口诸港,分别经由望虞河、娄 江(上游称胥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太浦河(下游为黄浦江)泄入长江,合计大小出 湖河道达140余条,其中以经太浦口泄入太浦河经黄浦江而入长江的水量最大,占出湖总量 的80%左右。

    太湖地处江南水网区,河网调蓄量较大,因而沿湖各水位站变差较小,历年水位变幅介于 0.70~2.43米。太湖各站多年平均水位介于3~3.14米之间。

    "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完"。自古以来太湖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业基地,出产各种 鱼类百余种,其中以梅鲚、银鱼、青、草、鲢、鳙、鲤、鲫、鳊、鲂、鱼白等为主,此外,还出产虾、蟹、螺、蚌、蚬等。太湖80年代年 水产量在2000万斤以上,仅梅鲚一项就占总产量的50%左右,银鱼及虾、蟹各占10%,其他 鱼类产量仅占30%,可见,太湖的鱼类资源是以小型鱼类为主的。太湖的梅鲚鱼、银鱼和白 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为"太湖三宝。"

    二、太湖的成因

    关于太湖的成因和变迁,历来有许多种不同的观点,众说纷纭,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 早在本世纪初,部分中外地理学者认为太湖是长江淤积而成。进入30年代,我国的部分地 理学家又提出了泻湖成因说,即此后广为流传的太湖经过"海湾--泻湖--湖泊水网平原 "的演变模式,他们认为,3亿多年前,海水又入侵了,包括太湖地区在内的江南广大地区 ,成了汪洋大海。中生代发生的印支运动,使巨厚的沉积地层褶皱隆起,成为天目山脉的一 部分,海水也被挤退了。太湖周围山岭一层一层倾斜的砂岩和石灰岩,基本上是这期造山运 动所褶曲的。其后的燕山运动,使太湖周围产生了一系列的断裂,为太湖内陆湖泊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进入第三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太湖地区块断差异更趋明显,产生了太湖断陷 ,西部山区河流注入而成为湖泊群。第四纪以来,由于冰期--间冰期的影响,太湖地区曾 二度沦为海湾,即距今4万年至2.5万年的大理亚间冰期海侵和6000年前后全新世冰后期海侵 。尤其最近这次海侵最为明显,漫延范围最广,海水也比现今海平面高出10米,波浪直拍今 天的太湖以西山麓地带,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为浅海、泻湖、沼泽和海滨低地。长江下游为 溺谷,河口在镇江、扬洲一带。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在河口附近沉积,使当时的长江三角洲 不断扩大并向外海伸展,从而形成沙嘴。俟后沙嘴逐渐由太湖的东北侧转向东南侧延伸,并 与钱塘江北岸沙嘴相接,这就将现在太湖平原的全部大小湖泊葑淤为一个泻湖。古泻湖形成 之初,是十分辽阔的,与海洋还是沟通的。以后,由于山区河流搬来的泥沙泻入湖内,将泻 湖封闭、淤浅、湖水淡化,这个大碟形洼地也被分割为几个大小不等的洼地,洼地汇水而成 为湖泊群,如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湖群、芙蓉湖群、菱湖湖群等。太湖正处于这碟形洼地的中心,它是原始太湖在分化过程中 残留下来的最大的一个湖泊。这一观点,曾为大多数地理学家所接受。

