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诗经》背后的故事
11.08 11:55


    “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人们在吟咏这两千多年前的古诗时,自然不会忘记曾为收集编写中国第一部诗歌总汇《诗经》作出极大贡献的孔子。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另一个人,我们也许读不到今天的《诗经》,这个人就是毛苌。
    
    毛苌的身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比如:毛亨历尽磨难把自己重新整理的《诗经诂训传》传给毛苌。那么毛苌与毛亨究竟是什么关系?历史上没有准确文字记载,有的也仅是一些传说。
    
    毛苌应河间王刘德的征召去了河间国都乐城(今献县河城街),并被刘德封为博士,在日华宫(今泊头市西严铺)主讲《诗经》之后,又回过诗经村吗?他的家人是随他一起去了乐城,还是未离桑梓?
    
    毛亨毛苌二人,为后世传播精美绝伦的《诗经》,影响巨大,累世景仰。不过令人莫名的是,毛公世系几乎从毛苌之后就断了,史书及方志没有记载,毛公留迹的诗经村、君子馆、三十里铺及方圆数十里,没有一户姓毛的,毛氏没有后裔吗?
    
    几个问题萦绕在史学界人的脑际,挥之不去。不料柳暗花明,一封发自毛氏后裔的信给人带来了意外惊喜。信中说,大毛公亨、小毛公苌,乃叔侄,为毛氏族人始祖,今河间市诗经村、三十里铺一带为毛氏故里,并有碑、谱为证。毛三庄分东毛庄和西毛庄两个自然村,约600户,近3000人,80%为毛姓。“毛氏先茔”碑在东毛庄村南,碑已断裂,旁边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碑的正南方,是一方大坑,树木森茂,坟茔依次排列。碑为青石,正面上部为“毛氏先茔”四个大字,下为“苌—知之—敏安、思明—五祖”等毛氏先祖名讳,苌即毛苌。此碑为大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立,立碑人为七世毛连,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重修。由于碑石剥落,碑文已漫漶不清。
    
    由于毛氏几门分支,因此谱名略有不同,咸丰已未为《兴福里诗瀛轩交河县毛氏族谱》,康熙六十一年修、民国九年重修为《思瀛轩毛氏家谱》。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诗瀛”、“思瀛”字样,瀛即瀛州,即今河间市,谱序里亦把其意点明。此处的一个“诗”字一个“思”字,把毛氏族人落叶归根思念故里之情袒露无遗。
    
    《思瀛轩毛氏家谱》,八开线装,总序讲述了毛氏来历。周武王灭商统一天下,封其九弟叔聃为伯爵,封地为毛国,人以国为姓,遂姓毛。“至秦始皇焚书,《诗经》失传,至汉,汉献王广求博士,追序古书,有我先祖亨公苌公叔侄二人重注《诗经》,为四方一代之名儒,葩诗之美继卜世之传。”毛氏先祖因有序诗之功,因此受封于瀛州(今河间)。这是毛氏宗族最为辉煌的时代。但到明初,毛氏先祖知之公迁到中水之五孝乡居住,多年后,其村为毛家庄。此谱由康熙六十一年十五世孙毛龙章修。另一本《兴福里第九甲毛氏家谱》总序大致与此相同,只是其中部分叙说更为详细,“……西汉初,先祖亨、苌叔侄二公,隐居河间三十里铺……苌公是经,亨公口授,经数年苦功能熟背诗经并能逐字讲解,献王闻讯,礼聘再三,苌公始应召入馆……”
    
    很清楚,困扰学界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过去,对大小毛公叔侄二人的关系,虽然民间口传久远,但一直未有文字佐证。汉代郑玄“鲁人大毛公为《诂训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一语,其中的“家”字,引来了众多人的猜测,认定是简约表述了毛亨与毛苌的某种亲缘关系。民间久传毛亨无子,从子(即侄子)毛苌为继,现在证明不错。再者,毛苌有后,是不容置疑的了,那么,毛氏后人为何从三十里铺迁到今天的毛三庄了呢?
    
    毛氏祖辈传说,元末明初,战乱纷争,殃及故里,毛氏子孙无奈背井离乡,上祖毛知之公率家小迁到交邑(今交河)小河嘴落业,后又转迁到五孝乡定居,清代五孝乡改为毛三庄。另据《嘉靖河间府志》载,元代至正年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在崇德里(今三十里铺村)毛精垒奏建书院,设山长,以奉祀,当时亦“有墓在神祠后”,说明至正建书院之前,早有祭祀毛公的祠所。到元末,毛公书院及毛公祠毁于兵燹。关于这一点,顺治十一年重修毛公书院碑上写得也很清楚,“……书院……元末,毁于兵。”(此碑原在三十里铺毛公书院,现存河间市文化局。)由上可见,元末明初政权更迭时毛氏籍地三十里铺一带是遭受了一场大变故,书院和祠堂都被烧了,毛氏族人大祸临头,有人尚被掳去(毛氏传说),其余只好“弃茔”而逃了。令人纳闷的三十里铺一带没有毛姓的症结正在于此。
    
    毛公后人卜迁交河小河嘴,传三代后转迁毛三庄,至今已有二十七世。《毛氏家谱》记载脉络极为清晰,宗派图中一世知之至今天的二十七世,不仅门支清楚,而且与孔孟名门相同,历代详订辈讳,“温良恭俭让”、“宣维瑞福祥……”赫然有序,不愧为诗礼大族。然而,可惜的是从毛苌到知之之间1000多年的历史,因战火,家谱已经亡佚了,留下了一片空白。《毛氏家谱》另载八世有安、泰二兄弟迁到山东泰安,现亦为一大支,毛氏族长称与泰安一支过去尚有来往。另有一支转迁唐山,亦有往来。此外,今天的盐山、沧县一些地方的毛姓,均同一系。总之不论何地毛姓,凡为苌公后人,均称籍地为河间三十里铺。
    
    乡情不泯,思情尤烈。族长说,当地的乡民们,每逢祭祀之日,便杀猪宰羊,祭祀毛苌公。从元代到民国初年,祭祀活动久盛不衰,直到卢沟桥事变,日军侵入河间,这种活动才被迫停止。那时明代重建的毛公祠、冢、书院尚好,书声琅琅,古柏森森,毛氏后人面对祠内“汉博士毛苌公讲经处”大碑,其崇仰追思之情可想可叹!为了不忘先祖,毛三庄的毛氏后人每年都要到“毛氏先茔”碑前祭拜。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东方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