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北京——新东安市场老字号一条街
11.22 17:17


    韩国电影《春逝》中,有个场景印象很深:失忆的奶奶身穿当年出嫁的粉色礼服,快乐地出门寻找年轻时的记忆,就再也没有回来……那抹粉色的背影纠结在脑海中,挥不掉,思绪早已跳出影片情节本身:在韩国发达的商品社会里,一方面打造着超乎想象的另类时尚,一方面又极为完整地捍卫着传统,譬如穿戴,逢隆重场合、重大活动,他们一定会穿民族服装,现代与传统总能自然地进行切换。
   
    我们则不然,传统和现代要么处于对望,要么全然被取代。问时下北京的年轻人,知道老字号吗?回答是“当然!就是那些老牌子,好比《大宅门》里的白家老号”。现代年轻人脑子里装的是NICK、ESPRIT,至于那些跨越百年,经营穿戴的老店们,早已兑换成前门大栅栏一带、或新东安市场老字号一条街的地理概念。
   
    穿戴是种仪式,能泄露许多额外的信息,诸如你的身份、年龄、家境,甚至你要出席的场合等。电视剧《大宅门》里白家七爷,跟贫民打架,把对方媳妇刚给缝的布鞋打丢了。豪爽的七爷带着他就到内联升去挑鞋,对方傻眼了……这段儿戏跟老北京民俗有关,因为旧时北京有句人尽皆知的顺口溜:头顶马聚元(帽店),最尊贵;身穿八大祥(绸缎店),最光彩;脚踩内联升(鞋店),最荣耀;腰缠四大恒(钱庄),最富有。说出来,都是一个个响当当的牌号。
   
    如今这些老字号们经历了上世纪八国联军入侵、50年代公私合营、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几经沉浮,牌匾依旧还在,但让人说出口的那份骄傲早已荡然无存。
   
    位于王府井新东安市场地下一层,有个北京老字号一条街,随着新东安广场式商店的落成,配合旅游的主题,在前门大栅栏一带的老号们纷纷在这里开了分店。清一色仿古街道的装置,泥塑的旧时假人,叫卖的吆喝声,并没有给人时光重现的感觉。反而,闲逛的人们倒更像是布景现场里的群众演员。
   
    盛锡福、马聚元帽店,瑞蚨祥绸布店,内联升鞋店错落地排开着,每家店门口都竖个牌子,悉数老店的历史,动辄都是上百年,历史长卷仿佛一下子被人铺开,得以有了一场穿戴中的对望:
   
    ———内联升鞋店,始于清朝咸丰三年,店主名叫赵廷,最初是个制作朝靴的专业店。店名明确了服务对象:皇宫贵戚和天天盼着“连升三级”、“平步青云”的官员。旨在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便可官运亨通。
   
    老板极会经营,对来店购鞋的名贵,留意记录其所需尺码、爱好,积久汇集成册,取名《履中备载》。这样一来省去买时的往返之路,二来为外任官晋谒上司,想奉献靴鞋作为礼品者提供便利。据说当年常常有到内联升去打听所要巴结人的“足下之需”,花重金在此定制几双朝靴送去。为此内联升生产的朝靴身价倍增,一双能卖白银几十两。
   
    同时店主还懂得:要伺候好坐轿子的,就得想到抬轿子的道理,老舍笔下的车夫祥子就爱穿内联升的鞋。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内联升由生产官靴改为生产礼服呢面千层底鞋和缎子面千层底鞋。
   
    老店招牌就意味着每道工序马虎不得。看看徐城北《老北京》一书中的描述就可想而知:“千层底布鞋,需要用新白布打袼褙,贴布要求压平绷紧,纳底时,选用温州出产的上等麻绳,每平方寸要纳81针以上,纳好的底子还要放到摄氏80-100度的热水中浸泡,然后用棉被包严热闷,闷软后再锤平,整形,晒干。这些活儿必须有特供的‘底局子’承包来干。”这也难怪1962年,郭沫若还专门写诗赞颂:“凭谁踏破天险,助尔攀登高峰”。
   
