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张冬梅:顶风冒雨、心惊胆战的贵州行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5月31日 22:06 来源:CCTV.com

一、行程

    编导张冬梅带着主持人胜春、摄像杨林、技术赵鑫、助理李旭一行五人,行程近50个小时,才到达他们要拍摄的地点—黎平县的地坪乡风雨桥。

    其实,在去之前,他们在心里已经做好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去这个穷乡僻壤的山村,定非一件轻松的事情。在上火车前,编导张冬梅还特真诚的告诉一路同行的四个兄弟,这次出差可能会很艰苦,辛苦大家了。

四人行

    在和黎平县文化局的龙局长联络后,他给了一个前往的线路选择:一是做3个小时的飞机到贵阳,然后从贵阳再坐车八、九个小时到黎平。二是坐28个小时的火车到湖南的怀化,坐汽车4个小时即可到达。心有余悸坐9个小时的汽车,更心疼人家要来回二十几小时去接我们。于是他们还是选择了坐火车前往。

    当他们一路风尘到达怀化时,黎平县文化局的张副局长等人已等候多时了。一番寒暄后,他的话却让我们大吃一惊:你们为什么不坐飞机,这条路特别难走,从怀化到黎平至少要六七个小时。

    我的天啊!张局长的话让他们苦笑不得。

    行在路上,他们才终于理解了张局长所说的路不好走的说法。一段20公里的路他们走了两个多小时,大大的土疙瘩,深深的水坑,往右打弯车却划进左边,就这样在司机师傅吭哧吭哧和路较劲的过程中,他们一路“跳着舞”、“蹦着的”,行程近7个小时才到达黎平。

    在路上,主持人胜春乐呵呵的说:谁要再说北京堵车,我跟谁急啊。

    他们到黎平县时已是晚上的11点多了,每个人都已是浑身散架,精疲力尽了。

二、岩洞镇

    第二天上午,根据事先安排好的计划,摄制组要先去岩洞镇采访原地坪乡乡长甘仕杰,他现在已经是岩洞镇的党委书记了。当他们提着设备下楼来时,两辆双排130停放在路边,其中一辆是2131工程下乡车——后边带大闷罐的130车。

    呵呵,有点意思。

    去岩洞镇只有30几公里的路程,但是山路。他们依然走了近两个小时才到。

竹林中的侗族山寨

    那天的天气格外的热,感觉应在30几度,火辣辣的晒的人难受,胳膊上已经有了明显的黑白纹。听说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到了这里,整个镇都要沸腾了。不知是传达有误,还是热情有余。他们要拍一组侗族大歌的镜头。结果,岩洞镇小学、中学的所有学生在校长的亲自率领下,来到了他们镇上较为平坦的一块空地上,一会工夫,整个空地就成了黑压压的一片,现场有些混乱。这还怎么拍?编导张冬梅马上做出决定,只留下50人,其他人员全部撤出。

    当50人的侗族大歌在木屋、田野、山间回荡的时候,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已是大汗淋漓了。

    采访甘仕杰是在岩洞镇一个叫风雨桥的地方,这个风雨桥是一个较为普通的风雨桥,感受不到它的大气磅礴,却有着侗族人们细致的气息。甘书记回忆起当年带领抢救地坪风雨桥的整个过程,依然有些激动。作为摄制组的人员,他们还没有切身的感受和视觉上的冲击。

三、 地坪乡

    从岩洞镇出来,随同的女副局长告诉编导,其中一辆130的司机在发烧,她必须要重新调一个司机过来。在开往地坪的岔路口,摄制组在路口等了半个多小时,新换来的师傅踩动油门,两辆130车直奔山里而去。

    右边是山崖,左边是山涧,两辆汽车在山路间盘旋、环绕,从这座山的山底爬上山顶,然后再盘下另一座山的山底,2米一个弯,2米一个弯,左拐右拐,就这样不知道盘旋了多少座山,拐了多少个弯,在太阳下山以后,他们依然还在山里盘旋。

