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傣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还有自己特殊的记录方式。贝叶经就是其中的一种。贝叶是一种名为贝多罗(梵文Pattra)树的叶子,是一种棕榈类的木本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贝多罗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一片片贝叶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如果要将医学或故事刻写在贝叶上,就必须在前言后语或中间段落衔接处,加上佛教的经文咒语,使之变成佛经的形式。由于千百年来,傣族人民笃信以献经为有福,所以很少出现贝叶经在佛寺里流失的现象。 贝叶经的制造和刻写方法是这样的:先将贝多罗树的叶子剪下来,用锋利的刀将贝叶一片一片修割整齐,三至五片卷成一卷捆好,放入锅中煮。煮时要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一般要煮半天,直到贝叶变成淡绿白色,才从锅里取出来,拿到河边用细沙子搓洗干净,七八片或十来片迭在一起,然后把一片片晒干压平经过透风处理的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用绳子绑紧,然后用专门的钉子沿木匣两边的小孔将贝叶钻通,再穿上搓好的线绳,按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订好后用刀轻轻把贝叶匣修光滑,并用专制的墨线弓,按照刻写格式,把墨线轻轻打在贝叶上,留待以后刻写。写经的时候要将贝叶放在木架上,然后用一只铁笔刻写,铁笔是一根小长圆木,顶端镶一块尖的铁块,每张贝叶可刻写正反两面,刻好以后,涂上干炭粉,油,再将页面擦干净,字就清楚地显露出来了。每刻完十来页,内容告一段落之后,叠成一册,再压平,穿孔,穿上麻线,这就是一册贝叶经了。 长篇的经典十多册或二十多册为一卷,配上布包,席包或木盒,甚为精致美观,贝叶经本做工精细,规格统一,由于经本四边都涂上一层彩漆,抹上金粉,因而给人一种精湛、古朴、大方、美观之感。因它是用铁簪将文字刻写在贝叶上,并涂以颜料,不但字迹清晰,而且擦不掉抹不去。由于贝叶经过水煮等工艺特殊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这也是贝叶经可以保存几百年上千年的原因。贝页经所记载的内容、文化涵义博大精深,一片片贝叶成了运载傣族文化的神舟,一册册贝叶经成了刻写着傣族秘史的经典,古老的书写形式源远流长,现代的文化内蕴仍将凭借着奇异的贝叶史册流芳千古。 |