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滇东北惊现“洞中长城”
09.26 10:43


    
    无数的巨型条石垒起千余米城墙4.5亿年前会不会出现史前文明?
   
    在云南滇东北的乌蒙山区,有一处绵延近万米的地下溶洞群,里面隐藏着一段没有解秘的“洞中长城”。它究竟是人工建造还是天然形成?如今仍然没有定论。
   
    神秘莫测的溶洞群堪称奇迹
   
    码口乡属云南省永善县管辖,东南与昭通市接壤,西临金沙江,与四川省的凉山州隔江相望。它是一个深藏在滇东北乌蒙山区金沙江下游的小村庄,方圆不过几平方公里,但地势起伏,高处与低处相差几千米。这里十分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封闭落后,几乎无游人光顾。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里的地下藏有纵横密布、神秘莫测的溶洞群。
   
   在码口已发现的22个洞中,最为神奇的要数牛郎织女洞。它们洞长近万米位于峡谷两侧,南北走向,且一水一旱阴阳搭配,距金沙江边不足百米。两洞原为一洞,不知过去多少万年,经东西流向的碗箩沟水的长年冲刷,似一条天河把洞拦腰切断,形成了今天的“牛郎洞”和“织女洞”。两洞隔河相望,并形成绝壁千仞一线天,山泉从落差高达百米的夹缝中喷涌而出,景观极为诱人。“牛郎洞”为原洞的北段,坐北朝南,是旱洞。洞口宽大宏伟,高10余米,宽可并行两辆大卡车。进洞不久,声音便都消失在一片漆黑中,凭感觉洞是在向下深入。洞内乱石林立,头顶滴水,空气中飘浮着无数细小雾珠,越往里走越感湿热,满头如浇了雾水一般,呼吸变得越来越急促,胸口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挤压着,洞内阴森恐怖……慢慢行进了2个多小时后,阴河水渐渐冒出地面,又是一个岔口,仿佛是人工凿出了一条运河,水和溶洞分离了。
   
    我们沿着旱路爬上爬下,忽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令人眼花缭乱的钟乳石。这里宽大如厅,石笋林立。有的形如千年古树,三四人合围不能,四周还有“藤蔓”缠绕攀岩;有的如惊弓之鸟倒挂金钩;有的形似戴草帽的女郎凝视着远方;有的如海底玉柱,石花、石莲,千姿百态。这里的钟乳石高达20余米,用手敲敲百褶长裙似的钟乳石,还会发出编钟似的音乐声。小到针尖的乳石钟,吹口气便会“叭叭”折断。
   
    绕过“石林”,洞陡然收缩,而洞高则猛增至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两面岩石如同绝壁,洞道蛇形般弯弯曲曲。忽然,一群蝙蝠呼啸着与我们擦肩而过,令人胆战心惊。此时溶洞转了一个直角弯,往东延伸……
   
    “洞中长城”是人工还是天造﹖
   
   在牛朗洞行至几百米,洞道全是坍塌的乱石,高高低低,洞顶高达数十米,在洞内前行简直就像在地底下爬山。洞的左侧出现一道规模宏大的“洞中长城”,挡住了半壁视线,由地面往上十多米全是40厘米左右厚的条石,砌成一道道“城墙”,连合之处刀片不入,仿佛是“水泥”等混合之类的粘合剂。
   
    “地下长城”的构造比牛郎洞精细复杂,且规模整齐更加宏大,层层叠叠一直向内延伸,很像人工用条石砌成的城墙。奇怪的是洞的顶部和右壁却没有“城墙”的样子,全是裸露锋利的不规则岩石。继续往前,有一座“斜塔”挺立在前面,斜塔很高,由一层层似“石条”的岩石叠起。再往里走,有的地方的“城墙”已断裂垮塌,有的则好像是施工还没有结束,留下一片狼藉。
   
