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风沙星空 > 古道乡村 > 正文

古道乡村--草原巴塔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14日 14:36

  一、

  黄昏时看见毡房,就知道哈萨克人的炊烟开始升起了。

  哈萨克人常常居住在深深的大山里,那个时候,旅行的人不多,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开放,几千年的传统游牧生活使他们极少见到山外的世界和山外的人,他们早上骑着马儿出了毡房,把羊赶到草肥水美的牧场,然后就和着翻毛皮大衣,躺在柔和或炽烈的阳光下,一边看着羊儿吃草,一边数着过去的日子,孩子大的牧羊人会坐在草地上,拣来附近山上掉下来的石头,垒砌在他曾经牧放过羊的地方,算是记号,今次羊吃过了,下次不再来这里,待草长高后再来。很多不知道的人见到大山里岩角上垒砌得整齐的石块、卵石堆,会问,这些石块是干什么用的?哈萨克人会说,那是我们在寂静的大山里和土地说话留下的抑扬顿挫的音符。

  是的,它们是哈萨克人的心声,也是哈萨克人的牧放标志。

  有时牧放时大山里会使他们寂寞,他们就放声歌唱。于是就产生了冬不拉,产生了阿肯弹唱,乐手们弹奏的曲调似乎有点单调,就那么几个音节,沉重了点,但歌词却粗犷得多,你只要听进去了,就不会觉得沉重,因为,他们唱的多是草原、羊群、姑娘追、爱情、阿吾勒、生活。

  千百年来的深山生活,哈萨克人几乎与世外联系很少,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到乌孙国的毡房时,见到的,就是“穹庐”、“毡墙”、羊肉和浆酪,思念的是中原的“黄鹄”。

  然而,哈萨克人并没有以寂寞的生活对待两位公主,他们以“巴塔”的仪式欢迎了她们,使之成为哈萨克人的“奶奶的奶奶”,于是,我们有了游牧的哈萨克兄弟。

  二、

  “巴塔”开始的时候,天山里一片寂静,鸟儿不再叫了,牛也不再叫了,羊儿老实地蜷缩在圈里,眼睁睁地盯着即将开始的这种仪式。

  “巴塔”是天山草原哈萨克人的一种习俗,延续有几千年了,自从哈萨克人从河西走廊以北的高原迁居到天山北坡的绿草蓝水间后,他们就从没放弃过这种仪式,而且在演化着这种仪式--不管来了什么样的客人,大官小民、亲戚朋友,一概如此,没有厚薄。

  我大约是在15年前开始接触并懂得这种仪式的。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常要到天山里的庙儿沟、阿什里、清水河、雀儿沟、石梯子以及大石头等哈萨克草原牧场去了解他们的畜牧业生产和生活,也就自然而然地开始接受和适应他们的“巴塔”,有那么几次,还老是有县上的领导陪同,那些“巴塔”仪式就更加隆重了。

  “巴塔”是哈萨克族对远方的客人到来后的一种接待仪式。哈萨克人招待客人时,一般要宰杀一只羊,用羊的所有部位做成一顿丰盛的大餐,包括清炖羊肉、抓饭、那仁等。

  仪式开始了:

  年轻健壮的小伙子会从羊群里挑选一只嫩羊,牵到已经盘腿坐在毡子上的客人的毡房或毡房门口,让客人过目,由客人中的一人(通常是长辈或是这一拨客人中的“领导”)代表客人说出感谢主人和祝福草原富庶、牧人吉祥、牛羊兴旺的话语。得到哈萨克人的允许后,主人会把羊拉出去,由“阿吾勒”(哈萨克草原最基本的一种牧放组织)的长者双手平悬在胸前,手心朝上,头颅向天,嘴中道出虔诚的话语(客人也可以跟着他的举动进行):

  “尊贵的客人,你们来到我们哈萨克草原,祝愿你们健康长寿,祝愿我们哈萨克人幸福如意,祝愿草原上的牛羊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希望客人在我们草原上开心快乐!”

