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第四季 > 正文

敦煌梦【广州森堡】2004-10-25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1日 15:35)

  《敦煌再发现》唤醒了心中一个沉睡的梦,以至节目结束时,不觉一丝怅然涌上心头。

  这是一个关于敦煌的梦,中国人心中潜藏的一个梦。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是精致的壁画、优美的佛像、还有那浩如烟海、博大亦如大海的敦煌文献的召唤,是中华文明根源的召唤。

  更深一层,这是一个时代的召唤,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神往的时代的召唤。这是一个随着大漠孤烟飘远的时代、一个为千年风沙所埋没的时代、一个被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东逝之水带走而一去不返的时代。

  但这是一个令人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的时代,一个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时代。君不见,卫青、霍去病长驱大漠数十万里,勒石燕然、封狼居胥,从此“漠南无王庭”。班超班勇父子威震西域三十六国,以一身之力维持东汉在当地的统治近百年。陈汤、甘延寿奋奇兵,于咸海之滨斩匈奴单于郅支,传其首于长安胡人聚居之坊,一篇檄文,一句“犯我强汉、虽远必诛”,足令国威远播万里。更不必说盛唐,东到日本、西至中亚、南达东南亚、北极漠北,万邦重译无不来朝,求臣服求归附者不绝。大唐君临天下,太宗皇帝被奉为“天可汗”,其开通的沟通大漠南北之道被称为“天可汗道”。周围各民族每遇大事不决或外敌入侵,往往求援于唐。甚至萨珊波斯被阿拉伯人进攻无法抵御也求教于唐;亡国后,其王亦逃难至唐,终老于此。

  诚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香闺梦里人。”是思妇的泪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是征夫的怨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更是百姓一腔血泪凝成的绝望。但更多的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一往无前;“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豪气干云;“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必胜之志。若无此开拓,哪有今日之疆域?

  这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不衰、生生绵延不断的精神力量。它使中华民族在遭受一次次打击后,拖着伤重之躯,一次次从尸山血海、从残垣断壁之中挣扎起来,重新振作,令血祀不断,民族不亡。

  毕竟这是一个逝去的时代。壁画精致,却是残缺的——被粘走了;佛像优美,不少却是缺了头的——被盗走了;文献浩罕博大,却大部分已散失——被掠走了。要把这些碎片补上,只有到国外去找——它们已星散零落在各国了。

  从这个角度,敦煌也记录了中华民族最黑暗衰败的一页。国运衰,文明亦衰。每看到国外博物馆里从我国抢掠盗取的文物,就觉得心在流泪、在流血。那些壁画、佛像、文献,更有其他无数各种文物,分明在诉说着辛酸和愤怒,诉说着归乡无期的悲伤。

  或许绅士们会堂皇地说:“文明是没有国界的。”不错,但请注意,文物是有国界的。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如果文物是没有国界的,各国博物馆何不把掠自中国的文物都物归原主: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的黑水城西夏文书、英法日美等各国的敦煌文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飒露紫”和“拳毛騧”——昭陵六骏中之两匹。…… ……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的。“吾国珍宝,岂容尔盗。今日取回,完璧归赵。”是豪迈的誓言、美好的梦想,更需要强大国力作后盾。今日之中国,国势蒸蒸日上,然远未达汉唐盛世之地位,仍需努力不息,奋斗不止。纵路远迢迢、艰难万重,穷一生亦未达,然能尽己之力,夫复何憾!

  网络原创,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络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责编:陈玥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