    现在,内联升在老字号一条街上开了两家店,一家卖精品缎子面千层底鞋,一家则卖几十块钱的普通布鞋。逢旅游旺季,一天能卖2000多块。“来的人都是认准我们的牌子,这鞋透气好,穿得舒服,也耐磨。就跟绿色食品似的。原来老年人买得多,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这不像小摊上卖的布鞋,都属于‘星期鞋’,穿不住几天。现在有钱人都愿意穿布鞋,尤其是老布鞋。不少顾客都是买下来,送老总的。”店里的服务员介绍道。在一旁闲溜达的顾客也忍不住:“我爸就一直穿这鞋,现在年轻人讲的是ADIDAS,他们哪懂这理儿,瞧人家《大宅门》里的七爷,穿就要穿内联升,这叫身份。”
   
    现在精品缎子面千层底鞋,平均价格在100多块,也有不少进行了现代样式的改良,只是除了在家穿的拖鞋外,那些改良过的高跟鞋,真不知道该在什么场合穿,如何去搭配?
   
   

    ———盛锡福帽子店,是1912年,一个叫刘锡三的山东人在天津创办的,刚好是在剪辫子,戴帽子流行下成立的。开始只经营一些草帽,后来才从国外进口制作呢帽的设备。店主小名叫“来福”,盛锡福之“锡”和“福”两字都取自其名,“盛”则预祝其买卖兴隆,长盛不衰。1939年在北京开了分店,解放后,北京盛锡福脱离天津总店独立经营,在王府井大街设总店。盛锡福坚持前店后厂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方便。现在店内主要卖前进帽、圆顶帽、礼帽、裘皮帽四种帽子,还增加了各种女帽,有毛线的、有牛仔的,甚至代理别的品牌的儿童帽,杂烩地堆放一起。一名厂里的老职工在这里看店,因为是现金流通,不放心用年轻人。“生意好的时候,我们这儿一天能卖四五千块。经常有顾客来,如数家珍地说,以前什么时候来这儿买的帽子,当时装帽子的盒子是什么样。还有一些拿旧皮大衣上的毛领子来改帽子的,传统帽子还是老年人戴的多。”
   
    现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里就有盛锡福,不少家长还专门带着孩子,手拿课本,亲临体验。老外来的也不少,只是很多时候没有翻译,无法沟通,因为这名老职工并不懂外语。两名游客路过,操着天津口音说,“嘿,用国家领导人在这儿做广告呢。”橱窗里展示着该店曾专门为国家领导人订做帽子的各种复制品。
   
   

    ——瑞蚨祥绸缎皮货庄,在“八大祥”中名气最大。1893年开业。据说在古代有一种传说的虫子,叫青蚨,稍比蝉大,能使铜钱来聚。后来,人们就把青蚨代称铜钱。“瑞蚨”的意思就是既给人以祥瑞,又会多聚钱财。有名的是它经营的三大特色:商品齐全、货真价实、服务热情,不靠虚伪宣传。那时老北京就有个说法“同仁堂匀八大祥,决不胡吹乱谤”。
   
    当年其门市分为前柜、二柜和楼上三部分,前柜卖青、蓝、白布,二柜卖中高档布匹,楼上卖丝绸、皮货,一层比一层高级。顾客来时,四个上年纪职工拉开店门,笑脸相迎。进店后,有人让座,看茶,另有人拿来商品,绝不让你空手而去。现在瑞蚨祥店内摆着各种绸缎布,和一些唐装成品。服务员们都在整理布匹,没人招呼……
   
    观望这些穿戴的老店,牌匾上的大字依旧有力,就像它们的品质一般牢靠。但却遥远,像是看书的距离。百年历史停留在店内墙壁上的图片和文字里,记忆总是模糊的。有人常说,我们是缺少贵族的社会。在老店民俗中总能感受到骄傲的贵族气息,只是找不到和现代相接的路。(记者 刘建平 摄影 胡永义)
  


发表评论 


责编:红立 来源:南方周末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