     近年来,随着对太湖地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发现等方面的不断研究,有些学者则认 为:在海水深入古陆腹地的过程中,虽然一边在沉积,但也进行冲刷,这种情况对于整个古 陆来说基本上是平衡的,有的地域确有泻湖相沉积,但这不具有整体意义。他们认为太湖的 形成是沿着"三江--湖泊--水网化"的方向发展的。略谓太湖平原成陆之初,来自太湖 西南侧山地的水流,都是顺着平原的自然坡向分别汇入荆溪和苕溪入江、入海的。荆溪的流 向,原是西南、东北向,穿越今洮、〖HT5,7"〗氵〖KG-4/9〗〖HT5,6〗鬲湖群 ,沿今孟河北流入于长江。苕溪大体沿今吴淞江东流入海。到全新世中期,随着气候转暖, 海平面上升,沿今丹徒、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嘉定、上海、松江、金山一线形成了 古海岸线。此后,由于江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地带和沿海地带沉积,逐渐形成了长江 南岸沙嘴,盂海口最终被淤塞,荆溪遂改道东流与苕 溪汇聚于太湖地区,这就是太湖的起源。吴淞江也在这时一分为三,发育为三江,即吴淞江 、东江和娄江。三江分流处约在今苏洲市区东南15千米的古三江口。吴淞江仍循旧道东流, 经今上海市区入海;娄江东北流到今太仓县以北入海;东江则东南流经今澄湖、白蚬湖、淀 山湖、泖湖到今浙江省平湖县入海。大抵三江江流通畅,太湖平原的湖泊面积就缩小,数量 减少,形成一片广阔的平原;三江江流不畅或淤塞,湖泊面积就扩大。三江系统大致维持到 8世纪,三江中的东江和娄江先后淤塞,吴淞江也日益束狭,排水不畅,太湖湖面逐渐扩大 ,其他一些洼地也潴水成湖,从而出现了湖泊广布的局面。到了10世纪五代吴越王时期,随 着人类的利用改造加强,水网逐渐形成,原来已经淤塞的娄江也在北宋时期改造为昆山塘, 黄浦江也在元代末屡加治理发展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水河道,于是湖泊面积又逐渐缩小为今日 的规模。80年代中期在洞庭东山西侧三山岛上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更进一步证实了太湖平原 是一块古陆而非海湾泻湖的说法。单树模主编:《中国名山大川》,第586~587页 。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太湖是一个构造断陷湖。由于强烈的燕山运动,使太湖地区发生断陷 ,奠定了太湖的地质基础,以后,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太湖断陷盆地作西高东低的倾斜式 沉降,形成西南部湖岸平滑,基本上呈圆弧形;东北部湖泊岸线曲折,多湖湾和半岛、岬角 的形态特征,已接近今日太湖的形态。

    近来又有人提出陨石坑说,认为太湖是由一颗古陨石冲击坑积水成湖的。主张此说的主要 根据是湖西岸的平滑弧形岸线正是陨石坑所具有的形态特征。

    三、"峰影水面浮"

    浩瀚如海、水澄如碧的太湖,当中点缀着许多林木繁盛的小岛,周围是连绵起伏的青山,湖 光山色之堪美,称我国著名湖泊之最。太湖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湖的山峰和半岛,通称72 峰。它们从浙江天目山而来,或止于湖畔,或纷纷入湖,形成了山环水抱的形势,组成了一 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碧波银浪,重峦叠翠的天然图画。

    前人按照山体的大小和聚合,将湖中诸岛峰划分为三组:在太湖的北部有14座,其中马迹 山最大(21.4平方千米);向东,有41座,洞庭西山最大;在洞庭东山以南,有17座山,以 洞庭东山为最大。据60年代初的调查,绝大多数岛屿面积在0.05~0.5平方千米之间。因湖 泥淤淀和人工围垦,部分岛屿与东、西洞庭山连成一体,近岸的则与湖岸相连形成半岛,如 马迹山岛在人工围垦下,则于1969年与北岸连成半岛,而洞庭东山早在清雍正年间已与东岸 相连,形成半岛。目前,太湖尚存大小岛屿40座,以洞庭西山面积最大,为75平方千米。

    太湖中的岛屿基本上属石质岛屿,它们总的趋势是呈南北方向延伸,其中多分布在洞庭西 山周围及北部沿岸一带,辽阔的西太湖则寥寥无几,只点缀着平台山和大雷山、小雷山等小 岛。组成太湖岛屿和半岛的岩石,主要是志留纪的茅山组砂岩,其次是泥盆纪的五通组石英 砂岩。还有一些岛屿是由石灰岩组成,生成时代是石炭纪、二叠纪至三叠纪,是海洋环境的 沉积岩,散布于洞庭西山及其外围的一些岛屿。

