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2004年一季度

闲度月城望彝风【(小今)】02-04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09日 17:00

  月城,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别称。从熟悉西昌这个名字到现在已经有十个年头,而此时我才是第一次知道了它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

  一、圆梦西昌

  起初仅仅知道西昌是卫星发射基地,只能想象着那里的遥远和荒凉。十年前,又从一位同学那里得知了彝族,并且从火把节与百褶裙的故事中了解到凉山。就此便埋下了去西昌逛逛的心愿,但这一愿望却在十年后的这个春节长假里才得以实现。从西安至西昌,渡过二十五个小时的列车生活后,仿佛通过时光隧道,将自己朦胧地扯回到十年前。

  正月里的西昌如同我们北方的三月天,暖暖地阳光让闲散的我认为这是上苍的恩赐。湛蓝天空中动画般地飘着云朵,满载着我的遐想飞掠大凉山。在一片灿烂的晴空下,我那位作为朋友兼地主的老同学,义无反顾地充当起了导游,陪我携来青翠的泸山松、捧起幽深的邛海水、推开朽蚀的古城门、咀嚼地道的川麻辣、欣赏纯粹的彝风情、享受深冬的小阳春……临一座精巧的小城,传一份异乡的亲切。

  当我问起西昌“月城”的美名何来时,老同学便指指天空,让我尽量地去想象一年四季里这般普通的艳阳天,于是感叹,万里无云的夜空怎能不挂一轮明月来装饰?西昌人对月亮的喜好和赞许不光在口头上,步入大街小巷,会遇到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以一弯新月为外形的雕塑、路灯等。为了证明这一事实,我在西昌呆的几日里,每晚都会下意识地迎着微风抬头望夜空,寻觅那盏为西昌带来灵气的明灯。

  逛在西昌,是我头一次独行于陌生的地域而不必持地图的,一则因为有优秀的“导游”陪同,二则因为西昌城并不大,道路也不复杂,步行两个多小时,差不多就穿过了城区。西昌的繁华程度自然比不得那些大城市,可是在它角角落落总能搜到大城市里该有的景致,例如酒吧一条街红得发紫、数码歌城装修华丽、网吧话吧一应俱全。

  小城西昌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乖巧!

  二、泸山邛海

  估计自有了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词句后,人们便没法不将山、水的传说一代一代地传唱下去。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地的泸山就离不开仙的故事,泸山脚下的邛海就更是传说的摇篮了。

  立在这几日来我小住的那座房间窗前,直接就能看到正前方的泸山和邛海。一个挺拔健壮,一个温柔飘逸;一个背依着大凉山守护着月城千万年,一个萦绕在山脚下滋润了小城千百代。直到现在,西昌人会自豪地宣称,他们的家乡有山也有水。

  山且不提,虽然那只是高不过几百米的小山,但三个小时过去了,我却在东张西望中,仅仅攀上了其三分之一的高度。友善的泸山并不会因此而耻笑,它仍回赠了我青绿的丛林和儒、释、道三教齐聚的壮观。

  许多史料仔仔细细地记载着泸山与邛海的变迁,也有文献清清楚楚地描述过它们特殊形态的成因,这也是头一次让我了解到,原来西昌正处于一段地震高发地带,据说在泸山的另一边,还有一条蜿蜒在大裂谷中的小江,源源不断地为邛海送来补给。可即使这样,近年来无规划地填湖造地,已让号称31平方公里的邛海消瘦许多。

  为我打上一串串问号的正是山脚下这片柔情的“海”。西昌人喜欢将这片内陆淡水湖称为 “海”,也许是羡慕它的博大,也许是敬仰它的神秘,也许是骐骥它的丰裕,也许它才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最美丽的海。

