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唐太宗原是“混血儿”?
11.05 10:49


    
    “此人身姿丰伟,两颊和下巴的胡须卷曲。”有考古学家推测,根据《步辇图》留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早画像显示,一代英明的君主,有着胡人血统。
    
    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杜大恺教授说:“唐朝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不断交融,从形体上看,都属黄色人种。美术对于历史只起一个参考作用,不能作为研究李世民身世的根据。弯曲的胡须等也可能只是起修饰作用的。”唐太宗昭陵至今未被盗过,DNA检测李世民遗骨也许能找出最真实的答案,揭开他的身世真相。
    
    史书上对李世民的记载,寥寥300字,功过论断,兼而有之。然而他的身世之谜却永远被湮没在简略的正史之中。《唐书》上有一个关于李世民命名的有趣故事:李渊二子即将诞生之时,李渊路遇一书生为其看相,书生惊呼:"李渊贵人也,其子也贵,有济世安民之大任。"李渊惧,欲杀此人,书生却不见了。归家,二子诞,故起名"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隋唐史的施建中教授告诉记者,这个故事能载入《唐书》,恐怕是统治者未自己稳固帝位而编造的传说。但唐太宗李世民的确胜任了"济世安民"的重任,堪称一代明君贤主。
    
    唐太宗是鲜卑人吗?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关于他身世的疑点众多。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孙家洲教授介绍,李世民一家祖籍应在今河北省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其中,在历史上还有这一段插曲,本来西魏以前以山东地区的李姓一门为望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了关陇李姓为望族。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学者张铭洽教授说:“原山东太行山地区有五大望族姓氏--王、卢、崔、李、郑,其中李姓又是鲜卑族中的一大姓氏。有人推测说李氏一门是破落贵族,好有人说李氏是鲜卑族大野部的姓氏……”施建中教授也分析了里面的几个疑点:一是李渊一门在此之前到底如何,无法从历史上考究得知;二是李渊自称为西凉王李皓后代,到底是事实如此还是自抬身价?“但不能单凭此就说李世民是鲜卑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施建中教授解释说,唐朝时候说,“唐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线划分没有那么清楚,在唐朝,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强制地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
    
    在这人问题上,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宗教学的专家,牟中鉴也说:“中国历史上向来有皇室是少数民族的情况,不公如此,大臣中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一是因为文化起了联贯各民族纽带的作用,只要对文化发展有益,不管是什么少数民族,都会采取接受态度,国家结合的共同体在于相同的东方礼乐文化。二是唐朝经济非常繁荣,所经更多采取对各民族宽容的政策。”
    
    李世民是一个混血儿
    
    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一后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
    
    隋唐史专家牛致功教授说,陈寅恪老先生的《金明馆重稿二编》中的三篇论文--“李唐世说之推测”,、“李唐世说之推测后记”和“三论李唐世说之推测”,从历史学的角度讲我们所追寻的答案都含于其中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张铭洽教授综合几种观点认为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
    
    我们可以今天的习惯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儿,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李唐谜题研究为什么会始终停滞不前呢?张铭洽教授等人认为:陈寅恪老先生通过严谨证明的结论,后世史学工作者们还没人能推出公认的有确切依据的新结果;即使有什么不同的说法也会因为陈先生历史学泰斗的身份而很难正式传播开来。
    
    施建中教授说:陈寅恪先生当年考证此事,基本把所有可考的史料,能够证明结论的部分都整理了,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什么新的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或实物可以供此问题得到深一步的结论;要想问题得到新的发展,必须等到有新的历史资料出现。牟中鉴教授则认为: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可以称为帝王的模楷,因此,后世人们想尽可能模糊其民族的概念。因此许多学者对考证唐太宗李世民身世问题并不积极。
    
    立武则天为后印证了胡俗?
    
    唐人对肥硕丰腴的女子似乎更加情有独钟。像杨贵妃的传说、《唐代仕女图》的记载,都证明了唐人有这方面的审美倾向。张铭洽教授对此认为与唐的民族融合大有关系,并可以从这一途径入手,说明李唐缘起。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杜大恺教授认为:唐的繁荣造就了唐崇尚健硕的审美趣味,是唐代国家强盛的体现。张铭洽教授认为,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合用一妻的故事。在昭君出塞的故事里,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关系尴尬的角色。
    