    西山是太湖中最大也是风景最秀丽的岛屿,位于湖的南部,仅以4千米的距离与洞庭东山 隔水对峙,形如荷花傲立湖中。明代诗人称赞它"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 西山山峦起伏,太湖72峰,西山独占41座。耸峙于岛主峰的缥缈峰,海拔336米。山中除寺 宇和避暑建筑外,主要以自然景物取胜,最有特色的如秋月、晚烟、积雪、梅雪之类的四时 景物。古人说西山是"虽然无画都是画,不用写诗皆是诗",身临其境,确非溢美之辞。自 春秋、秦汉以来文人学士,以至清代帝王都曾来此消夏赏月或避暑隐居。

     西山系石灰岩所构成,由于岩溶地貌发育,形成著名的石公山岩溶风景区和远近闻名的道 教"天下第九洞天"的林屋古洞。石灰岩延伸湖底成为礁石,经历千百万年的湖水浪击波蚀 ,从而形成了玲珑多窍的观赏石--"太湖石",是江南园林的精髓。上海豫园的玉玲珑, 苏州十中的瑞云峰和留园冠云峰,杭州西湖湖滨公园的皱云峰和南京瞻园的仙人峰,是为江 南五大名石,皆产自西山鼋(元)山一带。

     洞庭东山因在太湖东面而得名。东山的主峰大尖顶是72峰之一。山中主要古迹有紫金庵的 宋代泥塑罗汉像、元代轩辕宫、明代砖刻门楼以及近代的雕花大楼等。宋塑罗汉像比例适度 ,容貌各异,造型正确,姿态生动,相传是南京雕塑名家雷潮夫妇所作,制塑技艺精湛,令 人赞赏。轩辕宫面阔三间,进深九檩,雄踞山垣,面临太湖,气势确是磅礴。

     洞庭东山和西山,因有太湖调节气候的好处,冬季比附近地区暖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能够生长典型的亚热带果树,一年四季花果飘香,被誉为江南花果山,真正是"四季好花常 开,八节鲜果不绝"之地。白沙枇杷,乌紫杨梅,称为"洞庭红"的福桔和蜜桔,是远近闻 名的特产;还有全国10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洞庭东山就是它的故乡。相传1300多年以前, 洞庭东山有碧螺峰,石壁间有野茶数枝,山中人朱正元加以采制,其香异常,就称这种茶为 "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以其名不雅,改名为"碧螺春"。

     太湖北岸层峦叠嶂,山环水复,是名胜古迹的精华集中处。这里既有杭州西湖的明媚,又 有青岛海滨的浩渺,雄伟中见清秀,博大中见精美。梅饰山的梅园,湖滨佳境鼋头渚,五里 湖畔的蠡园,无锡市西的银惠诗峰景区,都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鼋头渚是南犊山伸向太湖的长渚,冲波兀立,查岈苍老,直瞰湖面,酷似昂头引颈的大鼋,吞吐着太 湖的波涛云烟,因而得名。登临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足下巨石卧水,四周碧浪细腾, 远处青峰隐现,水上鸥飞帆影,独具"天浮一鼋出,山挟万龙趋"的气势。

    渚头赭色灯塔高矗,刺破青天,蔚为壮观。民间传说,鼋头渚原是?quot;活鼋",常常兴风 作浪吞噬船民和财物。后来,人们在其头部造了一灯塔,涂上红色,象征着一只烧红的铁钉 ,把鼋头牢牢地钉在渚头,不让它兴妖作怪。从此,行舟犊山门,出入太湖口,就安然无恙 了。在地质上,鼋头渚位于"马山--惠山大背斜"的轴部附近,组成岩石系茅山砂岩,比 较坚硬,而且近乎垂直的节理裂隙发育,所以湖岸多剥落成悬崖峭壁,奇石错列,陡壁如屏 。经历代修建,鼋头渚一带已形成鼋渚春涛、万浪卷雪、鹿顶迎晖、充山隐秀、藕花深处, 湖山真意、十里芳径、江南山村、芦湾消夏、三山映碧、中犊晨雾等著名景点。100多年前 ,无锡知县廖纶书"横云"、"包孕吴越"六个大字,镌刻在石崖之上,气势恢宏,数百米 之外,仍历历入目。"包孕吴越"说明了太湖的襟怀广阔,气魄雄伟;"横云"是形容鼋头 渚一带石壁如横在天际的一抹云彩,深化了风光的意境。