  很不习惯地将这片大湖喊作“海”,可是却经不起迎风破浪的吸引,当泛舟于海面时,仍会轻叹水之清澈、风之飒爽、天之宽广、你我之渺小。常有渔家自如地摇着一叶扁舟,漂在海面上兜售他们的烤鱼、烤虾等,别样的取材方式,将唾手可得的收获在转眼间与可观的经济收入相挂钩,这类商业行为正深深地吸引着大批漫无目的浮在邛海上的游客们。驾驶电瓶船横渡邛海最窄的五公里,来回也需要一个小时,可是就在这短暂的六十分钟里,能够浓缩起海鸟矫健的身影,我一边期待着声声鸣叫,一边拂弄着舷侧的清凉。

  泸山和邛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依恋。

  三、色彩彝族

  彝人制造一曲《七月火把节》唱出了能够点燃双眼、点燃心灵、点燃青春、点燃梦想的欢快节日,带给我们一个拥有美丽衣裳、古老音乐、纯洁爱情的民族。其实远远在此之前,始终诱惑着我的还是彝族姑娘的百褶裙,无数次地想象过若自己着一身彝装会是什么样子,肯定在滑稽中掺着新奇、兴奋中伴有手足无措。

  第一次在西昌的大街上见到头缠布巾、肩披斗篷的行人,会锁定目光,让它追随着异样的民族服饰而去,可是渐渐地却发现自己的眼睛不够用了,因为这个古老的民族就穿梭在身边、早已平和地融合在现代化的城市中。西昌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更是彝族人的家乡,而我等却是这里的客。

  几乎西昌市所有政府性质单位门前的牌匾,都会用彝汉两种文字书写,甚至连学校也不例外。听说彝族是一个非常健全的民族,不但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还有自己的法律,似乎彝族人完全可以生活在自己的民族氛围中。但在如今的西昌市区,很难从老百姓的外表上分清楚他的民族了,语言的同化、风俗的融合,继承并发扬着两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在西昌市偶尔听到了一位老大爷有意或无意间对彝族人的评价:彝族人比汉族人更讲信用。虽然当时心里有一些不是滋味,可这句话为我此后几天在西昌的旅行铺垫了好的心情,以至于从彝族人手中买东西而不会砍价。

  由于时间原因,我无法深入大凉山深处去寻觅彝风彝俗,只能在一家彝族民俗餐厅粗略感受少数民族风情。衣着民族服饰的帅哥靓妹,不但是这里的服务员,而且也是歌手、舞者,为顾客的即兴表演,只能算作略表心意的见面礼。

  少数民族最吸引我的是服饰及歌舞,其中服饰的差异是直接能够感受到的,它们多以绚丽的色彩为主旋律, 彝族自然也不例外。姑娘的百拍裙、小伙的大斗篷,还有花头巾和小夹袄,让我目不暇接地数着眼前朵朵飘过的彩云。听说在缤纷的色彩中,其中彝族人通常仅运用红、黑、黄三色进行搭配,不但衣裙如此,就连著名的彝族漆器也同样。

  在西昌闲散的几天里,最常见到的彝族漆器就是饰品和餐具。从起初入餐厅的惊叹,到为自己选购填满背包;从羡慕彝族姑娘的发簪,到为自己添置披挂;我只觉得在一个异乡人眼里,它们的观赏性远远超过了实用性。在我好奇地频频举相机抢拍下身边的这些色彩时,自己这一举一动也成了当地人眼中的稀奇。

  彝族的色彩给我的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浓烈


  四、高歌欢舞

  少数民族的歌舞应该比它的服饰更绚烂,不仅有七彩式的音符,还有欢快雀跃的节拍。由于迷恋彝族的火把节,因此一遍遍地想象着火把节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们围绕着篝火舞动的场面。对于著名的火把节,我虽多次地耳闻却不曾目睹,这一回亲近大凉山,同样遗憾不能亲历这个以欢快著称的节日。也许以后有夏季再访西昌的机会吧,不知道会不会赶上甩动的裙摆、跳动的火焰、飘荡的歌曲和飞舞的笑容。

