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探秘最后的“女儿国”
05.14 14:19


    千百年来,川滇交界处,包围在重重叠叠群山中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村寨,于湖光山色中不变的是摩梭人稳固的母系大家庭和古老的“走婚”习俗。这里因此被海内外专家学者称为“地球上最后的女儿国”和“人类母系社会文化的活化石”。
    
    潮涨潮落,在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女儿国”依然自信,自信的摩梭人已然自如行走于现代与传统中。
    
    夜合晨离的走婚习俗
    
    摩梭人在云南省主要聚居于丽江地区宁蒗彝族自治县,至今摩梭人在宁蒗县永宁乡泸沽湖周围定居已有1500多年。1999年丽江地区摩梭人口为16758人,全国的摩梭人则有近3万人。
    
    宁蒗县摩梭人聚居的村寨,存在3种家庭形式和与其对应的婚姻模式:一是母系大家庭和走婚,二是母系父系并存的双系家庭和同居婚,三是父系家庭的一夫一妻制。
    
    走婚在摩梭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以走婚为主要婚姻模式的母系大家庭中,男人女人生活在母亲身边,夜晚才与自己的情人在一起。摩梭男子称自己的情人为“阿夏”,女子的情人则叫“阿都”。
    
    阿夏与阿都生下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男人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时会带礼物去看望,过年过节时送些吃穿用品,但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过多的抚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男人们只对自己姐妹的孩子负责。等他们老了以后,也由家中的甥男甥女赡养和送终。
    
    走婚的男女情人之间,完全凭感情交往,凭双方情感交流的深厚决定维持时间的长短。一旦感情破裂,离异自由,男子不再走访,或女子不再打开“花楼”房间门,这一婚姻关系即告结束。
    
    一直关注本民族传统习俗文化的宁蒗县妇联摩梭女干部戈瓦·阿平说,稳固的母系大家庭是永宁摩梭人保留走婚习俗的基础。
    
    20多岁的小伙子曹松是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村民。
    
    曹松家共7口人,四代同堂。曹松和祖母、母亲、舅舅、姐姐、妹妹和姐姐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祖母是妈妈和舅舅的母亲。
    
    曹松家的家庭成员构成反映出典型的摩梭家庭特征:这是女人和他们的孩子构成的母系大家庭。祖母是家庭的核心,所有家庭成员都与她有着血缘关系,她受到全家人的尊敬照顾。
    
    摩梭家庭最大的特点是,一母所生的后代不分家,男不娶妻,女不嫁人,永远与母亲和母亲的兄弟姊妹生活在一起。曹松的妈妈、舅舅与他们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曹松和他的姐姐、妹妹和侄儿女们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如果没有母系大家庭为后盾抚育后代,不涉及金钱财产、单纯以感情为纽带,走婚也就没有了留存的基础。”戈瓦·阿平说。
    
    “女儿国”让女人扬眉吐气
    
    在最近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女性人类学暨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研讨会上,任职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摩梭作家拉木·嘎吐萨一语惊人。他说,“‘女儿国’是让女人扬眉吐气的地方。”
    
    走进摩梭山寨处处受尊重的拉木·嘎吐萨强烈反对有人称摩梭地区是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他认为,这种看法是站在一夫一妻的角度上来看待独具特色的摩梭社会,其实不同的婚姻模式对如何界定婚姻、家庭有不同的标准。摩梭人为孩子举行成人礼时父亲要送礼给孩子,春节时孩子要到父亲家拜年,摩梭人哪会没有父亲。
    
    “没有父亲,难道摩梭人是‘克隆’出来的吗?”他幽默地反问道。
    
    拉木·嘎吐萨认为,摩梭社会合理地调整了男女性别的角色,他们认为母亲是“生命之源”,许多习俗、艺术、语言、价值观都围绕此理念。一个生命诞生时,男人不能进入产房;而举行葬礼时女人又不能介入。举行成人礼时,男人只是祝福,而从饮食到服饰都由母亲操办。
    
    他说,一些人在年复一年无变化的现代婚姻生活中,不禁会产生疑惑:
    
    为何一生只能爱一人?
    
    为何要把一生所有的希望全方位放在一个人身上来实现?为什么要在无奈的容忍中生活一辈子?
    
    为什么结婚会使一对相爱的人变成仇人。
    
    一见钟情算不算爱情?面对不同的人,为什么必须经历恋爱、结婚、生子的过程?
    
    夫妻感情一定胜过母子、兄妹感情吗?
    
