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最后的“女儿国”——泸沽湖印象
09.10 09:59


    这是个仿佛被岁月遗忘的地方。原始的母系氏族承载着一种久远,空气中飘浮的神秘气息,好像千百年来从未被人打搅过。这里就是社会学家所称的惟一尚存的母系氏族社会——泸沽湖。
   
    海拔2680米的泸沽湖,山水交融。摩梭人环湖生活,分属川、滇两省。
   
    高远、神秘是泸沽湖的名片。这里的美不设范本,却处处都是艺术的经典。醇化了的简明背后其实省略了大量文章。这里每个角落都充满弹性,大自然的本真在这里被还原到了极致。阳光、空气、绿色、水,现代旅游崇尚的一切自然要素,在这里铺排得近乎奢侈。
   
    人在画中。明明像一幅经年的油画,却处处泛着朗丽的新意。满眼的精致让远方的来客轻轻踩踏、处处惊叹。疑惑自己是置身远古?还是身处隔世?
   
   清晨,细雨敲窗、湖水拍岸。泸沽湖沁水笼雾,宛若一位宁静、恬淡的少女在酣睡,让人不忍把她从梦境叫醒。于是便把脚步放得轻轻的,惟恐惊扰了一个远古时代。
   
    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风云流变,海拔近3000米的摩梭人依旧守着自己的节奏,耕作捕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就在“不知有秦汉”的淡然中延续着,那么写意、那么从容、那么与世无争。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静静地诉说着一种久远:古朴从静穆的山林中漫出,从澄静的湖水中漫出,从摩梭人纯净的眼神中漫出,从一屡屡袅袅炊烟中漫出,从悠悠的猪槽船中漫出。掩映在幽暗的木楞房中,摇曳在摩梭姑娘袅娜的裙裾中,伸延在浮动的鱼网中,弥散在清新的空气中。
   
    木楞房环湖散落,这里的木楞房很有年代,古旧而不显老态。经年不灭的火塘、祭祀时的经堂、供奉用的银器,无不充满质感。这本身就充溢着一种人生观,与山外纷扰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错位。
   
    人们津津乐道于摩梭人的走婚,如果对原始遗风单单停留在单纯猎奇的层面,那就根本没有读懂摩梭人。大多数摩梭人至今沿袭“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家庭以母亲的血统为主脉世代延续下去。女性在家庭事物、田间劳作、哺育后代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泸沽湖又有“女儿国”的美称。摩梭人重情,走婚重的是两情相悦,他们鄙视没有感情的走婚。为我们划船的摩梭小伙子俊朗健壮,当我问他走婚了没有,小伙子显得很羞涩。他说自己今年23岁,还不到走婚年龄,按当地的规定男青年到25岁才允许走婚。走婚风俗在泸沽湖延续了几千年,如今依旧很有章法。据介绍,这里迄今没出现过违法乱纪、作奸犯科之人。泸沽湖民风之淳厚质朴可见一斑。
   
    60多年前,一位汉族女子被国民党作为和亲使者,很不情愿地嫁给泸沽湖土司做了王妃。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位汉族女子称自己成了地地道道的摩梭人。在泸沽湖,记者采访了这位传奇人物。76岁的昔日王妃肖淑明很健谈,尽管岁月的皱纹已爬满额头,但当年这位摩梭王妃穿红衣,着白裙,挎双枪,骑大马,驰骋泸沽湖的英姿仍然依稀可见。文革中,肖淑明被遣回故乡四川省雅安市,在雅安一住就是几十年,直至近几年才得以重返泸沽湖。起初,我对她要落叶归根把泸沽湖作为人生归宿的想法很是不解,在流连于泸沽湖的波光山色,感受了摩梭人的质朴纯净后,我找到了答案。
   
    泸沽湖的天变脸快得让我们这些外来者难以招架。清晨还细雨霏霏,中午就可能云开雾散,艳阳高照,下午又忽而下起瓢泼大雨。这就是泸沽湖,平和简单又变幻多端。那天,我们坐着猪槽船在湖上荡漾,心情就像当时的天空一样明朗。突然天上下起大雨,那绵延的雨帘,那划船的摩梭小伙质朴的笑脸和姑娘纯净的眸子,是如此和谐恬适。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和自然如雨入湖,合二为一。
   
    在泸沽湖,一切色彩都让位于自然。在这里,苍山、绿水、白云、蓝天、碧野,是主题;木楞房、猪槽船,甚至屋内的家什等等与人有关的一切痕迹都是原本的素色,都只作为大自然的陪衬,因此也就有了其他任何地方无法盗版的凝重、高远、静穆、神秘气息。
   
    在泸沽湖,两元钱能买到一大包沙果,30元能买到一条不错的裤子。猪槽船再多也不会抢客,所有的营生都固守着原始共产主义,即每家出劳力,收入汇总后再均分。整个泸沽湖到过所分属川、滇两省的盐源、宁蒗县城的人寥寥,更别说到过州府西昌、丽江,省府成都、昆明了。山外的世界他们不想走进,这种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在山高路远的泸沽湖一直以来就这样延续着,似乎成了一种惯性。然而,当外边的世界随越来越多的游客闯入摩梭人视野时,原有的惯性开始露出偏离迹象。商业的痕迹开始慢慢渗进来,泸沽湖的姑娘、小伙开始张望外面的世界。16岁的摩梭姑娘卓玛就亲口告诉我她喜欢西昌,她喜欢穿汉族的时装。我无意评说在内外撞击将变得越来越两厢情愿后泸沽湖走向何方,只愿这方古老土地所滋养的质朴与淳厚能传承下去。(李立桢)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中国妇女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