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甘孜城生活高原化

  嗒哒嘀哒——哒嘀嗒哒. ...起床的军号声划破黎明,回荡在甘孜城下的雅砻河 谷里。 我睡意正浓,猛然被惊醒过来,翻翻身,伸伸腿,只觉得四肢酸软,眼皮粘 在一起,睁都睁不开。

  经过几天的连续行军, 我们到达了康北重镇甘孜。这段行军虽说是坐汽车,可 公路仅仅粗通, 颠簸不说,遇上泛浆的“橡皮路”,还得下车来推着汽车走,也够 劳累。 到达甘孜后,休整了一下,由于对高原上的气候和生活还不适应,体力恢复 慢,总觉困乏,真想在被窝里多呆一会儿。

  号音就是命令! 我揉揉眼,竭力挣起身来,迷迷糊糊地抓过脚头上的军衣就往 身上穿。 谁知一抬胳膊,竟碰到什么软绵绵的东西上,只听得哗啦一声响,还夹杂 着绳索的轧轧声。 我定定神,这才回味过来,现在是住帐篷了,自己还当在屋里, 随意伸腰甩胳膊哩, 不觉哑然失笑。军直机关到达甘孜后,立即响应生活高原化的 号召, 住帐篷就是生活高原化的一项内容。一顶帐篷,由几块特制的帐篷布搭成, 行军时折开来,每人各背一块,下雨下雪就当雨布用。

  晨曦微露, 我一边朝早操场地走去,一边透过淡烟似的晓雾,四处眺望。甘孜 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康北重镇。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朱总司令率领红二 方面军与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在这里会师, 帮助当地藏族同胞建立了“博巴政府”, 传播革命火种。 甘孜城依山而建,顺着山坡一层一层的簇拥着大片房屋。这些房屋 大都平顶泥墙, 低矮简陋,也有一些嵌着玻璃窗的两层楼房夹杂其中,家家屋顶上 都挂着红旗。 城北山岗上矗立着一座殿阁重重,金顶辉煌的建筑物,想必那就是甘 孜喇嘛寺了。 在内地,我也曾去过寺庙,看见过菩萨神像,然而此刻,头一次面对 藏地喇嘛寺,心里却不由得倍感神秘。

  我把目光从甘孜城头移向雅砻河谷。 东边,灯火闪亮,机声隆隆,工兵部队正 在日夜赶修机场。 西边,大片帐篷,草绿色的、黄褐色的、白色的,像一簇簇蘑菇 拥挤在雅砻河滩上 ,那是连队的帐篷营地。

  第二天, 宣传部组织大家去雅砻河畔参观连队的帐篷营地。当我站在帐篷营地 前面时, 简直惊讶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营地大门口竖立着一座翠绿的松枝牌 门, 牌门上高挂红旗, 正中缀着斗大的八一军徽。 从牌门朝里望去,一条标名为 “进军路” 的平展大道直通“藏汉人民大团结广场”。广场南北两边用白色和红色 鹅卵石镶嵌着: 进军西藏,巩固国防!坚决把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等大字标语。 “进军路” 上整齐地铺着草坯,脚踩上去还软软的有点弹性。进军路两边排列着一 溜溜帐篷, 这些帐篷搭在一米多深的地坑上,三面围着草坯,整洁宽敞,无论哪一 顶, 比起机关女同志搭的歪歪斜斜的小马鞍来,都堪称帐篷大厦。广场北边的“人 马健康路” 直通炊烟缭绕的伙房。在这风沙雨雪变化无常的高原河谷荒滩上,连队 的指战员们竟创造了如此富于生机和情趣的高原生活, 展现了我军在艰苦环境下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负重爬山, 是生活高原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天刚朦朦亮,我们就背着背包和 干粮袋(里面装的是沙子, 增加重量),朝甘孜城北的一个山头走去。高原上空气 干燥, 氧气稀薄,我们这些刚从川西平原来的人,一走动就喘气。起初,同志们在 山坡上还一个紧接一个, 保持着整齐的队形,没等爬到半山腰,有些人就呼哧呼哧 地拉开了风箱, 不得不走走停停,队形也散了。我虽然也心跳气喘得厉害,额头直 冒汗, 但仍尽量坚持着。心想,从甘孜往西就得步行了,进军道上的雪岭冰峰正在 前边等着我哩! 打铁先得本身硬,现在不刻苦锻炼,誓把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的决 心岂不要放空炮! 第二天早上,我在自己的背包里偷偷藏了块不大不小的鹅卵石, 爬山回来, 后背磨得火辣辣的疼。我发现别的女同志的背包里也藏了石头,有的比 我背的还大。