    而摩梭人的婚姻模式虽然徘徊于主流之外,却自有其合理之处,母系大家庭中的摩梭人就很巧妙地避免了这些现代人的情感困惑。
    
    而且母系大家庭很少有穷困潦倒的人家,更不会有孤寡老人或乞丐之类。永宁乡有一个政府投资兴建的敬老院,但里面没有一个来自摩梭家庭的老人。这除了敬老爱老的传统之外,与特殊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但他认为,摩梭母系大家庭也有其问题,最主要的是由于太注重家庭,缺乏个人发展的空间;由于母亲的溺爱,进入现代社会竞争力不强,女孩子不愿走出家庭,受教育比例较低。
    
    拉木·嘎吐萨以自己的观察提出,目前对摩梭人传统婚姻家庭模式主要的冲击来自教育。现在学费普遍高,农村家庭难以承担。摩梭孩子由母亲家抚育,孩子考上大学了,如果母亲家经济困难,而父亲家富裕,母亲可能就会要求父亲拿钱出来支持孩子上学。但这使父亲很为难,因为走婚双方经济独立,只有情感联系,父亲是和他的母亲兄弟姊妹共有一份财产,没有自己的私人财产,这就产生了矛盾。不过,拉木·嘎吐萨对摩梭人能否解决这一矛盾持乐观态度。他说,“我相信,摩梭人肯定会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的。”
    
    自如行走于现代与传统中
    
    虽说远离都市,摩梭人仍与世界一起感受到现代文明的脉搏。并不富裕的摩梭山寨追求向往富裕幸福的生活,但聪明的摩梭人并没有在工业文明中迷失自己。
    
    宁蒗县永宁乡副乡长阮学武介绍说,去年全乡人均收入500元,是贫困乡之一。全乡72个村寨,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据他介绍,永宁堪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水稻种植区之一,泸沽湖面海拔2698米,周围栽种着900多亩水稻,亩产500多斤,一年一熟,由于生长期长稻谷口感极好。
    
    虽说泸沽湖摩梭风情在国内外旅游者中已负盛名,但目前永宁乡30多个摩梭村寨中仅有落水、里根两个村发展旅游业。其中落水村是全地区十大富裕村,全村70多户家家搞旅游,开家庭旅馆的就有30多户,每人每月收入近千元。
    
    在旅游业极红火的落水村,记者感受到这个人来人往,极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村落居民们在开放中仍巧妙地固守着摩梭人的传统。
    
    游客来到落水村,一般都会坐船游湖,或骑马绕湖一周赏景。划船、牵马的工作都由每家每户出一人承担,到晚上各家各户都分到一份均等的收入。团结协作共同致富,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风光旖旎的泸沽湖边,清一色是漂亮高大的木房,这是摩梭人家经营的家庭旅馆,不少旅馆的房间标准可与星级饭店媲美。
    
    摩梭小伙曹松告诉记者,村里不少人家的旅馆都和他家一样,由年轻人管理。他家名叫戈瓦。古屋园的旅馆就由他和妹妹共同经营。曹松负责与外边的朋友联系,由朋友介绍一些房客。妹妹很能干也很辛苦,带着雇来的几位服务员操持着旅馆的日常事务,有时还要去牵马、划船。不过,家住县城的“妹弟”,也就是曹松妹妹的“阿都”,人很好,每天开出租车从县城到泸沽湖,晚上就在他家歇息,就到店里来帮忙照看烧烤生意。
    
    现在家里日子越来越好过,全家人正筹划建盖小别墅式的豪华旅馆,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住在他家。但快乐的摩梭小伙曹松也有苦恼的事,那就是他还没找到中意的“阿夏”,连妈妈都为他着急了。
    
    在落水村气派的旅馆区背后,是一片古朴的老屋。老屋年代久远,却是摩梭大家庭真正所在,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容纳在这里。虽说年轻人头脑活,观念新,信息灵,比起长辈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更游刃有余。但由妈妈掌管家务的大家庭仍是年轻人干事业的坚强后盾。
    
    外地人来到泸沽湖,都想了解一下神秘的“走婚”是怎么回事,但摩梭人谈论走婚却有很多禁忌,诸如不准在火塘边、不准在兄弟姊妹和长辈面前谈及与走婚有关的事。建在湖畔的“摩梭民俗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摩梭人生活生产习俗的场所,游客在这里提问没有禁忌。
    
    拉木·嘎吐萨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是环境的动物,就如同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一样。冷杉长在雪山上觉得冷,鱼活在水里不会觉得呛。每一种活法,都是自己的选择或传统使然。这就是生活。”
  


发表评论 


责编:王卉 来源:东方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