  西昌小城被旅游开发的痕迹不多,听说主要的旅游项目是侧重于民俗游,比如品尝民族小吃,体会民族风情,参与民族活动等,于是不难预料到火把节期间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鼎沸场面。早就听老同学说起过他们在火把节里有整整一周的假期,使得我羡慕不已,一边口口声声地嚷着不公,一边憧憬着美妙的七月。在我兴致勃勃地追问间,真怕别人笑我少见多怪,可物以稀为贵确是真理。

  听了彝族姑娘们的歌,虽然解释说已用彝汉两种语言分别唱,可是我偏偏只顾了旋律,却忘记了歌词,最终只能猜想一首没有伴奏的女声小合唱歌曲大意是请酒、祝福等,女孩子们的歌声不能算作最好,但音调足够美妙。没有仔细研究过彝族风俗,可是觉得情歌也应该是这个民族歌曲中的主打,可惜这次没有机会细细找寻了,以后就着火把节的欢快聆听吧。

  火光在跳动,曲子很快也随之跳动起来,彝族姑娘的跳动很身,更引得围观的游客们跃跃欲试。几次试图尾随他们圆圈舞的队伍,可总被荡漾起的长裙夺走目光。朋友们一个个融进了欢快的舞蹈中,以挽手牵出好客,用舞步踏出喜悦,凭火光照亮来时遥遥路途,靠笑容温暖宾主浓浓情意。

  想抬脚,却连最简单的节拍也跟不上;想挪步,却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最终觉得,绕在彝族姑娘身旁,与其笨拙地效颦,还不如静静地欣赏,以心的节率去和曲的悠扬。

  彝族歌舞给我的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无忧

  五、炉火纯青

  我是子夜到达西昌的,却发现夜市仍红火,多数是烧烤,各种类型的烧烤品种比烧制出的美食更吸引我。起初只知道鸡鸭鱼肉可以烧烤,充其量再烤点玉米、土豆,可是万万没想到第一眼被我看中的是烤茄子,不知道在炭火上的蔬菜会是什么样子。看我欲流口水的状态,老同学便在我面前已堆满了“丰盛”。有我叫得上名的,更有我叫不上名的;有我指认得出的,也有我不敢相认的。刚开始淑女般小心翼翼、慢条斯理地下筷,可已不及众“地主”们弹指一挥间的扫荡。

  烤羊排、烤鱼柳、烤牛筋、烤排骨……这些显然见惯不怪,但精致的做法,让人不禁啧啧称绝。可是比起奇特的烤海鲜、烤蔬菜来说,早已是小巫见大巫了。油光发亮的茄子在炭火上渐渐变得“满身打褶”时,不由觉得如同光阴在瞬间流失。当茄子被剖开时,在松软嫩黄的瓤上撒下红椒、绿蒜,顿时色彩的缤纷便被汇成一餐美味,色香味俱全了,怎么可能不让焦急等候在炭火旁的我垂涎呢?

  在西昌吃了几天的小吃,夜市是最让人惊讶的,且不比划它的场面了,惟独有一样蔬菜出现在烤炉上就足够让人张目结舌的了——韭菜!西昌人喜欢把细长的韭菜打成卷儿,穿在竹签上,烧烤的方法与采用的作料烤肉没什么区别,它的形状、色彩都非常漂亮,让人看一眼就有食欲。有时也不必费神地卷起韭菜,直接从根部穿在竹签上,烤毕后根据自己的口味调适当的醋或其他的调料,像是一道被打湿的门帘,入口却色鲜味美。

  更让我开心、开胃又开眼的是烤海鲜,说起一般的烤鱼,只觉得鲜嫩;再看看遍地的烤虾,才觉得馋人;最后捧在手里的是烤海贝时,让我这个酷爱海鲜的人喜不自禁。立在大虾仁身旁边守候了许久,才得以看清它的制作流程:用刀撬开贝壳取出贝肉清洗,此时其中一叶贝壳已架在烧烤炉烧热了清油,将剁碎的贝肉填回到贝壳中,可以听到清脆的被油煎到的声音。同样的红椒、绿蒜,加上少许香菜、酸菜、调料等等,不等老板忙完手边的事,一碟贝壳大餐就可以上桌了。贝壳,即是锅又是碗还是盘,真不知道吃得底朝天后还能做什么餐具。