    编导张冬梅和主持人胜春在前面的车里,一路的疲惫和颠簸,使他们无心观赏山里的风景,也没有太多的交流,两个人的左右手分别紧紧地握住旁边的把手,这种山路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惶恐。

    忽然一声震耳欲聋的响雷打破了暂时的宁静,两条电光在两座山头发出后,在山涧中交汇,砰的冒出一串火光,闪电的光亮把整个山涧照耀的通明。

    倾盆大雨瞬间把两辆车包围,雨刷快速的反复运动着,眼前依然一片混沌。

    司机师傅告诉我们,这样的情况在山里很常见,他们已经习惯了。地坪风雨桥就是被这样的大雨连下两天后冲走的。

    张冬梅的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她拿出手机,信号很弱,她发了一条信息告诉了自己的一个同事,可当她收到同时的安慰信息,再往回回复时,手机信号断了。

    他们进入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境地里。

    汽车明显的慢了很多,暴雨疯狂的倾泻着,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突然一个深坑,汽车朝山涧的方向猛然的倾斜了一下,“啊!”编导张冬梅在大喊一声后,右手紧紧的抓住了主持人胜春的胳膊,像抓一根救命草一样。一直等到车调整好重新平稳后,她的手还在紧紧地抓着。胜春开玩笑说:放手吧,都肿了,真不够意思,要下去还得拉着我。

    编导这才醒过神来,松开手,呵呵的傻笑着,哎,毕竟是女同志。

    前面的一辆大卡车停了下来,原来山体滑坡,大小不一的石头正从山上哗啦哗啦的往下滚,本就不宽的山路上已经滚落下不少的石块。那辆大卡车的司机打着伞,大着胆子趁空把大的石头搬到一边,然后猛踩油门冲了过去。我们两辆车也在滚石的打落声中,冲了过去,之后这条路就中断了。

    当我们顶风冒雨、心惊胆战的到达地坪乡时,已经是晚上的10点钟,地坪乡的张书记几人在他们乡政府的办公室用烛光晚餐迎接了我们。

    因为风雨,地坪乡停水停电,交通中断,通讯中断,摄制组也与外界失去联系。

四、地坪风雨桥

    当摄制组的人员看到画册上地坪风雨桥原貌的时候,大家不禁发出无限的感叹,那是一座大气磅礴、精美绝伦的建筑,她以独特的魅力书写着侗家人民的生活和欢乐。而当大家来到风雨桥正在修复的现场时,只剩一个桥角在那里孤零零的倾斜着。

难道这是曾经的风雨桥?看看直播就知道啦

    听着见证和亲临者们深情的讲述,摄制组成员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壮美画面:洪水中飘摇的风雨桥、全乡人民的全力出动、风雨桥在被冲垮后人们哑然的痛苦状态、第一个跳下洪水奋力抢救的干警、一家三口在洪水中抢救大梁、顺河而下的搜救和收集、守桥50多年已经84岁高龄老人的感叹……

    就是他们——地坪乡的父老乡亲们,用他们最真切的行动书写了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壮丽篇章。

五、后记

    当摄制组告别张书记,汽车绕道广西,驶出1个多小时后,他们的手机才有了一个信号。紧接着,编导张冬梅的手机响了,办公室的老李打来电话,他们知道滑坡的情况后急坏了,一直在不停的打电话,现在终于联系上了。

胜利完工!

    正当大家松口气的时候,前面的路况又出现了问题。前面的一座桥塌了,在旁边只搭起了一个窄窄的木桥。检查之后,只有前面稍小点的130车能过去,而那辆有着大闷罐的130车过不去。没办法,摄制组5个人挤坐着一辆车回到了黎平县城。

    摄像杨林戏称:我们组里一定有吉人和福人。

    真是急死人,真是服了人。

责编:陈玥

1/1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