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芙蓉镇“定州神柱”解谜
08.30 09:47


    
    暂存永顺县民俗风光馆里的溪州铜柱。(韩祝平摄)
    
    来到湘西,才听说了八百年溪州土司王朝的故事,那与世隔绝亦真亦幻谜一样远去了的历史,不见于典籍记载,不闻于传说野史。然而,当我在永顺县王村镇看了舞蹈《茅古斯》中以茅草为衣,手执木棒,表演逐虎豹于山野、捕鱼虾于江湖的土家族民,虽无民族文字,却千百年一代一代传承信守着民族的神灵、文化和习俗,顿然对土家族顽强生息的精神敬佩不已。谁敢因史籍上有一段不载的空白,而看低他?
    
    据《永顺县志》载,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溪州土家族首领彭士愁率万余人马征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派大军镇压,血战经年,彭军惨败,被迫与楚议和结盟,立铜柱于会溪坪野鸡坨。铜柱上镌刻着溪州之战的经过和双方盟约条款。盟约确定,楚对溪州属地免征赋税,不抽兵差;楚军民不能随意进入溪州;溪州各部落酋长如有罪过,只能由彭士愁科惩,楚不能出兵干涉;确认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开始了溪州八百年土司王朝的统治。令人不解的是,残酷的争战之后,败军彭士愁派子封印纳银求和,居然在政治、经济上获得了极大的权益,而获得胜利的楚王却做出了节节退让。这是为什么?是楚王超凡的包容心,还是土家族聪敏过人的智慧……当地的朋友出题让来宾猜,并戏说:如果哪一位智者,能够拨云见日,解说这段史实,一定能显现历史上充满睿智的华彩乐段。
    
    对于溪州来说,可称为“定州神柱”的铜柱,是土家族历史珍贵无比的见证,1961年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69年因修建凤滩水库迁至王村。王村是汉时酉阳县故城,上通川黔下达辰州的水路要津。道光年间,街市繁华,饮食客栈百余家,店铺三百多户,客商往来熙熙攘攘,曾有“小南京”之称。如今,王村因前些年在当地拍摄的一部电影,又名芙蓉镇了,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的游客,常常在标有“刘晓庆米豆腐”的招牌前停住脚步,问小吃店老板米豆腐的用料和做法,然后再花上两元钱尝一碗这个地方风味独特的小吃。想不到电影中的一个虚名,竟轻易地盖过了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名,让人弄不明白是哪儿出了问题。
    
    漫步王村镇,从河岸码头沿古老的青石板台阶曲折而上,两旁的店铺,多数已进行了装修,售卖食品、服装、旅游纪念品等商品。走进似是一家卖蜡染服饰的小店,店堂里还有一门,门旁挂着“民俗风光馆”字样的长条牌,不大显眼。因时间已近下班,我向里探头试问:“能参观么?”身后有人答道:“要买票进。”才发现门旁有一个长方桌,从刚才还以为是售货员的手里购了门票。
    
    全馆是约200平方米的一个大展厅,中有木隔断分为里外两间,尽管是白天,光线仍显得昏暗。我请管理人员打开灯,才看清四壁陈列着土家族的生活用品、服饰、乐器和农具等。穿过隔断,中央竖立着黑黄发亮的铜柱十分醒目,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就是在湘西土家族历史上意义至为重大的溪州铜柱。县里正在筹建博物馆,临时存放在这里。铜柱高4米,直径40厘米,呈八边形,每边长15厘米,重5000多斤。铜柱的铜质精纯,八面上所刻的2000多个颜、柳体阴文,虽经千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完好。
    
    读溪州铜柱赫赫然刻写着“上对三十三天神明”和“皇天后土,山川鬼神”玄鉴立下的盟约,轻易且明白无疑地破释了朋友的谜。
    
    铜柱上镌刻着楚王对叛乱的政策原则:“古者叛而伐之,服而柔之,不夺其财,不贪其土。前王典故,后代蓍龟。吾伐叛怀柔,敢无师古;夺财贪地,实所不为。”在溪州土司彭士愁表示一心归顺后,楚王当即决定:“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租,自为供赡,本土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戈之虞,克保耕桑之业。”双方盟誓为约,立柱为信。自此,在中原大地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元、明、清等九个朝代变更的社会剧烈动荡时,封闭自守的彭氏统治却始终偏安一隅,连续承袭28代,溪州人民得享800多年没有边患战乱的相对安定生活。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终止了溪州的土司制度,彭氏政权即告结束。
    
    凝视着风雨中矗立了千余年的溪州铜柱,它已经完成了安定边界、化解纷争的历史责任,移入了博物馆,但在其面前,不仅可鉴古人的道德、智慧和信誉,对今人也有启迪的作用。(韩祝平)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