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四季歌之《春》 > 正文

夕游塔子山 【东方晓】2005-01-11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18日 17:51)

  元旦大假即将结束时,3日下午两点朋友裳儿打电话给我,约我去成都玩玩儿。正在家中为卢三哥写帖子的我,本不想出行的,因为心情的深重,无心写作,加之室外好天气的诱惑,总算答应了她。赶紧准备相机,希望到塔子山公园去拍摄鸟语林的众多鸟类。两点半左右我和电视台的林子及裳儿小两口,迎着新年明媚的阳光,驱车前往成都游玩。

  沿成渝高速公路经1小时的驱车奔驰,不到4点即到达成都五桂桥。考虑到对此地不熟悉,我打电话将成都的林卡约了出来,请她给我们当导游。来到塔子山公园大门,林卡早已在此等候,正准备购票入园,林卡说别忙,好像元旦期间没收门票,一问旁人果真如此,自然先是一番窃喜。

  塔子山公园坐落于成都市东郊,成渝高速公路起点五桂桥汽车总站旁,面积410亩,园内浅丘起伏,地势广阔,林木葱郁,环境幽静,辟有腊梅园、海棠园、紫薇园、竹林、钓鱼池、泉石山林、银杏阁、玉茗轩等景区。现又新建有巴蜀古迹微缩苑、成都标志性景观九天楼,还辟有面积广大专供游人生火的野炊区。每年四、五月份,都要举行郁金香花展,向人们展现世界名花郁金花香风采。

  进园已是斜阳西坠,我放弃了想先去鸟语林拍鸟的打算,顾全大局的先陪大家游园赏花。塔子山公园普植雪松、银杏、香樟、紫薇、水杉、腊梅、桃树、桂花、玉兰等林木共80余种4万余株,仅竹海就占地约80亩,翠竹万竿,郁郁葱葱,共有近百个品种六万余株。园内林间点缀以草坪、湖池、亭榭、小径,颇具山林野趣,是人们游玩、休闲、垂钓、娱乐、登塔揽胜和野炊、品茗的好去处。

  我们此行正赶上“成都腊梅节”后才几天,园中4000多株腊梅虽然大多开繁了,但有些花期稍晚的却开得正当时。大家迎着花香沁人的林中小道,一边赏梅,一边拍照。暖暖的斜阳照在身上、花上,给我采用逆光和侧逆光拍摄创造了很好的光影条件,我一边给帅哥美眉们拍纪念照,一边忙里偷闲的拍摄一些腊梅特写。

  只可惜节日期间游人太多,不仅腊梅树丛中遍坐打牌、聊天、看书报的游人,使我们无法在花荫下觅一方小憩的清静之地,而且山坡上、树林中大片的草坪,也停放着众多汽车,许多游人在草坪上恣意地徜徉、打羽毛球或闲坐,也不知这些人听到小草痛苦的呻吟没有。我和林卡都不约而同地举起了相机,将被受蹂躏的草坪上的芸芸众生和一排排小车拍了下来。

  来到鸟语林时,一是太阳即将西落地平线,进去也没有多少时间进行拍摄:二是门票20元太贵,我们在那张笼罩着众多鸟类的大网前流连了一小会儿,拍了拍门前的白鸽后,就匆匆告别,前去星座广场游玩。 展现古人如何利用星相星属掌握天文地理的“二十八星座广场”,其独到的造型令我们大开眼界。由于光线不错,我和林卡竟然端着相机拍摄了两个来回。

  面积1100平方米的二十八星座广场,全采用花岗石铺地,并配上了太极图,青石打造的二十八个星相则根据天上星属方位布设。二十八星属寓意二十八颗星星,其中包括古代传说中的“马日里”、“羊金鬼”、“鸡日昂”等二十八名星官。据了解,这座按照古代星相位置建造的星座广场在四川还是第一个。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几个小孩在那里无拘无束的玩耍,平添一些生活的情趣。有的老人带着孙辈在此观看,并向孩子讲述着古老的神话。


塔子山九天楼

  转到靠近大门的九天楼,夕阳将最后一抹金辉洒向这座高楼,使之极有层次,拍出的照片极具立体感。九天楼坐落于塔子山公园内浅丘顶部,其名取自诗仙李白名诗《登锦城散花楼》中“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该楼高达70m,共14层(第14层是电梯房,游人只能到13层),设计精巧,结构独特,融楼塔亭台为一体,古代建筑艺术和现代民间建筑艺术巧妙结合,建筑风格突出了地方特色,远看似塔,近看似楼,造型新颖独特,因而成为成都市标志性建筑中的壮丽园林景观。

  记得每年春节前后到成都,光彩工程照亮的九天楼,像一根玲珑剔透的水晶柱耸立于城东。整个塔的灯光分为上、下、整体三个部分,共有五种景致。这五景各有特色,赏心悦目。如果只开塔顶的灯,远远看去翘角楼宇如同高悬于空中的“海市蜃楼”,仿佛将人带进了神话故事中虚幻飘渺的天庭世界。当下部点亮时,塔体被黄色的灯光勾勒出来的轮廓线条细腻温和,加上塔内透出来的明亮灯光,使得整个塔体晶莹透亮,好像一尊精雕细琢的冰雕。九天楼整个70多米高的塔身一起亮起来时,又是一副辉煌灿烂的壮观景象,其美轮美奂的景致让人叹为观止,不忍离去。只可惜那时我还没买数码相机,不能像如今这样任意的拍摄。鸡年春节如有机会到成都,我是一定要好好地拍拍九天楼的。

  告别塔子山时已近黄昏,红红的夕阳将沙河装扮的波光粼粼,看见美丽的沙河晚照,林卡在我们资阳4位朋友即将踏上归途前,赶紧跑到河边摆出pose,请我们为她愉快的元旦节尾声留下温馨的余韵。

  网络原创,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络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责编:陈玥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