    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乱伦。唐太宗李世民在武氏则天14岁时,正值其雏女妙龄之际,召其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姑。唐高宗即位,复召武氏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几年后,竟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期间,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曾力谏唐高宗李治,武氏"曾侍先帝,众所共知",结果唐高宗李治根本没有在意。历史上杨贵妃也是一例。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的妻,却被身为公公的唐玄宗讨来做了妃子。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关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体里流淌的粗矿的血液在作怪呢?"这应该和胡人血统毫无关系吧。"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王海明如是说,"人性古今都是相同的,今天这样的问题不是也存在吗?爱情、性欲战胜了他的德行……"研究伦理学的王教授认为,在武氏14岁入宫后唐太宗李世民都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了,而且行将就木,唐高宗李治自身也应该明白娶母本身就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但他可能因为意志薄弱受了武则天的摆布,也可能是受了美色的诱惑,而最终知其不道德而为之,应该不能就这样牵强地和胡人的搭上什么边。历朝历代,乱伦都是一种反道德的行为,决不会为社会所尊奉,决不是李唐社会赞同这种道德观念,而是这跟个人的道德和意志有关系,是一种个人缺失了德行的表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张铭洽教授解释:最有可能的说法是李氏一家是深受胡人习俗影响的汉人后裔,由于在魏晋时期长期与胡人混住,从各方面都沾染了大量的胡人风俗;而且从唐朝女子的穿着到蹴鞠、骑马打猎的生活来看,当时女性享受了以后历代女子不曾享受的解放;对于开放、繁荣、各民族已有了相当程度融合的大唐朝而言,这种开放根本不算什么问题。
    
    他性格凶残、野心勃勃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中,最大的政治风波莫过于使他得以登上王位的"玄武门之变"。
    
    施建中教授告诉记者,被封为秦王的李世民军功甚多,超过了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太子建成和其弟元吉早就心怀嫉妒,结成同伙。由于听信谗言,唐高祖李渊接受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提议,和几名重臣、建成、元吉定下一项阴谋,决定在昆明湖畔杀死世民。以李世民的才干,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月4日黎明,在长安宫的北门玄武门布下了伏兵,射死兄弟李建成、李元吉。3天后,唐高祖李渊便册立秦王世民为太子。再过两个月,李世民逼使李渊退居太上皇,而他则在颂德殿即帝位。
    
    这一段历史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性格凶残、充满野心的唐太宗李世民,跟后来的"贞观之治"中的李世民判若两人。
    
    中央民族大学社科研究所的牟中鉴教授对有的专家将"玄武门之变"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胡人的依据持不同的态度。牟教授说:自古宫廷皇室的权利之争都是很残酷的,这和他的血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人在宫廷,身不由己。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李世民取代了其兄、弟,当上了皇上,对唐朝的繁荣和后世中国的繁荣都是有积极推动意义的。李世民毕竟在三兄弟中是最具实力的一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才像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
    
    张铭洽教授则坚持把玄武门之变作为质疑李世民身世的切入点。"隋唐史研究专家牛致功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这种情况在封建王朝的那个朝代都有,孔子写《春秋》时,皇室内部争权夺势的事件就屡有发生,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杀父弑兄的事件都有记载,这还不能作为佐证李世民是胡人的证据存在。"唐昭陵:独特墓葬显示突阙习俗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郭双林认为,从唐太宗的性格上说,李世民好战为李唐打下天下的战功赫赫,到他登上王位的"玄武门之变",又到贞观年间,唐太宗平定东突阙,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5年后,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贞观14年,有平定高昌氏,于其弟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晚年,唐太宗战志尤存,亲征高句丽。唐太宗善骑射,一生过着不倦的戎马生涯。张铭洽教授认为:这些都可以作为质疑他的血统问题的证据。李世民的身世问题,考古学家通过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安息之所--昭陵的考察研究,找到了新的证据。
    
    史书中关于昭陵记载,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有内外两城。外城遗址已难以考证,门内当年建有献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北门曰玄武门,又称司马门。原有14个"蕃酉"的石雕像现已人像不知何处去了,那个"蕃酉"的石雕像到底有些什么来历已是无人知晓。可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还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陈列室里。
    
    "昭陵六骏"的确是李世民留下的有一个疑点。葛承雍教授用突阙语的全新解释,解开它们产地来源、马种、名号含义、陪葬习俗,揭开了沉寂千年的唐昭陵六骏之谜。
    
    中国所有帝陵中,为什么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战马石刻?唐太宗独特的墓葬形式真的显示了突阙的习俗?
    
    葛教授说,《突阙问题研究论文集》上面记载:马是突阙人不可离开的伴侣,平时生活游牧,战时驰骋沙场。在突阙的葬俗中,有一种奇特的祭祀悼念马功劳的习俗,一般有三种仪式。主人死后,随从会骑着马绕着死者墓地转圈,然后把马杀掉或者活埋到坟墓里。无论是突阙贵族,还是一般牧民,死后都要与马共葬,只是数量多少不同。
    
    科学最终解开谜一样的环
    
    对于严肃的历史,我们当然不敢随便戏说,就连著名的陈寅洛老先生也只是论定了李世民的母系一支,历史到底如何,还要等待历史在我们面前显现出新的踪迹,只有有了新的发现,我们才能向事实本身的核心再迈进一步。不久前,日本和埃及科学家曾试图对古埃及12世法老图特卡门的木乃伊进行DNA检测,想揭开了法老死亡和身世之谜。有关人士认为,昭陵是李世民的坟墓,至今未被打开,据称也未被盗过,或许若干年以后,我们可以从昭陵里睡着的李世民自己那里得到最真实的答案。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东方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