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年的味道 > 正文

《荆楚岁时记》关于古代过年的习俗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01日 10:41)

  一、爆竹庭前 辟除邪恶

   [原文]: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馀,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火朴][火毕]有声,而山臊惊惮。《元黄经》所谓山[犹巢]鬼也。

  俗人以为爆竹起于庭燎,家国不应滥于王者。

  [译文]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这一天,当雄鸡高唱的时候,人们便开始了迎接新年的礼仪活动,先在堂阶前烧响竹筒,用来辟除山臊恶鬼。

  按语:《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一种怪人,高一尺多,一只脚,生性不惧怕人。若触犯了它就叫你发冷发热,生起病来。这种怪人叫做山臊。如果用竹筒子放在火中烧着,发出[火朴][火朴][火毕][火毕]的音响,山臊就吃惊害怕。这就是《元黄经》上称做山[犹巢]鬼的怪物。

  一般见识浅薄的人认为爆竹起源于帝王的庭燎,诸侯大夫和普通老百姓不应该滥用王者的这种仪式。

   二、依次拜贺 饮椒柏酒

   [原文]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脚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必饮酒次第,从小起。

  按:《四民月令》云: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老。柏是仙药。成公子安《椒华铭》则曰:“肇惟岁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是知小岁则用之,汉朝元正则行之。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

  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周处《风土记》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炼形。”五辛所以发五脏之气。《庄子》所谓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敷于散出葛洪《炼化篇》。方:用柏子人、麻人、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又方:江夏刘次卿以正旦至市,见一书生入市,众鬼悉避。刘问书生曰:“子有何术以至于此?”书生言:“我本无术。出之日,家师以丸药绛襄裹之,令以系臂,防恶气耳!”于是刘就书生借此药,至所见鬼处,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蜡和,令调如弹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带之。

  周处《风土记》曰:“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胶牙者,盖以使其牢固不动,今北人亦如之: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

  按:《练化篇》云:“正月旦,吞鸡子、赤豆七枚,避瘟气。”又,《肘后方》云:“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张仲暗方》云:“岁有恶气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鸡子、白麻子,酒吞之。”然麻豆之设,当起于此。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

  [译文]

  (正月初一)全家老小端正穿戴,依次祭祀祖神,祝贺新春。敬奉椒柏酒,喝桃汤水。饮屠苏酒,吃胶牙糖。吃五辛菜。服“敷于散”和“却鬼丸”。每人吃一个鸡蛋。做两块桃木板,悬挂在门上,这桃板叫做仙木。喝酒的次序是从年纪最小的开始。

  按语《四民月令》说:过了腊祭的第一天叫小年。过小年这一天向尊长双亲祝贺。喝椒酒从年纪小的开始。椒是玉衡星的精灵,吃了能使人年轻耐老。柏是一种仙药。魏朝人成公绥写的《椒花铭》里说过:“一年开始的日子,是正月初一。椒味精美,吃了它能免除百病。”

  由此,我们知道过小年要喝椒柏酒的,到了汉朝正月初一就很盛行了。桃木是五行的精灵,可以镇压邪气,制服百鬼。魏朝人董勋说:习俗上正月初一喝椒酒。椒花很香,所以采摘来浸入酒里,贡献给长者。正月喝酒先从年纪小的开始,因为年轻人过年意味着长大了一岁,先喝酒有祝贺他的意思,老年人过年意味着又失去了一岁所以在后给他斟酒。

  周处写的《风土记》说:“正月初一做成五辛菜。用韭、薤、蒜、芸苔、胡萎这五种带辛味的菜来修炼形体。”五辛菜是使五脏之气顺通的食物。《庄了》上讲的春天喝酒吃葱,就是为了顺通五脏。“敷于散”这种中药,出自葛洪《练化篇》。那处方是: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粉碎成屑末状的药,舀些干净的井水将它吞服。另一个术方:江夏刘次卿在正月初一清晨到集市上去,看见一个书生到了集市,很众鬼都躲避起来了。刘次卿问书生说:“你有什么方术能做到这样(指“多鬼悉避”)呢?”书生回答说:“我本来没有什么法术,只是出来的那天,我的师傅给了我一颗丸药,用红色的袋子包着,叫我把它系在臂膀上,预防邪恶之气罢了。”于是刘次卿就向书生借了这种丸药,到曾见到过鬼的地方去,(果然)各种鬼都逃跑了,因此现在很时兴这种丸药。这丸药的处方是: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用蜡调和,使它象弹丸一般。正月初一早晨,男的佩带在左臂上,女的佩带在右臂上。

  周处《风土记》说:“正月初一早晨,要生吞鸡蛋一个,说这叫做炼形“胶黏麦芽糖或谷芽糖的原因,大概是使它牢固不动的意思。现在北方人也兴这么做:熬煎麻子、大豆、加放些糖,做成粉末状的食物。

  按语:葛洪的《炼化篇》说:“正月初一早晨,吞食鸡蛋和七颗赤豆,可以辟除瘟疫之气。”另外,《肘后方》也说:“从元旦到初七,吞服麻子、小豆各一十四颗,能消除疾病。”

