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皖南古村落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十一):皖南古村落

央视国际 2003年08月28日 17:39

  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

  胡适与陶行知这两位中国学者,都来自安徽南部的古老徽州。在他们生活的年代,人们要进入徽州黟县境内,必须先走水路。然后穿过西递村村口的桃源洞,沿着小溪再曲曲折折走上几百米,峰回路转,一块盆地呈现眼前。

  这里阡陌纵横,一座座房屋错落相间,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面的描写颇为相似。而西递人也自称是“桃花源里人家”。

  陶渊明曾居住过的牛头山与西递直线距离不过75公里,然而皖南地形复杂,山重水复之间,陶渊明是否真正到过黟县西递村,世间是否存在一个真实的桃花源,也就成了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另一个皖南村落,宏村,被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背倚青山,山前溪水环绕,山水之间是一块平地。村庄就建在这片平地之上。村庄内部,一条活水绕过家家门前。

  不过,宏村内部的活水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村民们后来修建的。

  宏村形成村落的时间大约在南宋。

  村落初期,只有山前那一条溪水。后来由于人口的发展,在狭长的土地上,宏村人的房屋很挤,一旦一户发生火情,整个村落都有危险。

  明朝永乐年间,宏村人邀请徽州地理先生何可达重新勘测规划,希望老先生能为他们消除火灾的隐患。

  何可达认为,人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必须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为自己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经过十年的探索,何可达确定了把溪水引到村民家门口的村落规划方案。

  根据何可达的设计,村民先把村中那口仅有的小泉窟,开掘成一个宽阔的半月形水塘,取“花未开、月未圆”的境界,称为“月沼”。

  然后村民从山前的那条溪水上游,引出向西流的活水,在各家各户门前经过,经过月沼,最后流回溪水下游。村民们利用天然的地势落差,使水渠中水流始终保持活性,同时在上游设置水闸,控制水的流量,这样,水渠之水就能长年不枯。

  开始,村里的学堂是建在村口的。为了解决孩子们和老师用水的问题,也为了美化学堂的环境,村民们又在学堂旁边修建了南湖。

  就这样,月沼,水渠,南湖,天然的溪水,组成一个活水系,终日潺潺在村中流淌。一旦发生火险,任何人家都能够就近在家门口取水。

  村民们日常的生活用水也都从这里打取。每天早晨8点之前是全村人使用饮用水时间,8点以后才允许人们在水渠中浣洗。

  500年后的今天,宏村的水渠依然清澈如许。

  但在徽州的土地上繁衍了数百年的家族,祖先却不是徽州人。他们大多数来自中原。

  像西递胡氏就是唐朝皇室的后人。现在,在西递的追慕堂里,仍然供奉着他们的远祖,唐太宗李世民。

  每逢战乱,一些中原的名门望族也会举家南迁。皖南山峦起伏,交通不便,成为这些望族的首选之地。徽州的古村落,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家族。这些中原望族,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耕读礼俗。

  履福堂的主人是清代西递一位知名的收藏家。

  他一生酷爱读书,写诗,作画,惟独不喜做官。可这位老人家的厅堂里却有一幅这样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把经商和读书等同起来,这在当时的社会可是非同一般的事情。原来,徽州人虽然重视文化教育,但是这里毕竟人多地少,客观局面使清高的徽州人不得不放下架子,选择从商。

  于是经过几年学校教育后,大多数徽州人就会外出学习经商。成年后参加科举,一旦不中,就做商人。

  徽商在明清之际取代晋商陕商成为当时中国最成功的商人。

  徽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大量资本投入到自家宅院的建设中。

  中门,又叫仪门,是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独有的建筑形式。中门专供贵客通行。

  奇怪的是,在清末著名的大盐商汪定贵家中门的边门上方,雕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图案:“商”字。

  经商成功的汪定贵花钱捐了个五品官职,却只是个虚职,没有实权。于是他就恶作剧似的将“商”字高刻于边门之上,来访客人,无论他是什么职业,都要低商一等,从商下面通过。

  这所大宅院占地2100平方米,光是木柱就有136根。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木雕世界。

  徽州匠人的作品,无不繁复细腻,精致绝美,即使在故宫颐和园中,也难以找到一块与之相似的精美雕刻来。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杨鸿勋:“它所不同的就是,它是做得非常之精彩。一个数量大,到处都用,用雕刻。一个是雕刻的精美、水平高,技术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都很高。”

  在西递和宏村,有几个建筑明显高出其他民居。

  敬爱堂就是其中之一。从大门开始,敬爱堂就显得气势非常,使人顿生敬畏。这就是西递的胡氏宗祠。

  敬爱堂的大厅,是胡氏子孙集体祭祖的场所。

  进入里门,正中横梁上,是这幅一米见方的“孝”字。

  这幅字的作者,就是朱熹。他发展完善了理学思想,创造更加严谨的规矩和秩序,从而强化了徽州人的宗法观念。

  至今,徽州人仍然保持着对祖先的尊崇。每逢清明前后,子孙后代一定要扫墓祭祖。

  宗族的强大推动了徽商集团的发展。他们渐渐垄断了木材、茶叶和丝绸、盐业贸易,最终形成了徽商称雄中国数百年的局面。而徽商集团的成功,又必然促使他们要继续维系宗族的稳定与强大。

  传宗接代,女人是关键。

  古代中国,任何城市都有牌坊,却没有哪个地方,像徽州一样,拥有这么多的牌坊。牌坊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贞节坊,另一种是功德坊,包括科举坊、忠孝义坊等。

  徽州的牌坊中,属于女性的只有一种,贞节坊。

  徽州男子外出经商之前,父母都要给他们完婚。新婚不久,丈夫就要远走他乡。男人们在外面打拼,十年八载难得回家一次。而家中妇女们的行为受到了严格限制。

  建于1905年的“孝贞节烈坊”,是徽州最后一座牌坊。她已经显得简陋寒酸,然而坊额上的字却惊心动魄:“徽州府属孝贞节烈65078名”。

  这里表彰的65078名妇女,没有名字。

  徽州古老的村落在徽州女人的忍辱负重中维持了家庭和家族的安稳。有了稳定的后院,徽商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经营活动中。

  明清之际,徽商鼎盛。当时江浙一代拥有千万家财的盐商35人,其中28个是徽州人。

  中世纪晚期,西洋的商人已实现了向早期资本家的转型。但徽商积累大量资本后,却将大部分金钱用于自己的住宅建设。

  徽商的没落给皖南古村落的发展划上了一个休止符,却保存了完整的明清村落建筑群样式。西递和宏村浓缩了徽商鼎盛时期的那段历史,凝结了徽州古老而优秀的文化,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绝唱。

  (CCTV《探索发现》供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