    中科院专门从事喀斯特水文地质研究的我国著名洞穴专家张寿越教授,对码口乡的岩质作了认真分析后说:码口乡上部岩质属磊系,已有2.5亿年的历史,码口乡下部属奥陶系,已有4.5亿年的高龄,和“二迭纪”同属于一套地质系统。碗箩沟两岸绝壁的形成要经过几十万年,洞的形成要稍晚一些。“牛郎”、“织女”洞处于奥陶系,岩质含泥较重,叫泥灰岩。他说,牛郎、织女洞原是金沙江水位下降,碗箩沟水又将两洞切断,形成了今天这种形状,这就是牛郎、织女洞原属一洞的原由。
   
    难道是欧亚板块运动形成了“洞中长城”﹖
   
   第二天,我们开始了更为艰苦的“织女洞”的探访。织女洞在碗箩沟南,洞中的阴河水由洞口溢出,跌入千丈绝崖,飞瀑一片。洞宽六七米,高十几米。她是一个水洞,顺着沙路前行几十米后,洞的高度却压缩到了极限,水面至岩顶仅有20厘米的空间,水深达1米左右。里面黑黝黝的一片,让人害怕,不知道里面等待的是什么?
    正在犹豫着,突然听到“噗嗵”一声,已有人纵身跳入了刺骨的阴河水中。随后,我们相继跳进水里。水很凉,冻得直哆嗦。大家用嘴叼着用塑料袋裹着的鞋子和相机等,后脑勺紧贴洞顶,鼻子紧贴着水面,缓步向洞内摸索前进,渐渐地里面传来哗哗的流水声。
   
    趟过10多米的极限,沿阴河东岸继续向前挺进,峰回路转,洞体再次变得与入口处一般大小,同行者打趣地说,见织女姑娘还真难。踩着潺潺流水往里走,洞口有流水的梯级台阶,这叫边石坝。洞壁上有千余只正在冬眠的蝙蝠。此时,洞已开始缓缓上坡,阴河渐渐埋入下层,右面岩壁再次出现“牛郎洞”里的“长城”奇观,所不同的是这里上千米的“洞中长城”随地段不同而各异,但均有“雕琢”之嫌。
   
    离极限400米的地方,宽大的洞道突然缩小成一道高约4米,宽3米的方形门。这是“洞中长城”的入口“城门”。修筑得更精妙别致,明显是一个道口,从左面“城门”进去可通往里面更深远的地方,从右边过去可以到达一个类似广场的宽阔大厅,大厅堆放着许多仿佛是“施工”用的各种“材料”,还有些像是休息用的石桌、石凳之类的东西。
   
    我们从“城门”左面向里走。进去后,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道处堆放着似人工打造待用的石料块,洞壁是精心砌成的城墙,整齐美观,拐弯处也有标准的角度,跟万里长城的转弯处没有两样,砌成的墙壁在石块与石块的夹缝间,生成一种白色晶体的方解石。长城道上摆放着一块长约8米,宽5、6米,厚1米的巨石。更为奇妙的是在“城门”外,一旦有声音,“天空”就会飘飘洒洒地下起“白雪”,一会儿便把门口铺白。这样的神奇不能不让人产生遐想,神秘的“洞中长城”留给人们到底是什么难解之谜?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的有关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专家认为,码口在四亿五千年以前是极其平静的大海,各类堆积物一层一层经欧亚板块运动,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洞中长城”是由发展比较缓慢的中厚层,由于之间的凝聚力不够,出现坍塌后形成的,光滑整齐的洞壁看起来像人工用条石砌成的城墙,摆放在洞道像人工打造完毕待用的方石料,其实这一切都是天然的。因为它太古老了,那时候人连影子都没有。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人士则认为,非天成,但也不是地球人的认知水平所能揭示的,对于它的形成应该跳出人固有的思维模式。民间人士的猜测更为直接和大胆,认为是很多年前由天外来客所建造。
   
    无论怎样的说法,这座“洞中长城”埋藏的奥秘实在是令人着迷。(汪青宋大明杜真理)
  


发表评论 


责编:王卉 来源:云南日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