  《张仲景方》说:“年年有邪气伤人,不幸遇上邪气就会身亡。用大豆十四颗和鸡蛋、白麻子、和酒吞服(可以预防)。”这样看来,陈设麻豆的风俗,应当是从《张仲景方》中开始记载的。南朝梁有正月初一全国不吃荤的规定,(所以)荆楚从梁以后正月初一就不再吃鸡蛋,来顺从俗规。

   三、帖鸡户上 桃符镇鬼

  [原文]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按:魏议郎董勋云: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人,绞索松柏,杀鸡著门户逐疫,礼也。《括地图》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应劭《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扌骨]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

  [译文]

  (正月初一)在纸帖上画只鸡,帖在门上,把苇索悬挂在画鸡上面,桃符树立在纸帖两旁,各种鬼都会害怕。

  按语:魏朝议郎董勋说:现在正月初一和腊月的早晨,门前烧香纸,树桃人,把松柏树枝扭成绳索挂在上面,杀只鸡把鸡血洒在门户上,驱逐瘟疫,这是一种札俗。《括地图》上说:“桃都山上有颗大桃树,盘旋弯曲三千里,树上有只金鸡,太阳照在树上,金鸡就啼叫。桃树下有两个神人,一个叫郁,一个叫垒。他俩手里都拿着苇索在伺察为害作恶的鬼魅,抓到了这种鬼就将它杀死。”应劭的《风俗通》说:“据黄帝时的文字记载,上古时有兄弟二人,一个叫荼,一个叫郁,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树下面,专门察管各种鬼魅,如有鬼魅胆大妄为,伤害人类,就用苇索捆住,抓去喂老虎。”

  因此,皇帝在腊月除夕削饰桃人,悬挂苇索,并画只老虎帖在门上,来仿效以前的作法。

   四、杖打粪扫 呼令如愿

  [原文]

  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

  按《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洪君,要明过,厚礼之,问何所须?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后至正旦,如愿起晚,乃打如愿,如愿走,入粪中,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此如愿故事。

  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

  [译文]

  (正月初一)还有一个风俗:把串起来的钱绑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里围绕粪土转几圈,然后投打在粪土堆上。说令人如愿以偿。

  按语:《录异记》说:有个叫区明的商人,经过彭泽湖时,有辆马车从湖里出来,(乘车者)称是青洪君,邀请区明过访,用隆重的礼节接待区明,问区明需要什么东西。有人告诉过区明:“只求如愿!”等到青洪君问他时,他就用这句话回答了。青洪君非常喜欢如愿,没有办法,也只好同意了。原来如愿是青洪君的女佣人。接着青洪君就送区明他们走了。从这以后,区明如有什么要求,如愿去做,很快就可得到满足。后来到了正月初一早晨,如愿起迟了一点,区明就把她打了一顿,如愿逃到了秽土堆里,这时区明就用钱杖敲打秽土堆,口里呼唤着如愿,如愿终于不回来了。这就是如愿故事。

  现在北方人在十月十五日夜晚站在秽土边,叫人拿起竹杖敲打灰堆,……如此这般的作法,用来对付不真实的爱怜。料想这也是如愿故事啊!

  五、金薄为人 华胜相遗

  [原文]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按: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今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行刑,亦此义也。

  古乃磔鸡,今则不杀。荆人于此日向辰门前呼牛马鸡畜,令来,乃置粟豆于灰,散之宅内,云以招牛马,未知所出。

  剪綵為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

  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

  旧以正旦至七日讳食鸡,故岁首唯食新菜,又馀日不刻牛马羊狗猪之像,而二日福施人鸡,此则未喻。

  郭缘生《述征记》云: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山顶,为会人日望处。刻铭于壁,文安犹在。《老子》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楚辞》云:“日极千里伤春心。”则春日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七日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

  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

  [译文]

  正月初七是人日。用七样菜做成菜羹;剪五色绸为人形,有的雕刻金属薄片成人形,贴在屏风上,也有戴在鬓角处的;(妇女)制成花形首饰互相赠送;登上高处,吟赋诗歌。

  按语:董勋的《答问礼俗说》说:“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正月初一早晨画只鸡帖在门上,初七把五色绸或金箔剪成人形贴在床帐上”。现在正月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禄四不杀羊,初五不杀牛,初六不杀马,初七不杀人,也是遵循这个古义。

  更古的时候,正月初一是杀鸡的,现在不杀了。荆楚地方的人这一天在西门前呼唤牛、马、鸡畜,叫他们回来。并且把粟和豆子拌在灰中,撒在层内,说是用来招回牛马,不知出处在哪里。

  剪五色绸或金属薄片成人形,是取人一进入新年,形貌精神都一改旧态而成新人的意思。

  戴花状首饰是从晋代开始的,可以参看西晋贾充《李夫人典戒》。那里面讲:“(华胜)取象瑞图金胜的形状,又取象西王母所载首饰的模样。”