  收操后,我们接着来到一个柳树林里学习藏语文。柳树林的围墙坍塌了好几处, 散发着羊粪的骚臊味, 雅砻河从旁边滔滔流过。我们刚各自找块石头坐下,宣传部 长就陪着一个喇嘛走来,介绍说他就是新来的藏语文教员。这个喇嘛年约四十来岁, 斜肩披着绛色袈裟, 仪态端庄,举止文雅,汉话也说得很流利。后来我们才知道, 被称为云登法师的喇嘛教员竟是一位老革命, 曾随红军去延安,后来一直在内蒙古 作寺庙工作, 他跟宣传部长一样,还是个吃中灶的干部哩。云登法师亲自来教课, 显然是想让大家更加重视学习藏语文。

  我们在川西就开始学习藏语文了, 教员是一位姓谭的中年汉族人,他曾在拉萨 小学当教师。 1949年春,西藏地方“噶厦”政府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唆使下,以 “反共” 为借口,把国民党驻藏人员和一些在拉萨做茶叶、丝绸、百货等生意的汉 商强行驱逐出拉萨, 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驱汉事件”。谭教员就是那个时候被迫离 开拉萨到重庆的,军政治部把他临时借来给进藏人员教藏语文。

  谭教员态度谦恭, 教课特别卖力,除藏语文外,还不断给我们介绍一些西藏的 风土人情, 如雪山冰河、牧场庄园、寺庙经塔、唐柳汉碑、婚筵歌舞和跳神天葬等 等。 他有教学经验,讲得形象生动,大家都很感兴趣,每次上课,我都瞪大眼睛, 听得入迷。

  谭教员说, 到西藏去不懂藏话,犹如瞎子走路,处处碰壁,还会闹笑话。他举 例说, 当年他进藏的时候,一句藏话也不会说。一天住宿后,想买点鸡蛋吃,只好 用手指比个圆圈给藏族房东看。 房东一看,会意地点点头,转身进里屋端出一个小 竹筐, 朝他点头微笑,意思是说你要的东西我给你拿来了。他一看,小竹筐里装的 全是洋芋(土豆)。谭教员还讲了一个笑话:清朝末年,一个坐镇昌都的汉官办案, 随口骂了一声“王八羔子” !汉官不懂藏话,“通司”(现在叫翻译)就趁机钻空 子对藏族案犯说, 老爷说了,90张狐皮,听见了吗?赶快去拿90张狐皮来请老爷息 怒。 原来,汉话“王八羔子”与藏话90张狐皮谐音,结果汉官落了个贪官之名,90 张狐皮却被“通司”中饱了私囊。

  现在, 我们坐在柳林中,一个个盯着挂在前面树叉上的小黑板,跟着喇嘛教员 反复诵读: 啊措米芒金朱玛米英(我们是人民解放军)!金朱玛米米芒向德秀(解 放军为人民服务) !尽管南腔北调,有的尖声细气,清脆悦耳,有的粗声大嗓,含 混不清, 但大家都读得挺认真。坐在后排的运输员老于,一边念,一边捶脑袋,怪 自己的记性太差, 学一句忘一句,像猴子掰苞谷,掰一个丢一个,剩下的那个,晚 上睡一觉也就丢了。

  早饭时间到了, 哨音一响,同志们很快就集合起来,动作比平时快得多,而且 一个个都带着新鲜好奇的样子。 昨天傍晚,尹指导员就作了动员,今天早上吃头一 顿“高原饭” ——喝酥油茶、抓糌粑,这也是生活高原化的另一项内容。他把吃不 吃酥油糌粑,说成是个对进军西藏的态度问题,是个对藏族人民的感情问题。

  按照平时惯例, 队伍集合唱歌的同时,炊事班就陆续把饭菜抬到饭场上。今天 咋搞的? 歌唱完了,没见炊事班的人影;接着又唱了一支歌,饭场上还是空空的。 “高原饭”竟如此难摆弄,难道头一顿就卡壳啦!又过了一会儿 ,才见炊事班胡子 班长急急忙忙的跑出来, 手里还拿把铁勺,准备向指导员报告什么。谁知老班长慌 不择路, 一出来就被地上的石子绊了个踉跄,铁勺滚到地上碰得叮当响,大家忍不 住都乐了。

