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扑朔迷离的北魏王朝
11.25 16:31


    由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曾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只是由于史料的缺乏,致使北魏早期历史若明若暗,扑朔迷离。
    
    鲜卑拓跋部原本是游牧在黄河河套与阴山山脉之间草原上的一支包含众多部落的部落联盟。这支部落联盟的核心是拓跋部,而拓跋部的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时期,其首领的继承方式以兄终弟继为主导。但由于拓跋部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为时不久,故又常受到母权制的影响,并因一度由母后执政而被中原称为“女国”。以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为首的一批拓跋贵族,因曾流亡于中原,对汉族封建制度和文化有了较深的了解。受此影响,道武帝实行离散诸部措施,促使拓跋部落联盟迅速解体;然后,于398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北魏政权。与此同时,道武帝还推行一系列仿效汉族封建制度的政治、经济措施,将平城政权推进封建社会门槛。
    
    不过,拓跋部落的遗俗却顽固地影响着平城政权,其中兄终弟继的继承方式和尊崇母权的风俗成了制约北魏皇权传续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道武帝末年,决心排除旧俗,解决皇位继承问题,他要以汉族实行的父死子继制取代兄终弟继制。与此同时,道武帝为了杜绝母权的影响,还订立了子贵母死制度,就是在确立储君之时将其母先行处死。道武帝的作法虽属改革之举,但手段过于残忍,因此酿成了一场亲骨肉间相杀戮的政变。政变的结果,道武帝死于其次子清河王拓跋绍之手,而拓跋绍又被其长兄拓跋嗣所杀。拓跋嗣最终夺得皇位,是为明元帝。不过,道武帝末年的政治危机虽然是由皇位继承问题引发的,实际上是平城政权建立以来新制度与旧风俗之间矛盾冲突的总爆发。
    
    象道武帝一样,明元帝也不愿意遵循兄终弟继遗制,而想将皇位传给长子拓跋焘。他吸取道武帝末年动乱的教训,采取了缓和新、旧矛盾的措施,待平城政权稳定后,才将变革旧制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为了防止身后发生政变,明元帝采纳汉族大臣崔浩的提议,不仅建立了拓跋部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太子制度,还命新确立为太子的拓跋焘监国,让拓跋焘与自己同掌国政。于是,拓跋焘继承皇位成了既定方针。从此以后,汉族惯行的父死子继制名正言顺地成为北魏皇位传续的方式。
    
    太子焘监国仅仅一年半,明元帝就去世了。太子焘顺利地继承皇位,是为太武帝。由监国的途径当上皇帝的太武帝,照搬明元帝的措施,也以其太子拓跋晃监国。太子监国,作为皇权的一种辅助方式,中原王朝中虽曾有过先例,但多属权宜之计,因为它不仅不能强化皇权,恰恰相反,是对于集权于一身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否定。但是,太武帝却将这种权宜之计确定为常务性的制度,从而埋下了政治隐患。太子晃监国后,太武帝仍然年富力强,致使太子晃监国时间长达十二年。这十二年中,在太子晃的身边逐渐麇集成一个东宫集团。当东宫集团耐不住长久的等候而试图超越皇权时,政治危机爆发了。结果,451年太武帝剿灭东宫集团,逼死太子晃。不久,阉官宗爱伺机作乱,杀死太武帝,操纵了朝廷大政。
    
    阉官当道,皇权难以伸张,后权却在权力之争的夹缝中乘机而兴。452年,宗爱势力被镇压下去,太子晃的长子拓跋濬被拥上皇位,是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时不足十三周岁,受制于他的乳母常氏。由于北魏后宫有子贵母死制,丧母的幼小储君需要有人抚养,因而形成了保母或乳母抚养储君的惯例。文成帝的乳母常氏因为在东宫集团被剿灭时保护过文成帝,所以文成帝即位后她的地位飞跃上升,权势急剧膨胀,并将其政治触角伸向外朝。在常氏的培植下,常氏家族和一批佞臣、阉官成了政治上的暴发户。
    
    为了长期控制文成帝,常氏引用子贵母死制处死受文成帝宠爱的李贵人,然后将她选中的冯氏扶上皇后宝座。常氏与文成帝相继去世后,文成帝之子献文帝即位。由常氏扶植起来的冯氏成了太后,她就是北魏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文明太后。466年,文明太后一度临朝听政。但迫于献文帝背后的宗室势力的压力,不久就放弃了听政之权。不过,文明太后并未就此罢休,她仿效常氏的手段,引用子贵母死制处死受献文帝宠爱的李夫人,然后亲自抚养李夫人之子太子拓跋宏。继而,文明太后逼迫献文帝禅位给仅仅4周岁的拓跋宏,是为孝文帝。476年,文明太后杀死献文帝,再次临朝听政。
    
    文明太后虽然实现了长期听政的愿望,然而也因此陷入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困惑中。因为,在父子相继已成传统的封建制的环境里,文明太后无法将母后至高的权力象皇权那样自然地传续下去。文明太后曾经产生过废掉孝文帝的打算,但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取消了那样的念头。490年,文明太后去世了,但是她遗下的势力尚能影响政局。为了尽快改变局面,孝文帝于494年将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的迁都是诸多原因造成的,由于切身受制于母权而力图摆脱旧的氛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北魏平城时代出现过一系列奇特的现象,如前文提到的太子监国、子贵母死、乳母干政等,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史上都是少见的。北魏前期存在着许多迷雾般的问题:如,道武帝与太武帝这两位有为之主均在盛年被弑;又如,献文帝年方十七便禅位给年幼的孝文帝;还如,一贯决生杀于俄顷的文明太后,先曾极力排斥孝文帝,而后却又不得不保留孝文帝的皇位,等等。这些现象与问题亟待解释,而学术界的研究却历来薄弱。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东方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