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活了3000年 北方“桦树皮文化”引关注
05.07 10:40


    在中国北方大、小兴安岭及其周围生长着茂密而神奇的白桦林,生活在这里的北方民族创造出了具有狩猎文化特征的“桦树皮文化”,至今这种极具地域特征的文化仍在当地延续传承。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原队长曾证实,早在三千年前,“桦树皮文化”,走向成熟并在北方民族中延续至今。据考证,桦树皮文化为高纬度诸民族所特有,它产生于遥远的洪荒时代,直到如今,我国境内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还在生产生活中沿用,在文化人类学上有“活化石”之誉。
    
    国家文物专业研究员鄂·苏日台告诉记者,桦树皮文化延续至今的原因是北方狩猎民族长期游猎生产的特殊需要决定的。北方民族就地取材,用桦树皮来制作生产和生活资料,创造了美观实用的桦树皮制品,同时也创造了“桦树皮文化”。由于桦树皮器物具有轻便、防水、防潮、不怕磕碰、耐用等特性,深得游猎者的喜爱。
    
    桦树皮文化首先表现在独特的建筑上,即被鄂伦春民族称之为“斜仁柱”或“撮罗子”的居室。在《隋书·室韦传》就有“以桦皮盖屋”的记载,“斜仁柱”的骨架用约30根树杆搭成伞状,再用“塔路”(未加工的桦皮)一张压一张覆盖在“斜仁柱”骨架上。一个“斜仁柱”需要约5张“铁克沙”,“铁克沙”是经过多道工序加工的桦皮,剥掉桦树皮里外凹凸不平的部分后用开水煮,晒干,使桦皮柔韧、不易破损,一块“铁克沙”需用好多张桦皮缝合起来。此外鄂伦春还有用来贮存食物的“奥伦”或‘达乌图”和过夏避暑的简易棚舍“林盘”等建筑。
    
    桦皮船是鄂伦春人行猎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桦皮船多用柳木、桦木为骨架,外包已缝合好的桦树皮。除了渔猎、运载的作用之外,桦皮船还可以作为民族体育比赛的运动器械,划桦皮船比赛深受猎民的喜爱。日常生活中,鄂伦春人的以桦树皮为材料制作生产生活器物非常多,桦树皮器具主要有碗、盆等几十种,在上面用特制的骨器压刻美丽的图案和花纹。制作桦树皮制品,凡缝合所用的线,均用马鬃线,用它缝不易沤烂,结实耐用。体现鄂伦春人刻压艺术的主要是“阿达玛拉”(桦皮盒),在上面多绘花草、动物等,花草、蝴蝶主要画在桦皮摇篮及桦皮盆的周边,做工精巧美观的桦皮器物是过去鄂伦春姑娘出嫁的主要陪嫁品之一。鄂伦春人还用桦皮剪各种形态逼真的鹿、犴等。在儿童玩具中,大人们时常用桦皮为他们制作小摇篮及桦皮背包。
    
    鄂·苏日台介绍说,如今,鄂伦春民族已告别了狩措生活和以采集为主的农业生活,“斜仁柱”、桦皮船等不少用作生产生活资料的桦皮制品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但桦皮制品工艺源远流长,而桦皮盒等日常生活用品至今在鄂伦春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见到。近年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的莫鸿苇在继承民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制作的桦皮镶嵌画,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空白,为丰富传统文化增添了新光彩。(巴特孟代红)
  


发表评论 


责编:王卉 来源:新华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