  原来打酥油茶得先烧茶汤, 炊事班熬茶时,也要求像藏族人那样烧牛粪,用羊 皮风箱。 牛粪是摊成薄饼晒干了的,倒也好烧;羊皮风箱呢,乍一下却使不好。羊 皮风箱是个软皮囊, 口上钉着两根木条,使用时,左手抓住两根木条往上一提,让 空气进入皮囊里, 跟着再顺势朝下一按,把空气从皮囊下部插入火膛的铁皮管里压 出去, 这样一提一按,吹风煽火。道理很简单,操作也不难,可一时半会儿老掌握 不好这个巧劲。 炊事班的几个伙头军偏偏都是犟脾气,越使不好越争着使,你提几 下, 他按几下,坏啦!不知谁往上提时用劲过猛,风没煽出,反倒从铁皮管里吸进 一块火炭,把羊皮风箱烧了个窟窿,真是越忙越添乱,耽误了开饭时间。

  炊事班终于把大锣锅抬出来了, 还扛来一个胀鼓鼓的牛皮袋放在旁边,想必这 就是酥油茶和糌粑了。 我从小就不爱吃腥膻的东西,提起酥油茶,心里就发怵,但 又不能不喝,这一关迟早都得过呀,就当是接受考验吧!

  我慢慢地蹭到大锣锅跟前, 舀了半碗酥油茶,避开宣传部的同志,独自一人溜 到饭场边, 免得喝第一口就出洋相,惹人笑话。酥油茶黄不黄,黑不黑,跟酱油汤 差不多, 表面上还漂着一些泡沫,一闻,一股霉腥味直冲脑门,呷一口,咸咸的, 又苦又涩。 酥油茶怎么是这个样子?真难喝!但为了证实自己进藏的决心,我还是 闭上眼睛, 一仰脖咕嘟咕嘟地喝了下去。偷眼环顾饭场,可谓众生百态,有的捏着 鼻子, 有的翕着嘴唇,有的皱着眉头,各种表情都有。尽管如此,但大家都在努力 地喝, 指导员已经把吃酥油糌粑提到如此高度,谁还能说什么呢。过后才知道,我 们那次喝的酥油是长了绿毛的陈酥油, 炊事班把它放进煮茶水的锣锅里,用铁勺搅 和搅和, 算不上什么酥油茶。用新鲜酥油在茶桶里打出来的酥油茶,味道香醇,含 热量高,营养丰富,喝了还想喝哩。

  轮到抓糌粑的时候, 先由去连队见习过的管理员作示范表演。管理员是豫皖苏 根据地出来的老兵, 为人随和,幽默逗趣,开晚会时常唱个梆子、坠子,出个洋相 什么的,大家都很喜欢他。

  “俺说, 酥油糌粑可好吃哩!”管理员往饭场当中一站,连说带比,“在碗里 舀点酥油茶, 搁上一些糌粑面,用手抓匀,捏成团就成糌粑了。糌粑用筷子搅和不 中, 必得用手抓捏。藏族人说,糌粑捏一百下,不放酥油也等于放了酥油,可见。 糌粑越捏越香。”经他这么一说道,很多人急喉喉的想一显身手。

  “不忙! 不忙!请同志们等一等!”管理员煞有介事地摆摆手,“俺还差点忘 了一样, 莫让大家伙吃错了责怪俺!”他伸出左手在空中抓了一下,当成抓了一把 糌粑的样子, 认真地捏着,一边捏,一边说,“吃糌粑还有个讲究,一团糌粑有头 有尾,尾在上,头在下,先吃头后吃尾,就这样,”说时快,他徒然把拳头翻过来, 往嘴里一丢, 还像藏族人那样,“得儿”一声打了个响舌。他的动作很快,大家嚷 着没看清楚,要他再来个分解动作。

  “没关系! 没关系!先吃头先吃尾没关系,就是吃错了也不违反民族政策。耽 误了大家伙吃饭, 对不起!啦嗦!”管理员脱下军帽,两手前伸,躬身向上托起, 朝大家行了个藏礼,逗得满场掌声和笑声。

返回首页>>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