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北京最古老的清真寺:牛街礼拜寺
04.09 09:44


    
    
正门及望月楼

   
   
    走进北京市宣武区牛街北口,便可看见一座琉璃宝顶六角阁楼,这就是牛街礼拜寺望月楼。牛街礼拜寺是迄今北京保留的最古老、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清真寺,它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形式上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装饰风格,形成了中国式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全寺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构思精巧,砖木结构凝重肃穆,泥金彩画富丽堂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礼拜寺,就能看见一座30多米长的大影壁。影壁青砖筒瓦,大脊长伸,玉石叠砌,更有束腰浮雕,图案精美,其中部右方有一幅“四无图”石雕,甚为驰名。笔者慕名而至,只见汉白玉底座浮雕上顶祥云吉瑞,下枕如意平安,中部图案是树上悬钟,钟下摆棋,棋旁立炉,惟妙惟肖,意境悠远。但浮雕上均无人物,故曰四无:有棋无人下,有钟无人敲,如意无人佩,炉在无香烧。问及缘由,一位穆斯林朋友告诉笔者:伊斯兰教在清真寺装饰时常用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文字,但禁用动物、人物纹样。
   
    绕过影壁,便到了清真寺正门。正门在望月楼下,上悬“达天俊路”金字匾,该门平时紧闭,只在开斋节和宰牲节时开启。笔者由便门走入清真寺,到了第一进院落。一进寺内,10余米高的望月楼矗立眼前,望月楼上悬挂着“牛街礼拜寺”蓝底金字匾额,楼为六角形亭式,双层飞檐,亭顶覆以上黄下绿的琉璃瓦,孔雀绿色的斜脊六角攒尖,上有金黄色琉璃陶宝顶。每年伊历九月进入斋月时,阿訇乡老登楼寻望新月,以定斋月始末,故名望月楼。
   
    走过甬道,便进入了第二进院落。院内正西为礼拜殿,朝向圣地麦加,是清真寺最为重要的部分。大殿有五楹三进,可容千人礼拜。殿内拱门仿阿拉伯式上尖弧形落地,拱门门券上还有堆粉贴金的《古兰经》文和赞美穆圣的词句,经文字体苍劲有力,其中的阿拉伯古代艺术书体“库法体”,更为罕见,受到国内外伊斯兰教学者的重视。柱子上饰有蕃莲图案,皆为红地,沥粉贴金,精巧细致。殿内金光灿灿,光彩夺目,更显庄严富丽,给人以圣洁肃穆之感。大殿地板上铺排着一班班洁白的毡单,在等待着穆斯林们的来临。
   
    大殿外,有南北碑亭两座,亭内碑石记载了该寺历史沿革,惜字迹已斑驳不清,笔者幸得寺内工作人员热心介绍,这才对礼拜寺千年历程有了粗略了解:牛街礼拜寺建于辽统和十四年(公元996年),由阿拉伯筛海(筛海,阿拉伯语译音,对年高有德的宗教学者的称呼)纳苏鲁丁创建。明正统七年(1442年),曾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赐名“礼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按明朝风格对该寺进行了修复和扩建,逐渐形成了今日规模。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979年人民政府曾两次对该寺进行全面修葺。公元1996年(正逢建寺千年纪念),北京市及宣武区人民政府又拨款300万元对礼拜寺进行整修,使千年古寺再放异彩。
   
    大殿两侧为南北讲堂。殿外正东还有一座二层楼亭,称为宣礼楼(又称邦克楼),是为呼唤人们来礼拜而建。此楼东面有对厅一座,现保存有阿拉伯经文的古瓷器和手抄本及各种印版的经典。
   
    第二进院落东南角有一跨院,院内古柏青青,古柏下有两座黑砖矮冢,下方上尖的筛海坟,即宋末元初两位远道来中国布教、逝世于该寺的长老的墓。据阿拉伯文墓碑记载,两位筛海,一位名叫艾哈麦德·布尔塔尼,伽色尼(今在阿富汗境内)人,卒于教历679年,即公元1280年;另一位名叫阿里·依玛顿丁,布哈拉(属中亚细亚)人,卒于教历682年,即公元1283年。两座古墓的碑文(阿拉伯文)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为国内少有的文物。碑文中盛赞了两筛海为宣讲伊斯兰教而“竭尽其毕生精力”。
   
    此外,寺内还保存着“圣旨”竖额一块,是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皇帝颁发的恩纶(手谕)。其来历是这样的:在一年的伊斯兰教斋月中,牛街礼拜寺夜夜灯火通明,来寺礼拜的穆斯林络绎不绝。有人为此向皇上虚报,回民夜聚明散,图谋造反。皇帝查明伊斯兰教回民遵从主圣,敬慎守法,毫无造反之意。于是发下恩纶“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教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恩有爱道之意也。”(谢闻麒)
   
   

    
宣礼楼

   
   

    
康熙圣旨牌

   
   

    
筛海墓

   
   

    
康熙年经文陶香炉

   
   

    
寺内古物:剑石
  


发表评论 


责编:王卉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