  在西昌人的眼里,没有什么不能拿出来摆在烧烤摊上的,随便找一家坐下来品尝,都会觉得眼睛比嘴巴更加地繁忙。由于嘴巴的贪婪,胃总有被撑胞的那一刻,而眼睛的贪婪却像是无底之渊。关于西昌的烧烤暂且描述这么多,免得又要流口水了。

  街边烧烤给我的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诱惑

  六、闲度月城

  闲散的日子加上明媚的阳光,让人只想赖在藤椅上,一手握茶壶,一手轻点手机键盘,给朋友们发送出此时的惬意。很久以来就知道四川人有进茶馆、摆龙门阵的嗜好,虽然没有真正地目睹过这样的场面,可是总能从边边角角里,叩击这份悠闲、这份自在。

  在西昌,没想到就在一片喧嚣背后的一街之隔,有一座同样以四四方方的城墙与古朴纯厚的城门洞围起了西昌老城。漫步西昌老城,耳边突然没有了烦躁的汽车喇叭声,走在小街上起初还有些不适应,总觉得该有点能吸引人的声音,可是寻找的结果仍是静谧,街道上的人们步履悠闲,顺手拣着路边小摊贩箩筐中的几根菜叶儿。

  当我朝一排排的老房子里探头探脑时,保留不多的老茶馆虽然让我充满好奇,但又有些让我失望。本来也想走进光线昏暗的茶馆凑热闹,可是那里仅有沿着墙根坐着的一排排老者。茶馆里并不热闹,也许因为那里蕴涵了太多的陈年旧事,也许那里几乎凝固的时间概念已远远不能满足年轻人的欲望。于是继续在老城的小街间搜寻,围看加工棒棒鸡、拨弄细且弯曲的当地的甘蔗、叩击坡上坡下的石板路、依在老屋的檐下躲避正月里西昌的艳阳……不知道自己在老城里散步到几时,只晓得这片不久前还拥有繁华老城,会很快在替代与萧条中被遗忘。

  在西昌乘出租车非常方便,三元(夜班车四元)的起步价叫人不再问津路旁摇晃的公交,可是每公里1.60元的费用,又让人不敢打车跑远路,中巴车同样是前往郊区的很好选择。

  听说被大山环抱的西昌,通往郊县的路不十分好走,仅五十公里外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驱车前往就得花去近两个小时。向往了很久,终于没能如愿参观,老同学说得留点遗憾。

  虽说是冬日里的西昌,可是满街兜售的草莓让我怀念至今。每斤一元的价格,让我不忍心再讨价还价,于是一口气拎回数斤,坐在窗口,一边吮吸鲜果的甘甜,一边对望安详的泸山邛海。

  同朋友们聊过许多起在西昌闲度日子,可总是忍不住想提起风味小吃。也许是地理位置与云南毗邻吧,米线也成了西昌不可缺少的饭食。没有考察过他们所说的“粉”到底和“米线”有什么区别,可是多种多样的加工方式,根本没办法在几日里品尝齐全。西昌的饮食习惯很让我觉得奇怪,因为几乎每一餐的习惯都比我们北方快一个节拍。例如,米线这样快餐式的食品,在我看来多数会作为午餐打发掉,而西昌人会将他们认认真真地请上早晨的餐桌,而且一道道程序吃得毫不马虎;我通常习惯于晚饭的时间去吃烧烤,但是在西昌却正正规规地将午餐消磨在了烧烤炉旁,听说西昌的烧烤往往会从中午十一左右开始,一直可以烟熏火燎到次日凌晨;那么西昌人的晚饭又该怎么解决呢?估计下次有机会拜访西昌时,得再多住些日子才能总结出一二。

  闲度月城几日给我的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安逸。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

相关文章:

  • 闲度月城望彝风(一)(二)(三) (2004/03/09/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