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胡雪岩“庆余堂”探幽
12.05 17:02


    那一堵青砖封火墙,高12米,长60米,在江南的建筑群里显得气势非凡。靠河坊街的一面粉墙上,“胡庆余堂国药号”七个特大楷体字,每字高5米,宽4米,黑黝黝得撼人心魄。
    
    一百二十多年前的胡庆余堂,散发着历史的幽香。“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传播着“江南药王”长盛不衰的故事。至今在杭州的吴山脚下,成为我国惟一的国家级中药专业博物馆。
    
    寻着幽香,我到了大井巷。青石库门,青砖角叠的门楼,上嵌“庆余堂”三个金字。一踏进门楼,便见立着一块“进内交易”牌,四个镏金字,远看凸出,近视凹进。
    
    过了门庭向左拐弯,便是一条长廊,廊壁上悬挂一长溜黑底金字的丸药牌。这牌全用银杏木精制,上书药名,下注各种丸药的主治功能:诸葛行军散,胡氏辟瘟丹,八宝红灵丹,神香苏合丸,外科六神丸,安宫牛黄丸,十全大补丸,大补全鹿丸,小儿回春丸……
    
    有人细数了一下,黑底金字的丸药牌竟有36块之多。富贵的气派,厚实的家藏,济世的仁术,让人难以一眼全看够。我从密密麻麻的金字当中,依稀看到一百二十多年前那个创办人的影子。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红顶商人”胡雪岩选中吴山脚下的大井巷为址,建屋造店,创办胡庆余堂。他的眼光真辣。
    
    吴山坐落于西湖南面,连绵起伏着紫阳、云居、七宝、峨眉等十多个小山头。相传,春秋时这里是吴国的南界,因而得名。山上古迹处处,春秋的伍子胥庙,晋朝的郭璞井,宋代的东岳庙,明朝的城隍庙,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清雍正年间,“吴山大观”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吴山脚下,每年春暖花开时,杭嘉湖三府及苏南一带的善男信女身背“朝山进佛”的黄布香袋,成群结队,在这里的店铺摊点上购买木鱼、经卷、玩具、花篮、梳子、药物等,形成“香市”。元代诗人贡有初《春日吴山绝句》云:“十八姑儿浅淡妆,春衣初试柳芽黄。三三五五东风里,去上吴山答愿香。”
    
    山脚下的大井巷是人们登临吴山的必经之路。胡雪岩就选中了这儿,在路边购地八亩,开设胡庆余堂国药号。整座建筑被设计成仙鹤状,鹤年延寿,主人希冀店铺生机长存。
    
    一百二十多年后,我走进的这座胡庆余堂仍保持原状,门庭是“鹤首”,长廊是“鹤颈”,到底向右拐便是富丽堂皇的“鹤身”。
    
    八角石洞门,门楣由青砖雕出“高入云”三字,横墙上堆塑着“白娘娘盗仙草”。进门楼,一对联非同寻常:“野山高丽东西洋参,暹逻官燕毛角鹿茸”,可谓字字珍奇,样样宝贵。上端横卧一方“药局”匾。我知道,胡雪岩当年经营银号、钱庄、典铺,兼营药号、药行、药店,资本大,手面宽。他便堂而皇之地挂了“药局”,颇有雄视医药界的威风。
    
    跨过“药局”门楼的青石门槛,豁然开朗,金亮一片:宫灯高悬,朱柱擎天,飞檐镂格,雕梁扶栏,牛腿精美,镏金描彩。大厅两旁分立红木柜台,左侧为配方柜,右侧为成药柜。柜台后方满壁是“百眼橱”,色泽不同的瓷瓶,幽幽发光的锡罐,存放药材饮片的格斗,中药特有的香味,弥漫着神秘而又高雅的氛围。
    
    正中悬挂“和合二仙”像,柜台两侧竖立“饮和食德,俾寿而康”的“青龙招牌”,说的是饮食适可、有规律,使人健康长寿。厅堂里外又有两副对联,里面一层是“益寿引年长生集庆,兼吸并蓄待用有余”,上悬“庆余堂”横匾。外面一层是“庆云在霄甘露被野,余粮访禹本草师农”,横批为“真不二价”。两幅对联笔法遒劲,各自将“庆”、“余”两字嵌入首尾。
    
    这营业店堂与胡庆余制药工场之间,有一条长长的通道相连,中间比两旁高出些许,俨然宫府内的通道。封建时代不允许商人在店堂里擅设通道,但胡雪岩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自然非同一般。这条“长生弄”,就显示了胡庆余堂药号主人的显赫声势和大药号的排场。
    
    胡庆余堂开张之初,胡雪岩头戴花翎,胸挂朝珠,身穿官服,郑重其事地亲自接待顾客。
    
    “顾客乃养命之源”,这是胡庆余堂的宗旨。初一、十五日,远近香客赶庙烧香,大批涌入杭州城,胡庆余堂便将药品降价出售。暑热天流行病多发,胡庆余堂便免费供应清凉解毒的中草药汤和各种痧药。遇急诊病人,即使隆冬寒夜也接待不误。半夜三更常有病人敲门求药,值夜药工见是气管炎、哮喘病的,便现熬鲜竹沥,劈开新鲜的淡竹,在炭炉上文火烘烤,待竹沥慢慢渗出,再用草纸滤过,当场让病人喝下。熬一剂竹沥一般要花两个钟点,药工们急人所难,在所不辞。
    
    胡庆余堂没有店大欺客,而把热情待客定为店规:“顾客到店后虽未到柜,店员就要先站立主动招呼顾客,绝不能背朝顾客;顾客上门,不能回绝,务使买卖成交;顾客配药,不好缺味,务使顾客满意而回。”
    
    那一天,一名来自湖州的香客在胡庆余堂买了一盒胡氏辟瘟丹,打开一看,微露不满神色。恰被胡雪岩看到,当即趋前审视,表示此药确有欠缺之处,令店员另换新药,不料这天辟瘟丹已售完。胡雪岩念香客远道而来,便留他住下,并保证三天之内把新药赶制出来。三天后,新配制的辟瘟丹果真出现在湖州香客眼前。湖州香客大为感动,回家之后,逢人便讲胡庆余堂仁义待客。
    
    多少年过去了,胡庆余堂“诚实守信”的故事屡屡不绝。
    
    冯根生是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1949年1月,14岁的冯根生走进河坊街大墙后的胡庆余堂,开始了艰苦的学徒生活。每天天未亮,他便要背药名和药性。学制胶,剔皮要剔得肉不留一丝,皮不损一刀。半夜一点,开始在一字排开的二十只炭炉前煎药,寒来暑往两年间,他就煎了12万帖药。
    
    那天冯根生跟着师傅,到了药堂,仰望一块面对柜台的大匾。这块匾上,刻着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四月,手书的店训──“戒欺”。跋文为:“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予亦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
    
    “戒欺”二字从此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成为我创业的座右铭,也成为青春宝集团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石。──直到今年春天,67岁的冯根生还这样说。
    
    冯根生不会想到历史会赋予他那么多的使命。这些使命中就有传统中药的复兴。从一个中药作坊,已发展到今天总资产达15亿元、年利税近4亿元的青春宝集团。
    
    宫灯挑着常年的荣耀,雕栏透出经久的神韵。专家说,胡庆余堂是我国晚清时期保存完整而少见的工商业性古建筑群,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漆门重地,深院缩天。我在胡庆余堂里徜徉着,思索着:一座建筑无论如何华丽如何坚固,总有褪色和衰败的一天。而一种道德一种精神,可以穿越岁月,永久地留给后世。(袁亚平)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人民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