  然后,长者双手向脸,轻轻抚摩,迅速放下。这时,主人才会宰杀羊儿。

  “巴塔”仪式上的这顿饭大约要等候2个小时以上。客人和主人围坐在毡房里的方桌,吃着干果等零食。其间,女主人会不停地为客人添加奶茶,男主人与客人相互让烟、聊天--聊他们的草原,毡房,牲畜,阿吾勒,家庭或是与哈萨克人离着十万八千里的话题。客人可以走出毡房,看辽阔的草原和彩云似的羊群,和哈萨克巴郎玩起游戏……

  开饭了。但,还有一道程序,净手--用铜制的沙玛瓦,倒在手里一点,洗完手,再倒了水冲洗。

  然后,主人会按客人在他心目中的尊贵程度在毡子上排好座次,准备开餐。

  开餐的过程也是很复杂的:主人把盛在盘子里的煮好的羊肉的头献给客人中的“领导”(以示尊敬),而“领导”也要按哈萨克人的习俗把羊头从盘子里端起,拿起一把刀割下羊两颊上的一块肉放在盘子里(表示接受),再割下一只羊耳朵给在场的最小的孩子(一般是男孩子,意思是叫他听大人的话),然后,把羊头还给主人。

  这时主人才拿刀将全羊的不同部位分为6大部分:一是巴斯(羊头)、江巴斯(臂部);二是阿斯克几利克(后腿骨)、三是乌尔唐几利克(大腿)、四是加乌仁(臂骨);五是开里几利克(前腿板骨);六是格玛拉几利克(前腿骨)。除羊头外,6个部位都是双份的。然后,分别将这6个部位给在座的所有客人和他的家人。

  然后才是那顿“那仁”饭。“那仁”是草原牧区哈萨克人的上等饭,常被用做招待宾客,一般在晚间食用。

  “那仁”的做法很简单,主要原料是面粉、羊肉、洋葱和盐。其做法是,宰杀羊后去除五脏,把羊肉切成大块,放在凉水锅里开始加热,煮沸后,撇去血沫,再用文火慢煮,并不停地“扬汤止沸”。2个小时后,在已煮熟后的汤内放盐、葱,以保持肉香汤鲜。然后将肉取出,用原汁煮面片,捞出盛在盘子里,再把肉放在面片上,加些洋葱,这种连肉带面抓着吃的饭就叫“那仁”。

  吃“那仁”后,主人会请你喝一碗鲜美且极有营养的羊肉原汤,里面有胡萝卜、洋葱、香菜等。

  吃肉吃“那仁”的同时还要喝酒。新疆草原上牧人会说“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你不会喝酒,你就太“那丝”了(“那丝”意味着你不给主人长面子)。而那酒碗,几乎就是我们在城市里用的茶碗,一只碗,可以装上3两酒。

  酒碗只有一只,轮流喝,你不喝,下一位就一直等待你。

  但是,哈萨克人绝对不会给你有喝酒的压迫感,实在喝不了,你就将碗口朝下,示意:“我很‘那丝’”,主人会原谅你的酒量的。

  胃口好,酒量好,加上毡房内的热烈气氛,这“巴塔”仪式一般会从黄昏一直持续到凌晨。接着,就是酒与歌的混合,接着,就是醉的感觉。

  “巴塔”结束的时候,草原上依然一片寂静,羊儿睡了,天上的星星没了……

  三、

  哈萨克人说,无论生活多么复杂与简单,家境多么富裕与贫寒,来到草原的每个人都是客人,每座毡房里都有一个餐桌,每个餐桌上都会摆满食物,“一切都是真主安排的,我们没有选择。”

  一个复杂却又难得见到的“巴塔”仪式,现在几乎只有到更深的深山里的哈萨克人家才可以遇见,在城市的哈萨克风味饮食店里,你根本见不到这种仪式。

  这么多年来,我在城市里蜷缩着,偶尔见到哈萨克人扎在山坡草地上的毡房,就想起多年前在天山、阿尔泰草原上的这种礼仪,回味起来,嘴角总是流淌着谗液。

  要离开毡房了,客人会和主人握手告别:说,“欢迎你们到我们的城市去!”

  --实际上,哈萨克人是不会去客人在城市里的钢筋、水泥、砖块垒砌的毡房的,因为,只有客人适应草原,没有牧人适应城市的。所以,毡房总在零星地、孤独地散落在大山里的某个角落,它们与繁华离得很远,而“巴塔”,只有在草原上举行才更情真意切。

  图:山坡上悠闲的羊只

  (2003-11-15 乌鲁木齐)(网络原创,仅供CCTV论坛使用,其他网站严禁转载)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

相关文章:

  • 古道乡村--草原巴塔 (2004/09/14/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