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我与京西古道
10.08 10:38


    
    一座古城,需要全体市民的呵护和关爱:
    
    京西古道以北京城为起点向西、向西北,踏过平原,穿越山峰和沟谷,进入山区腹地并放射至各方及河北、山西、内蒙古。
    
    从门头沟圈门到大寒岭,我们用三天时间,考察了这段长达六七十华里的古道。
    
    自己或结伴利用休息日走古道的次数已记不清,我现在已经成了瘾。
    
    京西史地连接线:
    
    北京西部郊区,特别是西部山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把历史、地理、物产有机相连的是交通道路。近代公路、铁路修通前,在人类交往、军事、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的道路,被人们称作古道,地处京西的称之为京西古道。以北京城为起点向西、向西北,踏过平原,穿越山峰和沟谷,进入山区腹地并放射至各方及河北、山西、内蒙古。
    
    京西之山于“燕山期”形成,灵山——黄草梁——灰金坨——笔架山——军都山;白草畔——百花山——老龙窝——清水尖——妙峰山;水峪东大尖——酒漏子沟尖——铁坨山——九龙山——香峪大梁;马鞍山,这四条山脉自西向东延伸,在西南一线相连,自北向南阶次降低,山上有隘口,大梁之间为沟谷,此地形既构成北京西北部的天然屏障,利用隘口和沟谷又可建成捷径通道。
    
    自古以来,西北游牧部落、山区及平原农耕部落、沿海渔业部落通过西山而互有往来,时而又发生战争。门头沟区桑峪、东胡林、小东宫等地出土距今10万年、一万年及新石器晚期的人类活动的物证;潭柘寺、戒台寺、灵岳寺、白瀑寺等古刹说明晋、隋、唐时期,宗教已深入西山,明清时期妙峰山朝顶进香活动更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燕、汉、魏、明各时代的长城遗迹,以及近代战争留下的旧址,说明西山素为兵家所必争;煤炭、石灰、木柴以及琉璃、砂锅、农副产品等于辽、金、元以来便运往京城,尤其煤炭“京师百万人炊爨之用尤不可缺。”这一切,都离不开道路。
    
    京西古道中,既有羊肠小道、略宽土道,也有片石铺墁的路面,还有经石匠加工的大条石铺面的大道。按用途有商运道、军用道、驿道、香道、御道、官山大道和乡间往来之道,但互有利用。在京西古道中,主要有北京至卢沟桥、庞村再至潭柘寺、戒台寺,北京至麻峪、门头沟、峰口庵、王平口,北京至三家店、琉璃渠、牛角岭、王平村、王平口,北京至香山、军庄、妙峰山,各路再至深山斋堂地区等数条。妙峰山进香道又有老北道、北道、中道、中南道、南道、西道等,可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原来走古道,现在迷古道:
    
    北京有“砂锅做饭斗量柴”之说,京西门头沟亦有“安家滩的砂鼓子——一套一套的”之歇后语。本人就是安家滩村人。从小每年冬天没事儿就去砂锅炉玩,制坯作坊里特别暖和。少年时,因家庭生活困难,常背上几套砂锅爬山到十几里以外的庄户、千军台、清水涧去卖。说来也怪,在光滑如镜的石墁路上行走,即使赶上下“地油(介于霜雪之间,在石头上结一层薄冰)”,也从未摔倒过,可能是因为摔倒了,砂锅碎了没法卖了,而且还有可能掉下山涧摔得粉身碎骨。
    
    1990年起参与地方志工作。1992年陪北京矿务局方志办徐贺成同志,从门头沟圈门到大寒岭,用三天时间,考察了这段长达六七十华里的古道。近几年,又多次与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的会员或门头沟区政协文史办的同志及有同样爱好的朋友考察古道,至于自己或结伴利用休息日走古道的次数已记不清。我现在已经成了瘾,因为每次走都有新收获,每次回来后又想起还有待解之题。1999年我所写《京西玉河古道考察记》一文发表于《北京文史资料》等60辑上,更坚定了探讨京西古道的信心与决心。
    
    奇怪的是两块碑均为双份:
    
    1998年2月3日,踏雪去古道“西山大路”牛角岭关城考察,用了半天儿时间抄写了两通碑碑文。这两通碑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史料价值极高。
    
    其一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道路碑记》,叙述了同治十年洪水冲毁道路及周围各村合修道路的情况,碑阴记述了施善村名及店铺名称与人名。
    
    其二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永远免夫交界碑》。此碑虽属为当时宛平县令黄景韩歌功颂德,但却是“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的产物,尤其文后具列了宛平县王平口巡检司所辖三十八村之名,是研究该地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有意思的是,两通碑均为双份。《修路碑》在三家店白衣观音庵还有一块,《永远免夫交界碑》在峰口庵关城亦有同样一块。
    
    其实,古道沿途文物古迹还多得很,自然风光也让人赏心悦目。
    
    峰口庵蹄窝是牲口踩出来:
    
    京西第一要隘——峰口庵关城西南一段古道,是在山岩上凿出来的,长约13米,宽1至1.5米,略带坡度的石路面上,密布着百余个大小不一的蹄窝,有圆形,及椭圆形大者深逾半尺,口阔六七寸。从一头望去,路面如同蛟龙一般,近年来不时有人爬上“路凡十八折”的峰口庵,有人疑为人工雕琢而成。我觉得那是牲口踩出来的。在古道上经常能见到蹄窝,只不过不如峰口庵这段密集而已。清代李虹若在《竹枝词·车马畜类多》中描述道:“来往奔驰车辆多,不分昼夜若穿梭;马骒运物终朝有,山内搬煤用骆驼”。
    
    《京都琐记——北京风物志》4集《古都城门十二景》曰:“阜城梅花”,(阜城门)洞内石刻梅花一枝,老干婆娑,殊有画意。梅、煤同音,即进煤之门。旧时阜城门称煤门,西直门称水门,但清代城内用煤大增,仅阜城门进煤已不敷用,西直门也进煤了。在门头沟经三家店、麻峪往东在八里庄会合后进阜城门运煤大道的基础上,又修筑了西直门——香山于公寺(今碧云寺)经八大处东南、模式口的运煤大道,至今,煤市街附近的石砌路面仍保存着。
    
    古道之旁商家有数百之多:
    
    通过走访古道,我对近些年流行的谚语:“要想富,先修路”和“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家店,原名三家村,位于永定河“官厅山峡”出口左侧,明清时期为西山煤炭集散地,商家店铺有数百家之多,其中天利煤厂已被宣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该村还有铁锚寺、白衣观音庵、山西会馆等著名文物古迹。对岸的琉璃渠村,旧称琉璃局,古道自东向西从村中穿过,两旁油铺、粮店、肉铺、马掌铺等商家林立。
    
    圈门一带,因地处门头沟煤业发源地和“玉河古道”旁,历史上曾为商业繁华所在。还有小店子等古道所过之村的村名,更因过往客商打尖、住宿而成名。
    
    我愈来愈感到,京西古道是一部书,字里行间都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自己才刚刚翻阅了一下目录而已。
    
    本文作者简介:
    
    安全山:北京京煤集团节能环保林业处干部,北京史地民俗学会、文物保护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