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文治之变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4日 14:35 来源:CCTV.com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历史上的丽江为今天的丽江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今天的丽江人也已擎起了文化巨笔创造与书写着丽江明天的历史——


  在丽江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每天都会上演大型民族风情舞蹈《丽水金沙》,这台舞蹈已经在这里连续演出了2000多场,现在却依然场场爆满,这是一个近乎奇迹的记录。

  奇幻的光影,曼妙的舞姿,令坐在剧场内的观众,如临丽水,如履金沙。这不是一台普通的民族舞蹈,那舞乐曾对丽江原有的文化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今,在这霓裳羽衣的背后,已听不到昔日那动地而来的鼙鼓之声,人们所能看到的是,一个阳光的新兴产业已经在丽江蔚然成型,这一切就发生在过去的那个十年……

  2001年,一个深圳的生意人来到了丽江,他叫周志强。那个时候,他想借鉴深圳民俗村和世界之窗的成功经验,在云南创办一台商业化民族歌舞演出。

  在周克强来到这里之前,丽江民族歌舞团也曾尝试过与市场接轨,歌舞团曾两次与私营企业主合作,均告失败,而且每一次欠下的债最后都由政府出面买单。这些失败给政府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很多个体业主的日子越过越富,为什么歌舞团就不行呢?

  周志强也看得很清楚,如果还是在歌舞团铁饭碗的体制下,他是不可能成功的。他要做的是借用歌舞团的演员,将他们纳入公司化的竞争机制,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就在周克强四处奔走,推销他的想法时,一个机遇出现了。2001年,丽江地委行署提出了 “二次创业”的概念,政府要为丽江办10件实事,其中一件就是搞一台全新的文艺演出。丽江政府正在为这台演出物色合适的投资商,他们寄希望这台文艺演出能为丽江的文化产业闯出一条新路来。周志强就是在此时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2001年12月3日,周志强走进了中共丽江地委办公室,他来参加一个会议,主题就是讨论这台文艺晚会的各项事宜。在这次专题会的会议纪要中我们发现,这台晚会从策划的一开始,就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位,这是一台面向广大游客的商业演出,将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周志强说,那个晚上他终身难忘,不仅仅因为他获得了投资的资格,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丽江政府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心。从这一天起,丽江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的大门向他徐徐敞开了。

  2002年2月28日,支撑起这台演出的60多名演员全部到位。3月1日正式开始排练,4月1日安装灯光、布景、对灯、合成,4月23日接受地区领导审查,5月1日正式推向市场公演,以一种超常的“深圳速度”完成了《丽水金沙》的前期工作。

  大型民族歌舞《丽水金沙》如期公演了,但门票销售情况却极其糟糕,一盆冷水泼在了周志强的头上,歌舞不叫座,他将血本无归。第一炮变成了哑炮,丽江政府部门研究后决定,变革是大势所趋,不能轻易言败。为了挽回败局,促销会、研讨会相继召开。然而,《丽水金沙》依然门庭冷落,台上几十名演员欢歌热舞,台下只有一名观众,周志强感到无处话凄凉,他不知道如果继续这样演下去他还能撑多久……

  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人们也很快在当地的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了《丽水金沙》的广告。从2002年8月开始,前期的市场铺垫露出了效果,观众逐渐多了起来。周志强在后来的文章中这样描述那段日子:“每天虽然看的人不多,但看完后游客激动异常,评价非常高。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般的广告宣传是有限的,《丽水金沙》必须耐得住寂寞,要靠口碑宣传,像滚雪球一样慢慢滚。”此后,《丽水金沙》滚雪球的速度远远超出了周志强的预料。

  2003年7月,在“非典”之后恢复演出,每日两场,场场爆满。到10月份的黄金周,就开始每日三场。从此之后,剧场的入口处和售票处经常拥挤着一些抱怨买不到票的游客。在剧场内的留言簿上写满了观众对这台演出的赞美之辞。

  200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观看了《丽水金沙》,对《丽水金沙》的创新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汇报会上当场决定将当时已撤地改市的丽江市作为国务院文化体制产业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这也是全国9个试点城市中惟一的一个地级市。

  2003年6月,丽江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同年11月23日,周志强再次走进中共丽江市委办公室。这一次,丽江市民族歌舞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将整体转制为股份制公司,与深圳能量集团联合组建“丽江民族演艺有限公司”。

  新旧交替是“变”,一去一来是“革”。对于这次变革,在和自兴看来,它的意义在于转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做文化天经地义的就要国家拿钱的观念。发展文化,的确要花钱,但是同样可以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发展,同样可以更新观念的花钱。

  2003年底,丽江文化体制改革的先期七家试点单位全部改制成功,2004年底丽江国有文化系统的图书发行、电影行业全部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体制改革的成效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爆发了惊人的能量。2004年,丽江的文化产业产值从2001年的2.35亿元增加到4亿元以上,年均增幅达20%,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全市GDP的9%。

  面对如此飞速的发展和已取得的辉煌成就,如果你亲历了这十年,一定会对和自兴的话感同身受,“总结我们灿烂的文化和丽江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找出这么一条规律:什么时候辉煌,什么时候发展,什么时候就是外来先进思想理念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风光的结合点。”

  《丽水金沙》的成功为丽江创造了一个思路,一个以文化产业创造财富的思路,一个以先进理念包装传统文化的思路,《丽水金沙》的成功也为丽江打开了一扇大门,透过这扇大门,丽江人看到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穿过这扇大门,一批又一批文化界的名流来到了丽江。


  束河古镇,一个比大研古城更古老小镇,有清泉涓涓的九鼎龙潭,有小桥流水的藏客旧居,还有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相比于大研古镇,同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束河,却一直只是在这里默默地流淌。2003年电视剧《一米阳光》的热播终于让束河声名鹤起。从《茶马古道》到《铁色高原》,束河的美景通过电视荧屏传播到了千家万户。如今束河古镇已成为云南四大影视基地之一,又一张文化牌在丽江打出了名声。

  2004年11月到12月导演张艺谋和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携手来到束河茶马古镇,拍摄电影《千里走单骑》。张艺谋曾用一个小小的细节讲述了丽江的美:“拍《千里走单骑》的时候,剧组所有人都被自然的美丽所震撼。一次要拍摄清晨的场景,高仓健起得很早,等机器摆好了我们去叫他,他没有一点反应,我发现老头居然对着雪山哭了。一个从来没来过玉龙雪山的外国老人,对着雪山上的第一抹朝霞情不自禁地流泪,这说明自然的魅力大于任何出色演员的表演,阴晴雨雾、光影雷电一旦进入你我内心,那种震撼难以形容。”

  一边是著名导演的丽江情结,一边是丽江政府的盛情相邀,2005年张艺谋对外公布将在丽江耗资1.3个亿打造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丽江》。

  2005年,《印象·丽江》舞台布景工程在玉龙雪山脚下破土动工。

  在继《丽水金沙》之后,为何又要打造另一个品牌《印象·丽江》?和自兴自有他的盘算,丽江已经成为国际品牌,《印象·丽江》又将是一个国际品牌,两个国际品牌的碰撞带来将是轰动效益。张艺谋将把他带向世界,面向几十亿人,它将为未来的丽江带来更大的旅游消费。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历史上的丽江为今天的丽江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今天的丽江人也已擎起了文化巨笔创造与书写着丽江明天的历史。

责编:王卉

1/1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