    与鼋渚遥遥相望的有三山、拖山等胜境。三山,在鼋头渚之西,像昂首游动着的一只神龟 。三山是太湖72峰之一,实际由四个小山组成,头尾两山叫东鸭、西鸭,中间二山叫大矶、小矶,全由茅山砂岩构成。主峰高出水面50米,十分幽静。山上种植松、柏、枫、梅、桔, 点缀得郁郁葱葱,分外清秀?quot;三山夕照"是有名一景。每当红日西坠,金色的霞光染红了 太湖的山山水水,三山被抹上一片金黄,片片风帆在夕照中徐徐行驶,声声渔歌在湖面上回 荡,这江南水乡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子的向往。

    拖山由三座山峰组成,从大山西望,小山如蹲着的锦鸡,从小山东看,大山似玉兔,故称 "锦鸡对玉兔"。春秋时期,吴越在此进行"夫椒之战",越王勾践兵败被俘,数十年之后 ,勾践复仇亡吴,夫差自杀后葬于此。历史的兴亡成败,青山可以作证。

    五里湖为北岸一湾。相传,2400多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兴越灭吴,功成身退,偕 西施从姑苏飘荡太湖来此,留连美景,不思离去,五里湖因此又名蠡湖。300多米长的宝界 桥,犹如长龙卧波,将蠡湖拦腰分为两半。蠡湖亦旷亦逸,山水之间含天然风韵。湖的北岸 之滨建有蠡园,近水碧波苍茫,远山青峰缥缈,湖坝环水,亭台错落,曲枕长廊,移步即景 ,不愧为江南最负盛名的园林之一。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漫漫历史长河给太湖留下斑驳陆离的印迹。周太王长子泰伯与弟仲 雍,称雄一方的吴王阖闾,以《孙子兵法》名世的孙武,身怀铸剑绝技的干将和莫邪,倾国 倾城的美女西施,足智多谋的范蠡,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宋朝两代名相范仲淹与范成大 ,以唐伯虎为代表的"明四家",倡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流寓太湖地区的 历代名人苏轼、白居易、秦观、韦应物、刘禹锡、文天祥、韩世忠、林则徐以及近代一批名 人学士,无不为太湖秀丽山川折腰,或在此留下胜迹,或竞相咏叹,留下丰富的华章丹青, 给山水风物增添了无限逸趣。

    四、渔歌能否唱下去?

    "鱼米之乡"自古就是太湖流域的别称,也是太湖灿烂的骄傲。曾几何时,一首动听的歌 犹在耳边吟唱:"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是丰收酒,湖是碧玉杯"。歌声中有太湖 人民说不尽的自豪与自足。"充满温情和水"的旅游广告语吸引了多少中外游客!

     然而,"鱼米之乡"的太湖渔歌能否永远唱下去的问题,已经日益醒目地摆到人们眼前。 近十几年来,随着沿湖各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过快的人口增长(980人/每平方千 米的人口密度),使污染湖泊的因素不断增多,尤其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直排大量入湖,农 田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湖水污染已经开始威胁到沿湖 地区数百万人的饮水安全。

     江苏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连续14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80年代初期至今,太湖水体水 质呈下降趋势,平均75~80%的水体已遭到污染。全湖平均总氮总磷等主要指标较10年前增 加1倍以上,原来的2类水为主现在已变为3类水为主,2类水水域面积由69%缩小到15%,3类 水由30%扩大到70%,4类水由1%扩大到14%?类水从80年代末已经出现,主要分布在蠡 湖和梅梁湖的闾江口附近,占全湖面积的1%。从总体上看,10年来太湖水质下降了一个等 级,水体表现出明显的富营养化特征,且呈发展趋势。

