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沉没海底三百余载 郑成功战船明春出水
11.14 09:53


    ■沉没海底三百余载,被国家水下考古队声呐探测发现
    
    中国国家水下考古队近日通过声呐探测发现,在福建东山海域沉没的郑成功战船遗骸不是一艘而是两艘。记者昨日从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处获悉,国家水下考古队目前在东山海域的探测活动可看做战船遗骸出水的前奏,在海底沉寂了300余载的郑成功古战船有望在明年春天被打捞出水。
    
    ■渔民发现战船遗迹
    
    据福建当地媒体报道,2000年1月23日,东山县冬古港退潮后,两位渔民无意中在海滩上发现两处奇怪的堆积物,他们认为这可能是海底文物,于是马上报告了东山县文物部门。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告诉记者,一接到报告,博物馆方面马上就组织了专家对遗址进行了初步发掘。原以为只是一般的沉船,结果一挖才发现这居然是艘古代战船,上面有大量铁炮、弹丸、炮弹、手雷、火药、船板残段等,最让人惊讶的是还有四门铸有“国姓爷”中“国”字样的铜铳——这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水军武器特有的标志!
    
    2001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会同福建省文物部门,对福建东山水下沉船遗址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在此次的调查中,考古队员在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的武器。发掘出的瓷器大多为清初漳州窑产品,铜铳的形制与连江县定海湾出水的刻有“国姓府”字样的铜铳相似,且发现了只有南明王朝才使用的“永历通宝”,可初步判断该战船即郑成功水师战船。
    
    ■国家文物局批准挖掘
    
    一提起郑成功战船,陈馆长的语气就激动起来:“说起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谁都知道,他的水军也是赫赫有名,但是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发现过他的战船遗骸!”据史料记载,东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主要军事基地之一。现在的东山仍有大量郑军遗迹,例如九仙山上的郑成功水操台和《仙峤记言》碑刻以及大澳湾的郑军“万军井”等等。陈馆长说,很多资料上都有描述郑成功“中军船”、“先锋船”高几十米、装几百人的文字,这些都是专家们根据史料的推测。此次发现的郑成功战船则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
    
    东山发现郑成功战船遗址后,国家水下考古队又先后几次对冬古港进行了实地探测。记者了解到,当时主要是靠潜水的方式进行探查,虽然证实了在冬古港西堤3米水下确有郑成功沉船遗址,并在退潮时可以寻获古炮等物,但是“轮廓不清、数量不详”。初步调查任务完成后,国家文物局于去年8月正式批准对东山沉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方案。
    
    ■声呐探测出战船数量
    
    陈馆长介绍说,从10月24日开始,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福建省博物馆和东山县博物馆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东山片区水下考古队”就对东山县“古雷头”、“冬古港”和“东门屿”3处古船遗址开展了为期16天的“结论性”探查。
    
    与前几次探查不同的是,考古队这次使用的是最先进的声呐探测设备——浅地层剖面声呐和旁测声呐,前者可以精确探测到海床以下60米的物体,后者则可以在海床表面进行大面积定位探测。借助这两套国内最先进的设备,考古队在去年水下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取得了精确的资料数据。对冬古港、古雷头和东门屿3处海域的郑成功古战船、明末“漳州窑”和宋元时期运载瓷器等商船的沉船遗址进行了重新勘测,得出了比较清晰和颇具权威性的结论。
    
    最令考古专家兴奋的是,原先都以为冬古港只有一艘战船遗骸,没想到通过声呐发现在这里沉没的竟然是两艘战船,此外还在遗址下方探测到一艘宋元时期运载瓷器的商船,并发现了大量瓷器文物!负责此次探测的国家水下考古队副队长林果说,这次采用声呐探测技术对东山岛海域进行考古探测,目前已发现初定为宋、元至明末清初的古战船、商船的7处沉船遗址,其中有在古雷头沉船遗址上发现的大量漳州窑瓷器等文物,证明福建沿海不仅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证明台湾海域及漳州沿海的东山、诏安、漳浦与台湾在宋元时期就是相当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
    
    ■出水文物将陈列于厦门
    
    对于许多人关心的“郑成功战船何时才能重见天日”的问题,陈立群告诉记者,考古发掘最需要的是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国家文物局在去年8月就通过了发掘方案,但由于福建考古部门资金紧张,发掘工作一直停留在探测阶段。记者得知,目前厦门方面有意加入到发掘行动中来,为考古队提供资金支持。这样既能解决考古活动资金匮乏的问题,位于厦门的郑成功纪念馆也能收藏大量随船出水的珍贵文物,进行专题陈列。
    
    陈立群馆长说,这次国家水下考古队10月底到11月上旬的考古探测活动可以看做沉船出水的“前奏”,目的是得到最精确的数据,为沉船出水作最扎实的准备,预计东山冬古港的郑成功战船遗骸明年春天就能出水。(曾鹏宇)
  


发表评论 


责编:王卉 来源:人民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