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旧上海姓氏迁移杂谈
11.04 15:27


    上海是座移民城市;据1950年统计,客籍人口占全市总人口85%,而所谓的本籍者,也都是历史上的客籍移民。综观上海人口移人的轨迹,有突变式的急剧涌进,又有渐变式的逐步推进。
    
    每当中原或上海周边各省,发生战乱灾荒,就有人流涌向上海。诸如12世纪后的宋靖康之乱,元兵南下,红巾起义,倭乱和清军人关、小刀会和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及进军苏常、抗日战争等等,都形成了大规模的向上海移民的高潮。当然,早在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和唐末五代中原混战时,也都有一些士族庶民进入上海地区,但规模与数量还不能与后来几次相比。
    
    对上海地区影响大且深远的移民活动,具有划时代性的应推北末未年的靖康之乱。其时,康王“泥马渡江”,中原大批官宦平民扈从陆续南下,对此,本书各文多有所述。
    
    据谱牒、史志及有关金石,共收辑有建炎南渡上海大族百家之多。如谈怡,四川青城人,南渡后居华亭;洛阳邵氏经丹徒转迁上海;吕氏,本山东莱州人,初迁寿州,转迁嘉定川沙里;翟允高,南渡定居嘉定封溪;少师凌哲,自开封迁华亭。
    
    其他如宋末储昱,本魏人,迁居今上海三林塘。元末,无锡华文谨、太仓马、宿县石国英、金华洪恕等,移居松江;成廷于扬州迁居上海;鲍兴从邹平,魏瑶自山东迁居吴淞;汤吞自句容移崇明,邱贵五定居嘉定茭门泾。明末马晟先人由吴县东山移居松江广富林。清咸丰年间,归安郑移居新场,萧山韩仰文迁三墩,邓廷桢妻女自南京迁上海。至于抗日战争初期,据当时统计,每天有6万多人进入上海租界。
    
    可见,避乱是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避乱的人流所以将上海为目的地,原因是五代以后的上海,农业耕种条件大为改善,地又偏于滨海之隅,战乱大多未及,遂为移民身良地;近代以降,则租界的超然地位,既是中国主权不完整的屈辱,又为乱世中的人们提供荫庇之地。
    
    和平时期的渗透式的移民,累积起来的数字,同样十分巨大。宋嘉定十年(1217),嘉定立县时有户3万,而在这之前20年即庆元年间(1195~1200),昆山东五乡,即后来的嘉定县范围,仅14000户,20年中户籍增长1倍多,显然是移民的缘故。考察这种分散的、逐步渗透的人口迁移,主要形式是:
    
    (1)国家组织的开发活动。南宋嘉定十五年,政府设崇明天赐盐场,发浙西、青浦、江湾的亭户;宋末、崇明新沙陆续冒出水面,朝廷又从句容以“三丁抽一”的政策,征调农民前去垦殖,从而形成崇明人大多源句容的特点。
    
    (2)居民自发围垦活动。唐万岁通天元年(696),董、黄、顾、宋、陆、施6姓,成为崇明最早的居民;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2姓迁人崇明新沙,地名姚刘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朱、张、陈3姓自句容迁人崇明新涨三沙;近代,浦东新涨沙田多为海门、苏北来的居民开垦,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通茅纪卿举族迁三团,垦荒成市,今为奉贤茅家镇。
    
    (3)流配。这是政府组织开发的一种形式。南宋时,浜海之地为朝廷流配罪民之地,曾有杨、王、李、钟4姓,被徙今奉贤七明乡地,后开发为杨王镇。
    
    (4)留仕。例元初罗壁,镇江人,任上海参军总制,遂家;北宋末,浦城章为华亭税监留仕居青浦,“青浦有章氏自始”;明洪武年问,昝任黄渡河泊所大使,留仕,今崇明有昝氏,清末有著《崇明乡土志》的昝元恺,今人有上海市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昝泰昌。
    
    (5)别业。上海距杭州、南京颇近;南宋都临安,明初都南京,遂有显官于上海构营别业,派员护守。宋张浚、韩胄构别业于崇明,京口叶氏有别业在上海吴会,临安邵氏有别业于华亭。
    
    (6)守庐。如杭州盐务大使黄绅,营墓江东(今高桥),派翟姓仆世守;明三林巡检司、闽人萧国漳殁后,子定居守制。
    
    (7)戍守。宋宝庆元年(1225),顾泾水军寨设置(今嘉定镇北),募浙闽粤籍兵士2500人,称正兵、奇兵,采用屯垦形式,兵地合一、明初,设金山卫指挥使,下辖青村、松江、南汇、川沙、吴淤、宝山等堡、所,所授千户、百户均为世袭军籍,仅吴淤一所就有张、车、刘、庄、王、谢、宗、陶、高、冯、许、陆、卜、吴、徐、哈等16姓。再如金山卫的西贤,盯胎人,为金山卫指挥使,遂定居金山。
    
    (8)经商。明清时,上海多徽商,近代则又多洞庭东西山、宁波、绍兴等地商人。如耿光觐于马桥、程振荣于北六灶、屠王畿于朱里、程嘉宾和毕尚于嘉定,都是经商定居,除屠王畿为吴人外,均是徽商。
    
    (9)游学。桐乡人贝琼,于元末追随杨维桢求学,遂家上海胥浦。
    
    (10)分户。如归姓,自唐代迁苏州,继移昆山,自明初至明末,渐至安亭、嘉定、南翔、真如,以分户渐次东进。
    
    (11)避祸。如南齐萧氏,为避宫廷政变,匿至奉贤萧塘;又如元末,倪云林为避张士诚的裹胁,以舟为家,飘泊九峰三泖之间。
    
    (12)流落。宋元以降,或青龙镇,或上海镇,都为海运大港,或因政局,或因经济,一些旅寓者、经商者被迫流落定居;有或因其他意外事故,流落沪地,如浦东倪氏即因海难流落斯地,详见《倪》姓一文。
    
    (13)隐居。宋有吕良佐隐于金山,今地名吕巷;宋亡,淳安人邵桂不愿仕元,隐于青浦小蒸;明末,鲁之屿抗清殉难苏州后,家人隐于崇明。
    
    (14)入赘。元王逢有《浦东女》诗,称“丁男殉俗各出赘”,可见入赘者颇多。大约是新移民需立足之地,一般又以青壮年男性居多,而旧移民需增加人丁,这是移民社会的普遍规律。平湖过遴之父,明初入赘华亭顾氏;同时无锡华岳人华亭苏氏;明末嘉兴包汴先人入华亭,吴兴人郑文举人金山,都是入赘的。
    
    (15)谋生与发展。清末,盐城人底奇峰来沪谋生;清初兰溪林氏,持医术迁崇明,以谋发展。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东方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