     太湖周边有200多条环湖河道,以及数以千计相互沟连的河塘沟汊。碧波清流、游鱼嬉莲 的水乡风光已经难以寻觅,黝黑、灰黄、暗红、惨绿的水流却常常可见。不少河流鱼虾绝迹 ,河水不能饮用。

    银鱼是太湖名产,也是出口创汇的经济鱼种。然而,据江苏省太湖渔管委的资料显示,由 于水质污染,银鱼产量呈逐年下降态势:1993年总产1763吨,1994年1118吨,1995年春捕不足200吨,减产8成。

    在无锡市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五六十年代,房子是旧的,口袋是空的,衣服是破的,水是清的,命是长的;八九十年代房子是新的,口袋是满的,衣服是时髦的,水是脏的,命是短的。

    水是脏的,说的就是太湖。

    听来令人不胜唏嘘。

    像我国东、南海附近海面近年屡次暴发的"赤潮"一样,蓝藻大爆发也成为太湖受到严重 污染而向人类发出的强烈警告。

    80年代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太湖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水体总氮( TN)和总磷(TP)的含量迅速增加,这两种有机物质通过生化反应,变成一种浮游生物-- 蓝藻。每年夏天,湖面上总会飘浮着一层像油一样淡绿色的生物。藻类的残骸经阳光照射后 迅速腐烂,发出剌鼻的腥臭,直接影响到城市供水。

     最新的环境监测结果显示:进入9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水体蓝藻爆发的次数在逐年增加, 原来在每年夏季仅有一次,现在每年要爆发2~3次,甚至在春未冬初生存条件比较恶劣的状 态下,蓝藻依然能够疯长。每升水中蓝藻个数由90年代初的几百万个迅速增加到如今的上亿 个。而蓝藻爆发范围已从无锡等沿湖城市扩散到其他污染较重的城市。

     威胁不仅来自蓝藻,1990年7月、1994年7月和1995年,无锡梅园水厂附近发生的"湖泛" ,使居民用水几度告急,人们怨声载道。"湖泛"污染是太湖湖湾区独有的一种污染现象,其最大危害是破坏水源地和旅游景观。 在枯水年低水位期,于黄梅期或在汛间低水位、高温少雨晴好天气之际,在湖湾底泥沉积较 厚的浅水区,由于太阳辐射,引起水温升高,底泥发生强烈生化瓜,释放出甲烷、硫化氢等 气体,水质变劣产生臭味,形成"湖泛"。

     1997年12月,由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首次公布的"太湖底泥及营养物含量状况"调查结 果表明:目前,全湖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和有机质,其中氮的含量约有84万吨,磷的总 含量约60万吨。

    专家警告说,即使太湖不再增加新的污染,仅湖底泥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就能引起藻类的 发生及"湖泛"污染。

     保护太湖,治理污染,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社会舆论热切呼吁环保意识,地方 政府陆续推出环保举措,专家和热心的人们则努力寻求还太湖一片清澈的可行方案。

     1998年1月,太湖流域大规模环境整治的大幕正式拉开,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太湖流域水 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明确提出了首期目标:1998年底太湖流域所有排污企 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这次"零点行动"的矛头对准了太湖流域日排废水100吨以上或日排C DD30公斤以上的1035家重点排污单位。也就是说,在1998年12月31日零点之前尚未达标的以 上任何企业,环保部门均予以强行关闭或勒令其停产整顿。

     在深受污染之苦的居民的积极参与和举报下,太湖第一阶段的治理目标基本实现,为太湖 水全面变清的远景规划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但是,应该看到,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太湖 治污的六大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禁磷行动、清淤和水利调度、农业面源控制、 控制湖泊水产养殖、船舶污染控制等,但除了禁磷和船舶污染进展较为顺利之外,其他几项 工程进展都不尽人意。太湖治污,任重道远。

    (来源:《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编辑:东子  来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