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承德避暑山庄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二十四):承德避暑山庄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17日 15:17

  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

  1793年7月26日,英国特使马葛尔尼带着英王乔治三世的问候,和一支700人的使团,抵达了天津的大沽口,等待着大清皇帝乾隆的召见。但乾隆皇帝召见他的地方并不是在北京的紫禁城,而是皇帝的行宫,承德避暑山庄。

  清康熙十二年,吴三桂等三个藩王,起兵谋反,掀起了“三藩之乱”。年仅二十岁的康熙皇帝坐镇指挥,平息叛乱。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康熙皇帝深深意识到当年骁勇善战的八旗官兵,由于长期生活在安逸之中,消磨得已毫无斗志。

  康熙皇帝决定在距承德以北近三百里的地方设立木兰场。每年秋天,由皇帝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各级官员进行狩猎。皇帝不仅亲自持弓上马,参加围猎,而且通过观看围猎,可以察看皇子王孙的骑射本领是否精湛,同时也对各级官员能力进行考核。用康熙皇帝的话说,设立木兰围场就是使那些贵族子弟不至于落入颓靡奢侈的生活,达到加强武备、提高士气的作用。

  设立木兰围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加强对蒙古各族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

  1690年,康熙平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蒙古全境出现了平静局面,而康熙皇帝也终于实现了他设立木兰围场的初衷。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到木兰围场狩猎达48次。而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举行秋猎也有47次之多。

  皇帝在狩猎时照例要处理政务,颁布政令,所以,皇朝里的一切职能机关都要一起搬地到围场来。1701年,康熙来到承德热河一带时,立刻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康熙立刻颁布圣旨,在这里兴建行宫。

  1703年,热河行宫开始兴建,康熙皇帝不仅选定了行宫的位置,而且亲自设计和指挥行宫的建造。5年之后,热河行宫初步建成。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把热河行宫赐名为“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共建成120多组建筑,总面积相当于两个颐和园,八个故宫。避暑山庄内部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宫殿区里的建筑青砖灰瓦,构成了北方常见的多重式院落结构,更像北京城里的民居——四合院。

  建园之初,康熙皇帝就要求“集天下景色于一园,移天缩地为一方”。避暑山庄的苑景区可分为湖洲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三大区域各具特色,是这种缩影的最好体现。

  康熙皇帝修建避暑山庄,就是为了巩固边疆四邑,对少数民族实行一整套的怀柔笼络政策。康熙皇帝几乎每年都有半年的时间住在避暑山庄,处理政务,接见蒙古族首领。那些远道而来的少数民族首领不必长途进京就可以在这里觐见皇帝,并以轻松的心情参加狩猎,无形之中拉近了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距离。

  1711年,康熙皇帝对避暑山庄的36处景观每一处都用四个字统一题写了名称。四十多年后,他的孙子乾隆又以每一处用三个字也题写了36处景观,合称“康乾72景”。而列为康乾72景中的第一景就是这座烟波致爽殿,烟波致爽殿外表看似简朴,殿内却富丽堂皇。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寝宫。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咸丰出逃到避暑山庄,并在这里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终,咸丰也病死在这里。

  康熙皇帝曾说,在避暑山庄奉行的怀柔政策,使蒙古各部落安心防备北方的边境,比修筑长城更加重要。康熙皇帝虽然没有修筑长城,却把避暑山庄用绵延20多里的宫墙,包了个严严实实。宫墙有7米高,宽近3米,在当时也算一项浩大的工程,可是康熙皇帝却没有动用国库的银两,就把它建了起来。

  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的丘陵上,如众星拱月般环列着12座金碧辉煌的大型寺庙。12座寺庙中其中有 八座寺庙在北京设有办事处,并向清政府理藩院直接领取银饷,所以称这八处京师之外的庙宇为外八庙。兴建这些寺庙的主要目的除了顺应蒙藏等少数民族信奉喇嘛教的习俗。更主要的是实施清朝皇帝的怀柔政策,安定边疆。

  1755年,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为庆祝这一胜利,乾隆在避暑山庄宴请前来朝见的厄鲁特蒙古四部贵族,为尊重蒙古一向“敬佛、兴黄教”的习俗,乾隆下令仿西藏三摩耶庙建造了普宁寺。普宁寺也是乾隆时代在避暑山庄修建的第一座寺庙。

  1770年,是乾隆皇帝的60大寿。来祝寿的是各民族首领。其中蒙古王公就占了绝大多数,由于他们大都信仰喇嘛教,乾隆皇帝就花了四年的时间,仿照西藏的布达拉宫修建了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也是外八庙中气势宏伟、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因此又称为小布达拉宫。

  就在普陀宗乘之庙刚刚要建成的时候,一支在明朝末年被迫远迁的蒙古土尔扈特部踏上了回归故土之路。他们冲破了数万俄军的围追堵截,8个月后,到达了新疆伊犁,人数只剩下出发时的一半。而此时,普陀宗乘之庙刚好完工。

  土尔扈特人的回归使乾隆皇帝大为感动。乾隆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万法归一殿举行隆重的庆祝法会,用宗教的形势为土尔扈特部人祝福,并在所落成的普陀宗乘之庙中用立碑记载了这一事件。

  1778年,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听说乾隆要举行七十寿典的消息后,准备进朝祝贺。

  乾隆认为六世班禅的此行是自愿来京,是清王朝吉祥盛世的象征。

  乾隆决定给班禅建行宫,他把行宫的地址就选在避暑山庄以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的山坡上,形制上仿照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一年后,班禅行宫竣工,乾隆皇帝取名为须弥福寿之庙,意思是“多福多寿吉祥如意的须弥山”。

  1780年7月21日,六世班禅一行来到承德避暑山庄在澹泊敬诚殿,朝见乾隆。令班禅没有想到的是乾隆与班禅对话大多使用藏语,只是在涉及经文时才由国师翻译,这使班禅深受感动。

  1793年9月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又迎来了他的八十二寿辰,在前来祝寿的外国使团当中,还有第一次来访的英国特使马葛尔尼和他的700人的随从。

  马葛尔尼此行的真正目的是商讨两国之间互通贸易,增开通商口岸。

  但由于礼仪之争,导致了马葛尔尼此行的最终失败。两国之间没有达成任何一项协议。

  马葛尔尼带着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避暑山庄,但是他的使团成员却在中国逗留期间,收集了大量的政治军事情报。几十年以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使用的地图,正是根据马葛尔尼一行当年收集的情报绘制的。战争期间的避暑山庄迎来的不再是朝贺的王公贵族,而是一批又一批从京城出逃到这里的皇亲国戚,以及战败的八旗官兵。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