  从前因为正月初一到初七禁忌吃鸡,所以一年的开头只吃新菜。另外,其他几天(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也不刻画牛、马、羊、狗、猪的形象。但是初一和初七这两天把祭祀时的福食分给人和鸡吃,这一习俗就不知是什么意思。(译注者按:二日指鸡日和人日)

  晋人郭缘生的《述征记》说:在山东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平山顶作为人日集会和望远的场所,铭文刻在石壁上,字迹还保存着。《老子》第二十章说:“众人熙熙攘攘,如同登上春台游观。”《楚辞》“招魂”篇上也说过:“一望无涯千万里,春日迟迟伤人心。”那么,春日登高远眺,自古以来就认为是最合适的时候,但不知初七登高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晋朝桓温的参军张望也写过初七登高的诗。近代以来,南方北方都有这个习俗。

  北方人在初七吃煎饼,煎饼是在庭院中做成的。”叫做“薰火”,不知出处在哪里。

   六、剪綵为燕 祝福宜春

  [原文]

  立春之日,悉剪綵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按:宜春二字,傅咸《燕赋》有其言矣。赋曰: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译文]

  立春这天,人们用五色绸剪成燕形,载在头上,帖上“宜春”两字。

  按语:“宜春”两字,在傅咸的《燕赋》里就提到了。赋说:“春夏秋冬四季一个接一个地推移,人们恭敬地迎接春天,春天顺应天运是东方(之神)。所以用[纟采]燕欢迎她的来临。[纟采]燕展开轻巧而有力的翅膀,好像要飞而又不能飞高!人们的手工技巧是何等精妙,仿效燕子的模样惟妙惟肖,含着青书赞美着春天,表达了(宜春)的祝福‘春天安好’”。

  七、豆粥加膏 祭祀门户

  [原文]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按:《续齐谐记》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些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

  世人正月半作粥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口兄]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是为蚕逐鼠矣。《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则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译文]

  正月十五日,煮豆粥,加些油脂在上面,用来祭祀记户,先用水杨枝插在门上,随着杨枝(受风飘动)所指方向,便用酒肉食品和插上筷子的豆粥来祭祀。

  按语《续齐谐记》上说:“吴县张成有一天夜晚起来,忽然看见一个妇人站在屋子里的东南角,对张成说:‘这里是您养蚕的地方,我是这地方的神灵!明年正月十五日,要煮碗白米粥,上面加盖些肉脂来祭祀我,我会使你蚕业兴隆的。’说完话就不见了。张成按照那妇人说的作了油指白粥(祭祀她),从此以后张成养蚕年年丰收。”

  现在人们在正月十五煮粥祈祷蚕神,把肉盖在粥上面,爬上屋供送给神,口里祝告说:“登上高处的粥,抓住老鼠的头。(老鼠呀)看你还想不想来,等着三蚕老(收拾你吧)”。这却是替蚕驱赶老鼠了。《石虎邺中记》说过:“正月十五日,有登高的聚会。”那么,正月十五登高也并不是现在才如此的。

   八、夕迎紫姑 以卜农事

  [原文]

  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按:刘敬叔《异苑》云:“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女石],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云是其婿)不在,曹夫人(云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平昌孟氏尝以此日迎之,遂穿层而去。自尔,著以败衣,盖为此也。

  《洞览》云:“帝喾女将死,云:‘生平好乐,至正月可以见迎。’”又其事也。

  俗云:溷厕之间必须静而后致紫姑。《杂五行书》:“厕神名后帝”。《异苑》云:“陶侃如厕,见人自云‘后帝’,著单衣、平上帻,谓侃曰:‘三年莫说,贵不可言。’”将后帝之灵,凭此姑而言乎!

  [译文]

  (正月十五日)那天晚上,迎接紫姑神,来占卜即将到来的蚕事好坏,还占问其他事的吉凶。

  按语“南朝刘敬叔著的《异苑》说:“紫姑本来是一户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于正月十五日气愤致死,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来迎接她。祝告说:‘子胥(说是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说是大妇曹氏)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以出来。’在厕所或猪圈边迎接,如果手中紫姑的形象重些了,那就是厕神来了。平昌县一个姓孟的人曾经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迎到紫姑,紫姑穿过屋子走了。从那以后,在紫姑形象上就披了件旧的 衣巾,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洞览》说:“高辛氏的女儿临死的时候,说过:‘我一生爱好音乐,到正月可以用音乐来迎接我。’”这又是另一桩关于迎接紫姑的传说。

  习俗传说:厕所和猪圈里必须安静,才能招致紫姑。《杂五行书》说:“厕神的名字叫后帝。”《异苑》讲:“陶侃有一天夜晚上厕所,看见一个人自称是后帝,穿一件单衣,戴平头巾,对陶侃说:‘三年之内不说,将来贵不可言。’”(以后陶侃真的做了大官)莫不是后帝的神灵附托紫姑说了这话的吧!

  (鉴宝论坛客座版主【江湖夜雨】提供)

责编:王卉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